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天津天津城区风光古文化街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新闻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天津天津城区风光古文化街概况
天津古文化街 玉皇阁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津门十景之一,景名“故里寻踪”。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隅东门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铁桥大街(宫北大街),南至水阁大街(宫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长687米,宽5米,系商业步行街。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之场所。现已修复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参观旅游项目。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航女神。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经常驾船出海,搭救遇难的人,故被后人敬为女神。元时京城每年需北运大批粮食,先从海路运抵天津,然后再转河运至京城。元政府为祈求航海安全,便将护航女神崇为天妃,并在沿海城镇建起天后宫。天津的天后宫建于公元1326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这时都举行“皇会”,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非常。现今天后宫已成为天津民俗博物馆,介绍天津的历史变革,陈列着各种民俗风情实物。皇会是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游此会而得名。传统的演出场所在天后宫前的广场以及宫南、宫北一带。古文化街建成后,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吉日)在此举行盛大的皇会,表演龙灯舞、狮子舞、少林会、高跷、法鼓、旱船、地秧歌、武术以及京戏、评剧、梆子等。



  而你初来乍到,若想大致领略一番津味、古味、文化味,那最佳去处莫过于古文化街了。整个街道古色古香,富丽堂皇。穿过大牌坊,是600米的仿清建筑群,出自数十位书法界名人之手的百块匾额和楹联,充满翰墨气息,犹如百家书法展览。在这条街上出售古玩玉器、古旧书籍、传统手工艺制品和民俗用品。天津的民间艺术品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魏元泰的风筝、刘氏砖刻都在此设有专店。   
                       






古文化街
古文化街的脸谱
崩豆张
戏楼
天津古文化街 沽上艺苑
古文化街
东镇门
玉皇阁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danni_pu(圣丹妮) 2005年8月18日 15点50分 评分:10
  位于南开区东门外的宫南大街、宫北大街,全长580米,以天后宫为全街的中心。整体建筑是仿清代民间建筑风格,在宫南和宫北两边,各有一座彩绘牌坊,分别是“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四字,街内的近百家店铺均为清式建筑,门窗上多饰有彩绘图案,内容以历史、神话、人物、花鸟为主,形式有透雕、浮雕、圆雕等。

  古文化街以经营文化用品为主,如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文物古玩、工艺品等,最有名的有杨柳青画社、泥人张彩塑工艺品经营部等。此外,古文化街还有老字号的小吃铺,如石头门坎饭庄等。徜徉在古文化街上,品味弥漫其间的浓浓的津味、古味和文化味,你的天津之游才会完满。

 
→回复
yongheng(永恒) 2005年10月31日 19点03分 评分:0
本人对古玩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和朋友于2005年09月24日去天津市古文化街游玩,这里的房子是仿古的,初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回到了古代,庄严肃穆中闪现着人民的智慧,向现代人展示了古文化的结晶。
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古人留下来的铜人、生活用的铜制品、铜边玉柄镜、兵器............
还看到了许多近代人制作的手工工艺品、天津津戏服装、脸谱、道具、泥娃。
感觉走进了古文化艺术的天堂,面前是现代,跨一步就回到了古代。



 
→回复
kevin_chen(西门) 2005年12月30日 23点54分 评分:10
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楼上高悬“津门故里”大匾,标志着这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居民聚落点。金代在这里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拓展的。当人漫步这条古老街道时,总要情不自禁地寻觅历史的踪迹,体会一下古味、中国味、天津味和文化味,而且非寻不能出情趣。“故里寻踪”一名由此而来。

街上的近百家店铺门面,皆为清代风格,一律青砖砌体、磨砖对缝,有坡顶、飞椽廊柱的楼阁,也有冰盘檐、挂落板、朝天栏杆的平顶小轩。

举目望去,高低相间,起伏有致,各具特色。而到了古文化街中心的“天后宫”前,过街戏楼雄伟壮丽,桅杆旗幡直插云天,宫前广场宽阔豁亮,周围的建筑物也突然高大,使游人的观感从不断变化中形成高潮。倘若伫立“天后宫”前,遥望街南和街北,只见曲折跌宕,充满古巷幽深的意境。

