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筇竹寺位于昆明市西郊的玉案山上,距城区12公里。该寺以环境清幽,特别是以五百罗汉的塑造工艺高超,在中国首屈一指而闻名中外。
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南诏的鄯阐候(昆明的最高统治者)高光、 高智兄弟在昆明西山狩猎,追一犀牛到玉案山北忽然不见了,却看到云雾缭绕,有形象怪异、鹤发童颜的一群僧人,近前又无踪影,只留下几支插在地上的筇竹杖,用手去拨却拨不起来。第二天再去看却已是"枝叶森然" 兄弟二人惊异不已。后来悟到这是神灵启示,这是百灵山圣境,遂在此建寺。寺中有一幅对联讲的就是这个传说: 地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 天开胜境,犀牛表异,筇竹传奇。
它是中原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该寺是元初昆明著名和尚雄辨法师到内地学习佛学,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归来后建成的。 应该说,筇竹寺最具魅力的,当数由清代四川民间泥塑大师黎广修师徒5人历经7年塑起的500罗汉。
据说,黎广修在塑造过程中,常常深入昆明社会,观察各种人物的神态表情,言谈举止,作为创作素材。因此,他能摆脱雕塑佛像的传统程式,通过宗教题材,表现当时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动形象和内心世界,在雕塑艺术上取得高度的成就。
这组泥塑作品摆脱了佛教传统泥塑千人一面的模式,从社会生活出发,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使不同罗汉有不同的个性、神情,每一个都是形态各异,形象逼真,无一雷同。有济公这样的名僧,有面容慈祥的菩萨、剽悍怒目的金刚、赤足挑柴的樵夫,甚至还有黎广修及其弟子的形象雕塑等。而人物所塑的姿态,更是令人叫绝。有的在伸手揽月,有的正逗笑取乐,有的侃侃而谈,有的正在集市上买卖,像是一幅人间生活的画卷,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我国佛教寺院一般都有罗汉塑像,但达五百的只有四川新都宝光寺,湖北汉阳归元寺,浙江天台方广寺,江苏苏州戒幢律寺,北京碧云寺及昆明筇竹寺几处。而大小有如真人、艺术质量最高的则公认为筇竹寺的罗汉塑像。故而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像被誉为“东方雕塑宝库中的明珠”。有趣的是黎广修把自已和四五个弟子的形象也塑成了罗汉,混入了五百数之中,在观赏时不妨加以留意。
kevin_chen(西门) |
2006年1月8日 01点16分 |
评分:10 |
筇竹寺位于昆明西北郊的玉案山,始建于元初。
最能证明筇竹寺创建经过的就是古寺内存留的两块元碑,即古寺大殿后山的“大元洪镜雄辩法师大寂塔铭”和立于大殿右壁元仁宗赐给该寺住持僧玄坚的蒙文白话《圣旨碑》。这两块石碑,是研究云南元史和宗教史的重要史料。
筇竹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毁于大火,永乐20年至宣德3年(公元1422年至1428年)重建,以后又经清康熙、乾隆,特别是光绪年间三次大修,形成规模。筇竹寺沿中轴线建筑,四进三院,由钟鼓楼,山门、天王殿、梵音阁、天台莱阁、大雄宝殿、罗汉堂、华严阁和海慧塔组成,布局规整疏朗,依山势层层上升,整座寺庙掩映于茂竹修林之中。筇竹寺山门内有两棵孔雀杉,树干苍劲挺拔,枝叶茂密,已有600多年树龄。寺内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楹联书画,如罗汉堂前悬挂着明末清初诗僧担当的对联,大雄宝殿右厢房里保留着清代泥塑艺术大师黎广修撰写的一副对联和一幅淡墨山水画,以及清钱南园书题的楹联……这些稀世艺术珍品,值得仔细研读鉴赏。
筇竹寺最受中外游人推崇的是泥塑五百罗汉。在寺内大雄宝殿两壁和天王殿两侧的梵音阁、天台莱阁内,分上、中、下三层塑着高约1米,形象各异,神态逼真,妙趣横生的罗汉。筇竹寺五百罗汉是四川泥塑艺术大师黎广修应筇竹寺住持梦佛和尚之请,带着他的五个徒弟,从清光绪9年至光绪16年,呕心沥血,精心塑造的泥塑群像。黎广修继承了中国传统泥塑重彩着色法,色彩艳丽,对比鲜明,协调大方。它摆脱了中国佛教传统泥塑千人一面的模式,以丰富的现实社会的人物形象塑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罗汉喜怒哀乐的神情,不同的性格,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故被誉为“东方雕塑宝库中的明珠”。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