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辽宁 → 沈阳 → 故宫博物馆 → 概况 |
|
沈阳故宫是清代的开创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建造使用的宫殿,始建于1625年,其占地面积为6.7万平方米,共有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坐落在沈阳古城中心的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规模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是沈阳最重要的游览点。 清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它是清代初年的皇宫,是清代皇帝顺治的祖父努尔哈赤和顺治的父亲皇太极的宫殿。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历时11年,至清崇德元年(1636)基本建成。全部建筑有90余所,300多间,占地6万多平方米,是我国现存仅次于京故宫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它在建筑艺术上继承中国古代建筑传统,融汉、满、蒙各族艺术于一体,有很高历史价值。它以崇政殿为中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一条中轴线,将故宫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故宫主体,崇政殿(金銮殿)为主体的核心,是皇太极处理朝政之所,配以飞龙阁、翔凤阁、师善斋、协中斋、日华楼。后面有凤凰楼、清宁宫,还有皇帝妃嫔寝居的东西配宫,以及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迪光殿、保极宫等。东路建筑以大政殿为中心,辅以左右翼王亭、八旗亭。这是清王朝入关前,八旗建制的象征,是早期八旗兵制在宫殿建筑中唯一的历史古迹。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办事于宫迁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这也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发展。西部建筑以文溯阁为中心,配以仰熙斋、嘉荫堂等,是贮藏《四库全书》和皇帝读书的地方。《四库全书》为乾隆时撰修,历时10载;共誊写7部,以文溯阁所藏的最为完整。解放后将故宫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馆,人们来这里还可以在清代历史文物展览馆和工艺品展览馆中欣赏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造的琳琅满目的文物。沈阳都城的建者是努尔哈赤。他在关外先后建了三个都城,最后才确定沈阳,理由是地形取胜,又便于攻打明朝。 沈阳故宫博物馆所陈列的多半是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迁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阳故宫博物馆陈列的艺术品也很丰富。在绘画陈列室里,有明、清两代一些大师的作品如清李鳟、金农、明文征明书画精品、陶瓷、雕刻、织乡、漆器等工艺品也不少。 1.景点门票:35元。皇家礼仪表演,每周六下午2点至3点30分,票价25元。 2.景点交通:从沈阳站乘环路车到西华门(故宫)、南一马路乘环路电车到东华门、北站乘224公汽到小西门转环路电车故宫站下来即可到达。故宫门前还停待租乘的人力三轮车,收费仅5元一圈,以其代步又添一些情趣。 3.开放时间: 5、6、9、10月: 8:30--17:00 7、8月: 8:30--17:30 11、12、1、2、3、4月: 9:00至16:00
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家AAAA级景区。 清代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
崇政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在中路,是皇太极日常临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沈阳故宫博物馆所陈列的多半是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迁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阳故宫博物馆陈列的艺术品也很丰富。在绘画陈列室里,有明、清两代一些大师的作品如清李鳟、金农、明文征明书画精品、陶瓷、雕刻、织乡、漆器等工艺品也不少。 200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回复
清代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规模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是沈阳最重要的游览点。 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 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 沈阳故宫的东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十个亭子,称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 崇政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在中路,是皇太极日常临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沈阳故宫博物馆所陈列的多半是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沈阳故宫博物馆陈列的艺术品也很丰富。在绘画陈列室里,有明、清两代一些大师的作品如清李鳟、金农、明文征明书画精品、陶瓷、雕刻、织乡、漆器等工艺品也不少 →回复