 
→回复
kevin_chen(西门饮马) 2006年1月12日 13点47分 评分:10

  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楼上高悬“津门故里”大匾,标志着这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居民聚落点。金代在这里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拓展的。当人漫步这条古老街道时,总要情不自禁地寻觅历史的踪迹,体会一下古味、中国味、天津味和文化味,而且非寻不能出情趣。“故里寻踪”一名由此而来。


  从“天后宫”谈起——这条街上有一座古庙,原名叫“天妃宫”,后改为“天后宫”。因此庙门以北的一段街,叫宫北大街;庙门以南的一段街,叫宫南大街。要了解这一带的历史,还要从这座古庙谈起。


  这座古庙是海神庙,它所供奉的海神娘娘,在史书和传说中都真有其人。史书记载着她姓林,是宋代福建莆田湄州岛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因出生后一段时间不会哭,故起名林默。她生在海岛,娴于水性,遂有一个美丽传说流传在民间:“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人呼神女,又曰龙女”。在宋代,我国的航海事业虽有较大发展,但在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条件下,海上安全无保障是严酷的事实。广大从业者幻想有一种超人力量,来保佑他们平安地飘洋过海,林默的一些传说,便很自然地被选中作为超人力量的偶像,成了他们心目中的“保护神”。


  据说,在北宋宣和年间,赴高丽使臣路允迪的船队在海上遇风涛,7只船沉没6只,路允迪受随船人员启发,诚心祈祷林默的保护,所乘船只竟得生还。后来,由于路允迪的奏闻,对林默的崇信渐渐得到官府的承认。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将林默封为“灵惠夫人”;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又封为“灵惠妃”。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开始晋封为“护国明着灵惠协正善庆显着天妃”。其间,封号一提再提,经历了由夫人到妃、由妃到天妃的过程。到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对这位“保护神”作最后一次晋封,封号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达到皇封的最高品级,由天妃改为天后,民间俗称“娘娘”。


  元代以来,北方沿海一带的海神庙,多称“天妃宫”;清代封“天后”,于是改称“天后宫”。


  金代在古文化街一带设“直沽寨”之后,到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又在原地设“海津镇”。元代建都北京,为维持朝廷军政开支,在南方搜刮大量粮米,通过内河和海路北运,史称“漕运”。当时,船队载着粮米从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出长江口沿着海路北上,进入海河,驶到古文化街附近的三岔口,再卸下粮米,装到小船上,沿着北运河运往北京。此外,在当时成为繁忙“漕运”枢纽。于是,在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这里建“天妃宫”;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后,又改称“天后宫”。


  这座古庙的香火一直很盛,元代张翥写的一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祭祀的盛况:“晓曰三汊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巨三奠毕,喜气满宫袍。”


漫漫历史


  “天后宫”前有一片空旷地带。随着大批人员和南货的到来,“宫前集”应运而生,这里出现人烟茂密、集市繁盛的新局面。明清两代“漕运”不断,对海神的崇奉不衰,所以“宫前集”在很长的一段年月里,始终是一个百物云集、熙熙攘攘的场所。不知从哪个时代开始,庙前逐渐形成了街道,建起大大小小的店铺原来日出而设、日暮而散的集市,被店铺的经营活动所代替。宫南大街、宫北大街就是这样出现的。


  清代乾隆末年,画家江萱所绘《潞河督运图卷》中有一段画,就断续画出了宫南大街、宫北大街的街景:店铺鳞次栉比,廊舍华丽整洁,有的院落花木扶疏;铺面多是前檐满敞形式,有烧锅店、钱号、肉铺、海味店、药铺、布店、米面铺、酱园、烟铺、饭馆、客栈等,在几处稍许宽敞的角落,还有商贩驻足叫卖;街上的行人、车、桥络绎不绝;绿瓦红墙的“天后宫”和彩绘华美、平台宽广的宫前戏楼,格外引人注目。从中,使人们领略到200多年前的繁荣景象。


