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名石头山、石首山,踞于南京城西隅,位于南京市广州路西端。唐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西南麓,江水冲击拍打,形成悬崖峭壁,成为阻北敌南渡的天然屏障。吴大帝孙权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故此又有石头城之称。相传诸葛亮称金陵形势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凉山。自唐以后,长江西徙,雄风不再。
清凉山山高100 多米,方圆约4 公里,现已建成清凉山公园。园内树木葱郁,地势陡峻。主要古迹有清凉寺、崇正书院、扫叶楼、驻马坡、翠薇园等。
公园大门为牌坊式三拱门,中门上“清凉山”三字为扫叶楼主龚贤所书。清凉寺在清凉山南麓山坳处,现仅存五开间平房一座,红墙黑瓦,四周植桂花与翠竹,门上书“古清凉寺”四字。房前围墙圆门上书“清凉别苑”,房后有六角亭一座,亭内一口古井,称还阳泉。
扫叶楼在西侧山坡上,是座三开间二层翘角木结构建筑,为龚贤旧居。龚贤(1619~1689年),字半千,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诗人,明亡后在清凉山定居。他曾作自画像,手执扫帚作扫落叶状,因之称扫叶楼。
崇正书院在清凉寺东侧山坡上,明嘉靖年间修建。书院共三进,前两进两侧有游廊相连。第三进称“清凉胜境”,筑于高处,正殿是一座高6 米、宽16米、深20米的重檐翘角古建筑,殿前有水池与石刻的流水龙头,西侧是二层的“江天一线阁”,东侧有假山、水池、六角亭。现崇正书院辟为中华奇石馆。馆东边有驻马坡、翠薇园等景点。
lantianbaiyun(蓝天白云) |
2006年8月11日 15点09分 |
评分:10 |
扫叶楼与善庆寺位于勒有“清凉山”和“六朝胜迹”三拱牌坊式公园南大门内西侧,楼前翠竹婆娑,绿树掩映,平台远望,楼后庭院内假山层叠,与善庆寺前石阶结合一体。善庆寺亦明清式样,建筑面积929.7平方米,占地面积1430平方米。
清凉寺位于清凉山南麓山凹处,公园大门内正北,呈方形,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87.1平方米,占地400平方米,周围加筑围墙,依山堆置假山,并植树、竹和花草。红墙青瓦,绿树红花,清净幽雅。
南唐保大义井位于清凉寺旁,井口直径不足1米。井深12余米,井水甘醇,久旱不涸。此井掘于南唐保大三年(943年),故又称保大泉。传说,南唐寺僧皆饮此井,颜面不衰,须发犹黑,故有还阳井之美称。其因,以往说系清凉山漫山生长之何首乌其汁渗入井水中所致。1987年南京医学院曾作井水检测,发现井水中“锶”含量较多,锶系人体所需重要微量元素之一。1982年建井亭一座,四周假山连缀,景色秀丽宜人,亭顶六角形,设一与井口径等大圆孑L,将天光直投井中,井中波光潋漪,水质清澈,井亭北墙嵌石碑一块,正面为女书法家肖娴书“还阳泉”三字,背面为庄熙祖书还阳泉简介。
崇正书院位于清凉山东麓,1982年国家投资68万元复建,由建筑家杨廷宝、杨德安、赖聚奎等规划设计,明清式样,白墙黑瓦,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04.4平方米,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是公园内最大一组古建筑群。由公园大门右拾级而上,透过沿阶桂树林,便能仰望书院门额上“古崇正书院”绿色木刻匾牌,整个书院依山势由低渐高分为三进,一殿与二殿由两边回廊相连结,廊壁墙上开各式花窗,东侧廊壁嵌有两块石碑,分别由书法家沙曼翁、徐邦达书《游故崇正书院记>、萨都剌词.《石头城》;西侧廊壁上嵌有三块石碑:吴白句撰文并书“重建崇正书院记”、肖娴书王安石《金陵怀古》、康熙年间绘《金陵名胜图》中清凉山景观。循廊渐进,东西花窗透过两侧远山黛色。二殿与三殿间是开阔青石平台,其西侧有一幢翘角飞檐二层古式小楼,此即江光一线阁,其东侧为一组山水小景,山巅有风景亭,登者可隔墙眺望远景,假山内洞穴曲折,可攀登至三殿旁,山石下有三个高低、大小、形状不一的水池。平台有石阶达三殿,殿前有一泓长形清池,池壁嵌有三只吐水青石雕龙头,池中饲养着许多红鲤鱼,三殿是公园制高点,放眼周围一片苍翠,抬头远望方圆百里尽收眼底,进入大厅,四幅大型壁画跃然醒目,再现金陵春牛首、夏钟山、秋栖霞、冬石城之四季景色。1982年春节期间,在此举办南京首届金陵盆景展。1992年,崇正书院辟为中华奇石馆,陈列神州各地珍奇石头,为这古老胜迹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驻马坡,传说三国刘蜀诸葛亮出使东吴,共议抗曹之计,途经秣陵石头山,驻马观望,金陵山川形势险要,赞道:“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并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采纳其意见,遂于黄武八年(229年)从京口迁此。后人于驻马处立石纪念,日:“诸葛武侯驻马处”,坡上建灵应观,中设诸葛武侯祠。随着时间推移,碑、观、祠皆不存,仅有“驻马坡在清凉山东支虎踞关下”之说,约今清凉山公园东大门内。1984年请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题书“驻马坡”三字,刻石并以红漆描绘,镶嵌在山坡绿茵中,每个字高1.5米,宽1米。
清凉台位于清凉山西侧山巅,相传南唐后主李煜常于此避暑作词。龚贤有诗云:“台高出城阙,一望大江开。”游人登台远眺,莫愁烟雨、大桥天堑、城西新貌,尽收眼底。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