谜团之一 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1625年的三月初三上午,努尔哈赤越过浑河进入沈阳城筑城定都。然而,作为都城象征的皇宫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都没有记载。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劳民伤财的举动,尤其在当年战乱纷争、百姓生活困难,刚刚定都沈阳就修建皇宫不像是明君所为。所以,史官对建皇宫的大事件采取了回避态度。 有人推测故宫是老罕王迁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设。佟悦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能。因为努尔哈赤是早上决定迁都,当日下午就动身的。决定没有定下迁都之前不可能开始建宫殿。佟悦说,史料对故宫的最早记载是,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政殿举行典礼仪式。按照沈阳的天气,说明大政殿在1626年10月之前就应该完工。 据介绍,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八旗兵横扫辽东,不到十天攻克70余座城池,包括沈阳和辽阳。打下辽阳之后,老罕王手下的大臣都想回抚顺老家,胸怀大略的努尔哈赤力排众议决定从萨尔浒迁居辽阳。1625年,努尔哈赤再次提出迁都沈阳,努尔哈赤认为,沈阳进可攻明朝和蒙古,退可一日回到萨尔浒老家,离开重镇辽阳还可以避开明朝的风头。 三月三日(农历)上午决定出发,下午数十万八旗子弟开始启程,当晚到达沈阳辽阳交界的虎皮驿。四日清晨,努尔哈赤越过浑河进入沈阳。定都沈阳后,努尔哈赤加固明朝城墙,建造八门,改城内十字形大街为井字形格局,并在城北建造罕王宫居住。 谜团之二 皇太极王府就是故宫? 定都沈阳之后,亲王们都在城内兴建王府。康熙年间成图的《盛京城阙图》上记载了当时十一个亲王的王府,地位远不如四大贝勒的亲王府邸都有记载,而当时权倾一时的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只有代善的府邸有记载。佟悦分析,这是因为四大贝勒中,除代善和皇太极外,另两个贝勒后来都犯下大罪,按照清朝的制度,他们的府邸自然不被记录在案。 专家们认为,皇太极的王府没有记载恰恰说明了故宫是在他的王府基础上建造的。故宫的大政殿在过去不属于皇宫的一部分,佟悦介绍,大政殿在解放前还是没有围墙的开放状态,它与故宫中路居住宫殿之间是一条公共道路,大政殿广场就像现在的市府广场一样,大政殿也是重大事件的集会场所。建国后,为保护故宫古建筑,在大政殿和十王亭周边砌上了围墙。所以,现在故宫中路的建筑才是传统意义的皇宫。专家们推测,这里原来应该是皇太极的王府,皇太极登基之后,没有入住努尔哈赤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是利用自己的王府修建了皇宫。没有新修王宫也是担心劳民伤财,而且简单的扩建也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1632年主体建筑才完工。 谜团之三 庄妃招降洪承畴? 庄妃即孝庄皇太后在清朝历史上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帮助年仅六岁的福临战胜多尔衮等强大对手登上帝位,又帮助康熙消灭了鳌拜。在清朝入关之前,庄妃最具传奇的传说就是她劝降了曾誓死不降的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 松锦战役失败被俘后,洪承畴被关押在故宫里边的三关庙内,皇太极多次派人劝降,洪承畴不予理睬,甚至绝食求死。后来降清的汉官范文程前去劝降,他发现洪承畴几次将落在衣服上的灰尘掸去,于是他回去告诉皇太极,说洪承畴“必不死”,美女劝降的计划开始展开。在夜深人静之时,洪承畴卧在床上,这时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妇走到面前,轻声软语地叫声“大人”,然后表示了对洪承畴誓死如归气节的仰慕。洪承畴立刻感觉到被人关心的温暖,世上竟有这样了解他的美女,不禁想到自己统率千军万马的威风和家中的娇妻美妾,求死之心立即动摇。美女见机送上一杯香茶,多日未进食的洪承畴喝下后立刻精神了许多。美女走后,洪承畴觉得人间美好,决定降清。 传说中,这位美女就是庄妃。佟悦介绍,这些都是野史中的传说,没有文字作证。历史资料记载,皇太极亲自到三关庙看望洪承畴,并亲手将貂皮大衣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于是跪地称臣。佟悦分析,在皇太极劝降之前,可能已经有美女做好了招降的前期工作,庄妃劝降也有可能。 →回复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规模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是沈阳最重要的游览点。 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 2.脱胎于帐殿制的大政殿和十王亭 沈阳故宫的东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十个亭子,称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 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办事于宫廷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这也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发展。 崇政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在中路,是皇太极日常临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沈阳故宫博物馆所陈列的多半是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阳故宫博物馆陈列的艺术品也很丰富。在绘画陈列室里,有明、清两代一些大师的作品如清李鳟、金农、明文征明书画精品、陶瓷、雕刻、织乡、漆器等工艺品。 