  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天津被开辟成商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介入天津城市生活,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一带开始衰落,大型店铺越来越少,只剩下一些小门面和手工作坊等。“天后宫”的香火也少了,道士只好出租庙内神殿维持生活,这一昔日“灵风肃、瑞气高”的神仙圣地,一变而成摊贩市场,专卖一些市内各处不经见的商品吸引顾客,如金鱼、玻璃鱼缸、泥塑戏剧脸谱、盆景、山石和竹木制品等。


  解放以后,沿街的一些小店,有的合营他迁,有的转为工厂车间,大部分变成临街住户。“天后宫”的大殿,也一度成为厂房和民居。


  流连忘返好去处   


  1985年,天津市政府决定将宫南大街、宫北大街修成古文化街,同时修复“天后宫”。修复后的古文化街全长580米,有近百家店铺以典雅多变、步移景换的建筑风格,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去处。


  古文化街的南、北口,各有一座大牌楼。南口的楼匾写有“津门故里”4字,寓示着今日天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开发的而且在六、七百年间这里始终是商业繁华地段,常会使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北口的楼匾写有“沽上艺苑”4字,寓示着这里的街貌、店铺、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尤其是古玩、字画、碑贴、文房四宝和天津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足可使人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这两座耸立在街口的大牌楼,以精致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和朴实无华的楼匾题词,扣响游人的心扉,升腾起从历史遐想憧憬美好未来的感情。


  街上的近百家店铺门面,皆为清代风格,一律青砖砌体、磨砖对缝,有坡顶、飞椽廊柱的楼阁,也有冰盘檐、挂落板、朝天栏杆的平顶小轩。举目望去,高低相间,起伏有致,各具特色。而到了古文化街中心的“天后宫”前,过街戏楼雄伟壮丽,桅杆旗幡直插云天,宫前广场宽阔豁亮,周围的建筑物也突然高大,使游人的观感从不断变化中形成高潮。倘若伫立“天后宫”前,遥望街南和街北,只见曲折跌宕,充满古巷幽深的意境。


  “市井相连”的古文化街,尽管来自祖国四百八方和天津的各种工艺品、文化用品,五光士色,应有尽有。其中,以饮誉国内外的、具有浓厚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风筝等,最为著名。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名气很大的民间木牌年画,始创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雍正年间逐渐兴盛。杨柳青年画的产地,并不只是限于天津城西的杨柳青镇,当时附近方圆数十里的村子,几乎“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杨柳青年画是在宋元绘画和明代木刻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感情和愿望。其中,尤以反映各个时期现实生活、民俗风尚和历史故事见长。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先后成立了杨柳青年画合作社和杨柳青画店。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了杨柳青画店,对于杨柳青年画的创新精神,给予很大的鼓励。如今,这株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正在艺术园地里盛开。


  “泥人张”彩塑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有一定的声誉。“泥人张”--张长林,字明山,生于1826年,卒于1906年。他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水平,又饰以色彩、道具,形成独特风格。其伤口大者尺余,小者盈寸,造型优美、神情生动,酷似真人,成为民间艺术奇葩。张明山把技艺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曾孙等,张氏祖孙几代一直继承着这门手艺。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由“泥人张”第4代张铭主持,培养了一批彩塑艺术人才,使这一艺术不断发展和创新。郭沫若同志曾赋诗盛赞:“用泥造人始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风筝魏”风筝名声远播国外。天津风筝的制作技艺历史久远,但对这一技艺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风筝魏"--魏元泰。他生于1872年,卒于1961年。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以做工精细、造型逼真、飞行平稳和色彩富有民族特色,著称于世。在1914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他制作的风筝获得国际奖牌。如今,魏元泰的后人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技艺,使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更加鲜艳夺目。



