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广东 → 广州 → 华南植物园 → 概况 |
|
中国科学院四大植物园之一.位于市东北郊龙眼洞附近.建于 1959年,占地315公顷内有山谷、丘陵、洼地、湖泊、溪流。引种栽培有国内外热带、亚热带植物2000种,加上本地植物共4000多种。分为棕榈植物区、孓遗植物区、竹类标本国、荫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裸子植物区、经济植物区、园林植物区、热带温室植物区、抗污染植物区和苗圃等部分。 位于市东北郊龙眼洞火炉山下,全园占地面积315公项,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1986年被广州市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誉名“龙洞琪林”。
植物园筹建于1956年,主要任务是植物引种驯化研究。目前和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植物园建立有学术和种子交流业务。全园分为试验区和展览区两部分,它既是热带亚热带珍稀濒危植物引种保存和植物资源推广利用的科研基地,又是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和参观游览的园地。 园内目前引种国内外植物约5000种,根据植物的分类系统和生态习性建成了孑遗植物(水杉、银杏等)区、棕榈园、蒲岗自然保护区、荫生植物区、园林树木区、温室、药用植物区、兰园、苏铁园、裸子植物区、竹园、木本花卉区、经济植物区,以及世界上收集种类最齐全的姜园和木兰园等15个各具特色的专类园。丰富的植物种类构成了具有热带、亚热带植物特色的园林景观。 华南植物园从1980年起向公众开放。1986年,该园被评选为羊城新八景之一,美丽的湖光山色被誉为"龙洞琪林"。1995年被有关机构评为"中华之最"-全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该园每年客流量为40万人次。 华南植物园距广州市区10千米广汕公路旁,乘28汽车及专线车可达。 →回复
华南植物园由陈焕镛研究员等创建于1956年,同年创建鼎湖山树木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先河。华南植物园和鼎湖山树木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作出“两所三园”战略调整,撤销华南植物研究所建制,改为华南植物园建制。2003年9月11日,经中编办批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目前,华南植物园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保育和展示区(植物迁地保护区)占地4500亩,建有木兰园、棕榈园、姜园、兰园等30个专类园,保育植物种类1万多种;二是科研和生活区占地500亩,拥有馆藏植物标本100多万份的植物标本馆,以及国内一流的实验大楼等科研生活设施;三是建于1956年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7000亩,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中科院唯一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重点野外研究站,就地保育植物种类2400多种。此外,华南植物园还设有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和小良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等一批野外生态观测研究站点。 于2002年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的华南植物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物种形成演化规律与维持、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和方法、园林园艺学等方面深入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创新研究,为建设集热带亚热带植物学研究、物种保护、科普教育、资源利用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科学植物园而努力。 华南植物园在生态学、系统演化植物学、植物资源与生物技术、园林园艺及科普教育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积累和人才优势。1954年以来,编撰出版了《中国植物志》、《中国植被》、《海南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广东植物志》、《广东植被》、《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等专著300多卷(册);发表论文4000多篇(其中SCI论文近300篇);重要科研成果350项;1978年至2004年共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239项次;申请专利43件,授权18件。 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和民间组织保持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每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与世界100多个植物园(树木园)有种子交换业务。 2002年12月,中科院、广东省、广州市三方签订协议,按1:1:1比例,共同投资3亿元建设华南植物园。八个共建项目以“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文化的底蕴”为建设理念,以“人民满意、专家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共建工程计划于2006年9月底全面竣工并对外开放。通过三方共建,华南植物园的基础设施、园林景观、科学内涵将得到根本的改善和升华,为建设亚洲乃至世界一流植物园奠定良好的基础。 华南植物园现拥有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以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 1、交通:84A、39、28、84、533、534、535路公交车,植物园站下。 2、门票:10元(团体票八折、中小学生五折、幼儿园五人一组一张票) 3、开放时间:8:00-17:00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