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福建 → 泉州 → 草庵 → 概况 |
|
位于晋江万山峰(又名万石山)苏内村,距全州南门13公里。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933年),以草构,故名。为全国仅存的摩尼石雕遗迹。 草庵寺建在一台地上,后依巨石作壁,周围古木苍翠。寺屡经修复,现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宽6.7米,进深3.4米。寺内正壁天然石上,雕凿圆形佛图,中有摩尼光佛坐像,高1.52米,宽0.83米。其石为白色花岗岩,佛像脸部则呈辉绿石色,手部呈粉红石色,天造地设。佛像长发披肩,脸方眉弯,耳大垂肩,颔下两撮长须下垂。身着广袖僧衣,无扣,有襟结下垂作蝶形,双手叠放在盘腿上,掌心向上。雕像背景刻波线状佛光。该像保存完好,首届世界摩尼教学术讨论会把它作为会徽图案。 草庵前有“隐居桥”、“八凤池”、“千年古桧”等处处佳秀;庵后有“万石峰”、“龙泉岩”、“玉泉”等景景奇幽。
据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其教义是杂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唐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传入中国。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国号,遂驱逐信徒、毁坏寺院,摩尼教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为仅存的珍贵史迹。 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80年代初,此地曾发掘出宋代明教会的瓷碗,证实宋时泉摩尼教已十分活跃。 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学召开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草庵摩尼佛造像作为讨论会的纪念性吉祥物。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参观草庵后,认为它是这次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 →回复
→回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 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说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开性的。说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盛行的。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奋读书,常于此显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夺取政权,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国号,但是又担心明教威胁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秘密活动,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称“四位-体”)于摩崖上。 →回复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约216—276),于公元三世纪创立的一种宗教,它糅合佛教、基督教、袄教(拜火教)三种教义而成。其教义崇尚光明,反对黑暗,故亦称明教。 摩尼教于公元七世纪末,唐高宗年间传入中国,至唐开元中已传至泉州。摩尼教在中国曾经风靡一时,但是,至明代初年,因其“明教”教名上逼大明国号而为朱元璋所不容,下令禁止,拆毁寺庙,驱逐僧侣,从此一蹶不振。草庵得以幸存,至今是个谜。须知草庵第一次重修,恰恰是明正统十年。此次修葺,规模未详。但见庵旁有摩崖石刻;“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正统乙丑年九月。”乙丑年即明英宗正统十年。这一年不仅重修草席,而且将摩尼教《宁万经》偈语勒石题记,公然宣扬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思想,可谓光明正大,无所畏惧。这就不难推论,即便是在视“明教”为异端的明代,此地的摩尼教依然如日中天,信道者众。 1979年在草庵附近,发掘出一块标有“明教会”的黑釉碗和60多块黑釉碗片,其中13块可见“明”、“教”、“会”宇样。)982年、1984年在磁灶大树威古窑址又相继发现明教会黑釉残片,与草庵出土之黑釉碗一模一样。可见草庵的黑釉碗系出自磁灶古磁窑。明教会统一烧制食具,说明人多势众,组织严密,宗教活动频繁。草庵作为明教会的活动中心,确是曾经一度鼎盛和辉煌。 其后,草席屡有废兴。然而,摩尼教早已消亡,草庵也就成了佛教僧侣挂锡的寺庙。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对青灯黄卷的厮守,草庵才得以很好的保护。1923年,草庵第三次重修,就是瑞意、广空二位法师所倡导的。后人为纪念二位法师的功德,在草庵东侧增建一幢僧房,名“意空楼”。弘一法师三十年代在闽南弘法期间,曾三顾草庵,“每次掩留累月”,都是住在意空楼。法师第一次来草庵,系1933年冬,应草庵寺主之请,自厦门来庵过冬。法师为草庵亲撰二联: 其一: 草绩不除,时觉眼前春意满; 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 联嵌“草庵”二字于句首,表达佛门济世之愿心。 其二: 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 史乘载记,于此有名贤读书。 “有名贤读书”指明代在此读书的十八硕儒,其中较著名的有庄用宾、王慎中、庄用晦、赖存谨、赖存业等人。除夕,法师登座,为弟子宣讲《灵峰大师祭颛愚大师发衣钵塔文》。正月初一,又讲《含注戒本》。二月,离庵往厦。1935年12月初,法师自惠安弘法返泉州,因病归卧草庵。大病中曾书遗嘱一纸交与随侍传贯,书曰:“命终前,请在帐外助念佛号。但也不必常常念。命终后,即以随身所着之衣外裹破夹被,卷好,送往楼后之山凹中,历三日,有虎食之则善;否则三日后,即就地焚化。焚化后再通知他位。不可早通知。余之命终前后,诸事极为简单。必须依行。否则,是逆子也。演音启。”一日,弘一法师另一弟子广洽来庵探望。法师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我有念佛没有念佛,这是南山律师的警策。向后当拒绝一切,闭户编述南山律书,以至成功。”正月,弘一法师由广洽随侍,往厦门南普陀寺,每日到留日医学博士黄丙丁医寓就诊。历时百余日,乃渐痊愈。法师此次大病,“九死一生,为生严所未经历”。五月,法师移居鼓浪屿日光岩,大病初愈,即提笔撰写《重兴草庵记》:“草庵肇建,盖惟宋代。逮及明初,轮奂尽美。有龙泉岩,其地幽胜。尔时十八硕儒,读书其间,后悉进登,位跻贵显。殿供石佛,昔为岩壁,常现金容。因依其形,雕造佛像。余题句云:‘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载记,于此有名贤读书。’盖记其事也。胜清御宇,寝以零落。昔日金刹,鞠为茂草。中华建业十二载,瑞意广空上人,伤其废圮,发意重兴。绵历岁时,营治堂宇,壬申十月,复建意空楼三楹。虽未恢复旧观,亦可粗具规范。余于癸内之际,岁暮春首,辄居意空,淹留累月。夙缘有在,盖非偶然。乃为述记,垂示来焉……”弘一法师第三次来草庵,是1937年岁末,自厦来庵度岁。时抗战爆发,国难当头。法师在庵讲《华严经善贤行愿品》。离庵以后,又于二三月间在泉州承天寺、清尘堂,反复宣讲之,“并切嘱缁素弟子读诵行愿品十万遍,以此功德回向国难消除、民众安乐。”法师的爱国情怀可见一斑。 弘一大师晚年三住草庵,或度岁,或养病,其“夙缘有在”,确非偶然。草席的环境确是非常适合于他“养疴习静”。而弘一法师在此留下的足迹,使草庵的宗教文化氛围更加浓郁。现在,已将意空楼弘一法师卧室复原,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弘一法师撰写的楹联以及《重兴草庵记》,或镌于堂柱,或勒石刻碑,引入瞩目,是了解草席历史的重要文物。 1978年8月,国际摩尼教学术会议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首届会议,世界各国学者一致认为草庵是世界现存唯一摩尼教寺庙遗址。会议以草庵之摩尼光佛雕像作为吉祥图案,世界摩尼教研究会也以此作为会徽。 1991年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草庵考察,看到保存完好的摩尼光佛雕像,欣喜异常,他们认为这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最大成就。这一发现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的意义。草庵于1961年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