遐迩闻名的“皇会”
  古文化街的“皇会”,也是一个遐迩闻名的传统活动。"皇会"最初叫"娘娘会"。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宫”海神娘娘的生日。清代康熙年间,有人倡仪,在海神娘娘诞辰之前出会4天,即农历三月十六日送驾:将海神娘娘和眼光、子孙、斑疹、送生娘娘的头像,送到闽粤会馆天后殿供奉;十八日接驾:将这5位娘娘的木像接回;二十日和二十二日“出外散福”:抬着5位娘娘的木像沿街游行,接受人们的香火。这就是最初“娘娘会”的活动。每逢此时,民间的法鼓会、大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沿街表演各种技艺,呈现一番盛况。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路过天津,一时高兴,提出要看“娘娘会”。当时,乾隆皇帝的船停泊在三岔口。各会从船前经过,尽力表演,各显其能,精彩纷呈,博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其中,乡祠挎鼓表演出色,乾隆皇帝赏给4名鼓手各一件黄马褂;鹤龄会唱得最好,乾隆皇帝赏给4名鹤童各1个金项圈。乾隆皇帝还“娘娘会”的组织安排大加称赞,赏给2面龙旗。从此以后“娘娘会”身价倍增,易名为“皇会”。


  乾隆、嘉庆年间以来,“皇会”越办越红火,声势越来越大,各会依次出游:净街会,负责将街道打扫干净;门幡会,将“天后宫”海神娘娘的历代封号写在大幡上,组成仪仗队簇拥;太狮会,仿照“天后宫”大殿前两个石狮的样子,做成两个木头狮子,抬着保驾;挎鼓会,由十三、四岁的鼓手表演歌舞,此外,还有花鼓、高跷、身歌、捷兽(狮子舞)、重阁、中幡、萃韵音乐等歌舞、杂技表演。最后,才是载着5位娘娘木像的宝辇;每个宝辇前面都有法鼓会,后面有8个人骑着8匹大马、打着8杆大黄旗,进行护驾。每逢出“皇会”,沿街人山人海,人声喧闹,人情激奋,盛况空前。


  在后来的岁月里,“皇会”不再是年年都举办。最后的几次“皇会”,分别在清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民国4年(公元1915年)、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差不多是10年左右1次。


  古文化街修复以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复了“皇会”。在这一天,以龙灯、高跷、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狮子舞和武术等表演为主,街头熙熙攘攘,热闹异常,成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盛举。这个富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又出现了一片生机。


 
→回复
luoxin26(天使爱美丽) 2006年11月1日 11点55分 评分:10
天津古文化街于一九八六年元旦建成开业,全街长580米,整体建筑为仿清民间式建筑风格,天后宫(妈祖庙)位于全街的中心。全街近百家店堂,有经营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的杨柳青画社,经营泥人彩塑的泥人张彩塑工艺品经营部,有经营文房四宝,名人字画的四宝堂,春在堂,有经营文物古玩的文物公司萃文斋门市部,还有经营全国各地的景泰蓝,双面绣,牙玉雕,艺术陶瓷,中西乐器金银饰品等上万种名优工艺品的几十家店堂,各种商品货真价实,物美价廉,商家以质量和信誉吸引中外游客。古文化街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辛苦经营12年,总营业额累计6.9亿元,创利税5800万元,共接待中外游客1200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来这里参观视察,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古文化街时说:“古文化街很有特色,对外国人一定有吸引力。”古文化街以浓郁的民俗风情,热情周道的优质服务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参观,购物,同时也希望走出国门,去世界各地参加各种商品展销,参观交流.
精致瑰丽的仿清大式牌楼

