|
|
虞山鹁鸽峰山麓。墓前有古柏四株,虬枝铁干,苍劲清奇。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老人,又号瓶庐居士。江苏常熟人。善诗文,能绘画,尤擅书法,是晚清享有盛名的书法家。又是晚清名臣。以状元入翰林,曾任同治、光绪二帝的师傅,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入军机,世称“状元宰相”。因为赞助戊戌变法,被革职回乡。
翁同龢墓有罗城、坟堆、拜台、墓道、墓后有石灰石碑一通,省保护单位。
jinbaolin(葫芦娃) |
2005年12月21日 23点45分 |
评分:10 |
在西门外虞山鹁鸽峰麓,临环山公路。有冲天式花岗石墓坊一座,额镌“翁氏新阡”(阡:墓道)。墓地有穴三冢,正中主穴为祖母张太夫人,昭(左)穴为体仁阁大学士父母翁心存夫妇墓,穆(右)穴为学长兄陕西巡抚翁同书夫妇,东侧一穴为次兄湖北巡抚翁同爵之妻杨太夫人墓(翁同爵本人之墓在虞山北麓破龙涧边),西侧一穴即为翁同和之墓,与妻汤氏、陆氏合葬。
→回复
jinbaolin(葫芦娃) |
2005年12月21日 20点49分 |
评分:10 |
在西门外虞山鹁鸽峰麓谢家浜,本是翁氏先人墓庐,翁同龢晚年因力主光绪亲政变法被慈禧削职归里后隐居于此,直至病逝。丙舍,指墓庐,翁氏丙舍为清同治年间翁同龢及其次兄翁同爵所建,背虞山面尚湖,内有屋舍、庭园、假山、池塘、茅亭、树木、颇具山水园林格局。初创简陋,后渐扩充。丙舍翁氏另称为“瓶庐”、“瓶隐庐”,据传取守口如瓶不谈政事或如隐瓶中深居不出之意。原正门由山前塘入,门楣上有翁氏题额“翁氏丙舍”。沿塘路有坐北侧屋三间,靠东之厢房用来接待宾客,陈设简雅。南面有正屋五间,内置几椅,供其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朝服像。靠东为翁氏起居室,题额“紫芝白龟之室”,室外园庭有古柏一株及假山一座。东墙辟一月洞门,上镌翁氏自题“瓶隐庐”。靠西有厢房三间,沿山前塘辟一便门,门外有一眼翁氏归隐丙舍后开凿之井,名曰“渫井”。相传翁氏恐慈禧加害,随时应急作投井自裁之准备。又于井栏亲书“渫井”二字,取不污之意。后其甥俞钟銮引《易经》“井渫不食,为我心恻”(井除去污秽,尚未食用,行人为之悲伤)之语,对翁氏说取名“渫井”有讪谤朝廷之嫌,翁氏遂命人连夜将此井栏沉入尚湖,故此井之井口现无井栏,用石板盖覆。西北有茅亭一座,提额“乾坤一草亭”。东端为池塘,用为放养鱼、鸭。翁氏丙舍在抗日战争中,大部分毁于战火,仅存数间屋舍。解放后,重建门屋并加固砖墙。今占地3000平方米。现地方政府已把恢复翁氏丙舍列入《常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回复
jinbaolin(葫芦娃) |
2005年12月21日 20点48分 |
评分:10 |
在西门外虞山鹁鸽峰麓,临环山公路。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翁同龢逝世后,按其生前遗嘱,安葬在虞山鹁鸽峰麓祖墓西侧。墓地有穴三家,正中主穴为祖母张太夫人,昭(左)穴为体仁大学士父母翁心存夫妇墓,穆(右)穴为长兄陕西巡抚翁同书夫妇,东侧一穴为次兄湖北巡抚翁同爵之妻杨太夫人墓(翁同爵本人之墓在虞山北麓破龙涧边),西侧一穴即为翁同龢之墓,与妻汤氏、陆氏合葬。墓冢封土高1.2米。直径约3米。与其父墓相同,也设罗城、墓门、平台等。冢后竖民国间其曾孙翁之廉、之循等所立的石碑一通。翁墓后屡修,加设地下混凝土保护措施。今合一墓道,长约65米,道口在环山公路北侧,有1984年重建冲天式花岗石墓坊一座,额镌“翁氏新阡”(阡:墓道)。墓地四周松柏挺立,气势雄伟。
→回复
jinbaolin(葫芦娃) |
2005年12月21日 20点42分 |
评分:10 |
翁同龢(1830-1904)
字声甫,号叔平,晚年号瓶庐居士、松禅老人,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清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先后为同治、光绪帝师。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职,为当时“清流”的领袖人物。
所谓“清流”,是当时官场中的一批言官,取法儒家传统,以刚正不阿、主持清议、议论时政、纠弹大臣出名。时人称作“今日一章,明日一疏,专事弹劾,遇事风生。贪庸大吏,颇为侧目。朝廷欲播讷谏图治之名,亦优容之。于是遂有清流之号”。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翁同龢力主变法图存,慈禧令光绪下谕将翁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奉朱谕,将翁革职,永不叙用。翁同龢在朝四十余年,一生参与的重大政治活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深远影响。他力主变法维新,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同治二年(1863年)翁同龢之侄翁曾源中恩科状元,叔侄联元,确实了得。张謇能够中得状元,完全是依靠翁同龢的运做,张謇为了永久纪念恩师,特地在南通江边黄泥山修筑了虞楼,以望虞山。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