  古文化街南北两街口各有新建仿清大式牌楼一座。碧琉璃瓦顶.合角吻.垂脊兽;红漆柱;结构复杂.精美纤巧的斗拱铺作;清式旋子彩画,构图精细,色彩绚丽;洋灰仿造的夹杆石,方正高大,增加了牌楼的稳定感。它们耸立街口,占有重要的导入位置,以它精致瑰丽的造型在进入仿古建筑街区之前,从艺术处理上构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把古文化街仿古建筑群烘托的典雅秀美,层次分明。
仿古建筑风貌: 当您来到古文化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富贵气派的清代大式牌楼,引导着人们的前进方向。继之而来的则是仿清各式门面建筑,使人目不暇接。全街数百间铺面,一律青砖砌体,磨砖对缝,有坡顶.飞橼廊柱的楼阁;有冰盘檐.挂落板.朝天栏杆的平顶小轩,举目望去,高低相间,起伏有致。特别是从宫北到宫南,依靠有节奏的空间组合和体量的差别,创造了有规律的轮廓线。而雄伟壮丽的过街戏楼高踞宫前广场,周围建筑物形体也突然加大,使游人的观感由不断变化中形成高潮。人们伫立天后宫前遥望南北两段街区,曲折跌宕,增强了原街道古巷幽深的意境。单体建筑的门窗.勾栏.棱柱形式各异;海棠池剔地雕砖的图案,富有民俗气息;油漆彩画根据建筑物的特征,繁简错落,幢幢有别。在总体色彩上或青砖红柱,或青砖红窗,阴阳相间,带来热烈庄重的气氛;外檐粱枋间的彩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苏式彩画,构图生动,色彩素雅明快,故事取材广泛,白发黄童耳熟能详;衬以形式典雅的匾额.楹联,益使楼阁恢弘,轩斋秀雅。店堂内部装修,结合营业性质,每呈新意,实用.装饰.宣传兼而有之。总之,各单体建筑用大量的内外装修,构成局部艺术气氛。而青砖墙.红门窗,绚
丽明快的彩画又使全街具有丰富统一的艺术效果,游人漫步街间流连忘返目为之一新。
民俗气息浓郁的雕刻装饰:在门面建筑装饰中除彩绘故事画外,另树一帜的是砖.木雕刻件。最通见的是门面窗下的海棠池的刻砖,它构图精巧紧凑;题材内容广泛,多数带有浓厚的民俗气息和喜庆寓意,如富贵花(既牡丹).喜鹊登梅.荷花金鱼.八宝.八神人.暗八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砖雕艺术效果雄浑而带巧丽,使门面气氛不陷于呆板。木雕件多用在门窗.勾栏.挂落等方面,有浮雕.透雕等技法。其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有四季花草.万寿字等。其中宫北西侧士宝斋过檐板仿《清明上河图》木雕最为生色。木雕艺术家从北宋末年著名宫廷画家张择端原画全幅构图中截取三段形象和内容情调有丰富节奏感的小结构,运用浮雕的艺术特点,着意刻画了原作艺术技巧的美妙,又显示了自己技艺的精湛,是一件别有意趣的外檐艺术装修,细心的游客都会在这里驻足观赏的。
生动的人物故事画

  当您漫步古文化街,进出店铺时,将会看到许多店铺门面檐下.枋间有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开光清式苏画。这些画幅构图生动、有典可查,形态逼真,大部分是人物故事画,烘托出梁枋结构的盎然古趣,也使得古文化街绚丽无比,风采迷人。苏画是古建筑装饰彩画中构图较为活泼的一种,是江南造园艺术的特有风格。清初皇室和士大夫阶级在北京等地大举兴修园林,江南工匠源源不断到京中服役,遂使北方园林艺术深受江南风格的影响。北方园林艺术中的彩画也就在这种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称作“北方苏画”。







 
→回复
luoxin26(天使爱美丽) 2006年11月2日 21点26分 评分:10
古文化街是天津一条有着六百余年历史的文化古街,由天后宫、宫南宫北大街、宫前广场组成。街长五百八十余米,古建筑群——天后宫是全街的中心。这里早年是海运与河运的中转站,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由皇帝下令赦建天后宫,供船民海祭祈求平安,以兴漕运。天后宫由大殿 、钟鼓楼等古建筑群组成 。传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的诞辰,每逢这一天要在宫前广场和南街北街举办皇会,由民间组织表演龙灯、高跷、旱船、法鼓、中幡、狮子舞等节目,届时百戏云集,热闹非常。为了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发展旅游事业,天津市政府经多方集资,重修了天后宫,宫前广场和宫南宫北大街,使这条百年老街又焕发了青春。现在的古文化街,一百六十余栋清代风格的建筑的店铺均配有以古典文学或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油漆彩绘,装饰着天津砖雕和木雕店铺的匾额及楹联多出自名家的手笔,字号名称古朴典雅,室内的装修与陈设更是古色古香。
  古文化街中的商店经营古玩字画、各类图书、文房四宝、剪纸、绒花、风葫芦、以及精巧别致的工艺品和民俗文化用品。而出售富有天津地域文化特点的杨柳青年画、天津砖雕、风筝魏的风筝、泥人张彩塑等民间艺术品的百年老店更是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古文化街以其所具有浓郁的中国味 、天津味、文化味 、古老味的特点成为天津对外开放的窗口,每天接待着数以万计的游人,被中外游客誉为镶嵌在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天后宫座落在在闻名遐迩的古文化街上,它是一处见证着天津老城发展历史的古迹。天后宫又称天妃宫、娘娘宫,地处天津旧城东北角,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口西岸。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均有重修、扩建。是包括福建湄州妈祖庙在内的世界三大天后宫之一。
  天后是传说中护佑航海的女神,由于元代南粮北调,此地又是海运与河运的中转站,故而元泰定三年皇帝赦建天后宫,以利漕运。宫内为历代海祭的中心,也是古代船工们娱乐的场所,除了祭祀仪式外,还经常有酬神的演出。并且以此为中心发展成为天津最早的聚落,是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形成、发展的摇篮。
  天后宫占地面积5360平方米,由东至西由山门、牌坊、前殿、正殿、藏经阁、钟楼、鼓楼、启圣祠等古建筑群组成。是天津现存最早、建筑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极具观赏价值。设立在天后宫中的天津民俗博物馆,于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以收藏、研究民俗文化的博物馆。该馆系统的介绍了漕运、婚育、商业以及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内容。
  在庭院内还修建了长69米的天后碑廊,书法艺术家们用生花妙笔向游人讲述着天后宫的历史,颂扬着当今的盛世,憧憬着天津的未来。
宫前广场是古文化街的一处著名景点。广场上高26米的幡杆直插云霄 ,这种幡杆与一般的旗杆不同,它最初是由船舶上的桅杆演变而来,是天后宫的标志。往年,每逢初一、十五及庙会期间,用叼斗滑车将旗幡高悬于空中,夜晚又换成红色的大串灯笼,每灯一字共二十四盏,远远望去十分壮观,是为昔日往来于三叉河口漕船导航的标志。
  广场戏楼坐东朝西,面向宫前广场,与天后宫的山门遥遥相对。这是一座过街式的戏楼,楼下设有拱型门,戏楼与海河近在咫尺,由海河乘船、步行而来的游人可以由此直接进入宫前广场和天后宫 。戏楼高12米 、宽10米、进深11米前脸的两侧设有明柱,台口设有雕花护拦。天幕的正中镶嵌着六角透窗,上悬“乐奏钧天”金字匾额,远远望去十分壮观。清代著名京剧名家——谭鑫培、龚云甫等人曾在此登台献艺。宫前广场与戏楼昔日是举行皇会等酬神活动的场所,在这里演出龙灯、高跷、旱船、狮子舞等民间游艺节目,通宵达旦。人流如潮。当今时代又赋予了宫前广场以新的历史使命 ,现在除了上述游艺表演外,还增加了许多富有时代感的文艺演出 。另外,从事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津砖雕、风筝魏的风筝、面人创作的民间艺术家精彩的现场表演,更是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回复
邻近景点
天津自然博物馆
盘山风景区
独乐寺
大悲禅院
九山顶自然风景区
天津科学技术馆
黄崖关长城
广东会馆
望海楼教堂
天后宫
水上公园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