八旗亭与八旗制 盛京故宫院内大政殿东西两侧,依序排列着十座亭子, 人们习惯地称它们为“十王亭”,或“八旗亭”。 八旗来历 八旗亭的来历,与军队建制有密切关系。公元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东北及各部的战争中,首先把军队编成四个方面军,并以黄、红、白、蓝四种旗帜为标志加以区别,这样就产生了四旗。旗,满族称“固山”,它的基层组织是“牛录”,汉译意为“箭的主人”,来源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生产组织。女真人以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主要生产手段,在狩猎时,每10人为一队,队中每人拿出一支箭交给射猎技艺最高、并有组织能力的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这个“牛录”的“额真”(主人)。努尔哈赤在创建军队时,把每300人编成一个牛录,任命一人为“牛录额真”,来统辖这个牛录。每5个牛录(即1500人)为一个“甲喇”(汉译意为“队”),每支甲喇指派一人为“额真”,叫做“甲喇额真”。5个甲喇(即7500人)再组成一个“固山”,这就是旗。旗的首领被称为“固山额真”。固山额真之下,还要设两个“梅勒额真”(即副主人),作为固山额真的助手。清入关以后,牛录额真改称为“牛录章京”,甲喇额真改称为“甲喇参领”,“固山额真”改称为“旗都统”,“梅勒额真”改称为“副都统”。这些制度表现在旗帜上,凡是正旗(或叫整旗)均为四个角,呈正方形,彩绘龙纹、火焰;镶旗(也叫厢旗)均为五个角,其一边呈三角形,另一边呈方形。黄、蓝、白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清入关前,除了1601年建立满洲四旗(正旗)外,1615年,又增建了四个镶旗;1635年,又设立了蒙古八旗;1642年,再添汉军八旗。以后,八旗中,又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三旗直接隶属于皇帝,地位较高。其余为下五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八旗在行军作战时,又分为左、右两翼,左翼由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组成;右翼以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组成。清统一全国后,又将八旗军队分为在京八旗(也叫京营)和驻防八旗(驻防在全国各要冲地带)。在京八旗又分郎卫和兵卫两大部分。郎卫的主要任务是侍卫皇帝,人员从地位较高的上三旗中挑选,由侍卫大臣统率,其中也包括虎枪营。兵卫由八旗都统直辖,主要是骁骑营;其他如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等,另置统领管辖。驻防八旗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除了八旗之处,把改编的明朝军队另置“绿旗营”,作为八旗之外的补充军队。 八旗共治 由于在作战中,八旗军队英勇顽强,屡建功勋,已经成为后金政权的强大支柱。所以,远在赫图阿拉时期,努尔哈赤凡遇军国大事,必于“殿之两侧搭八幄,八旗之诸贝勒、大臣于八处座”,共商大计。而八旗王贝勒,自然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充任。随着爱新觉罗氏家族中的汗位之争愈演愈烈,特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因“佐理国政”,权势日重,相互间的矛盾斗争更为激烈。在经历了两次立储失败后,1622年(天命七年),努尔哈赤不得不重申维持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联合政体,并提出公推新汗的条件,进一步发挥了这种军事民主政体的思想。 八旗王亭 在迁都沈阳后,为了便于商讨国家大事,在建筑办事“大衙门”的同时,自然产生了伴随八旗制度的八旗王亭这种新设置,把八旗临时的帐篷加以固定化,这才盖了八旗亭。“八旗亭”的建筑形式,是后金统治政体的反映,是权力的象征。 “八旗亭”(或“十王亭”),其最靠近大政殿向前略为突出的两座为左右翼王亭,其余八亭则按八旗旗号呈“八”字形排开。东侧为左翼王和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王亭;西侧为右翼王和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王亭。 八旗王亭功能改变 皇太极继位后,为了加强皇权,不断削弱八旗王贝勒的势力,将努尔哈赤时期作为议政大臣会议处所的“八旗亭”,变成了八旗各置办事和值班的处所。后来朝廷内又设立了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院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及都察、理藩二院,这样八旗王公贵族的势力再次被削弱,于是“八旗亭”也就只是作为八旗值政官员听候传唤的处所。清入关后,不论京师或各大城邑,再未出现过这种建筑形制。因而,清初的皇宫大院内建八旗亭,就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特色。 宫廷生活习俗 清初宫廷生活习俗,多来源于满族的生活习俗,但又形成了一同的特点。 食俗 满族的先民长期生活在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以狩猎为主,铺之采集、畜牧和农耕。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围猎、采集和捕鱼仍是重要的生产活动,因此,野猪、狍、鹿、熊、虎、雉、兔等兽肉和鱼肉不仅是满族人的主要食物,在宫廷内的日常食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另外,满族是一个喜爱养猪的民族,其先民以“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因养猪历史悠久,故满族在民间和宫廷内都有以猪作为祭神、祭天和祭祖的习俗。满族人特别爱吃猪肉,过年过节、祭祀或亲朋好友来访都要杀猪吃肉。祭祀时吃福肉,合族而食,吃得越干净越好。吃福肉不用盐酱,后来便发展为满族有名的佳肴“白肉血肠”。宫廷中吃野味占重要比重,还经常食用猪油炒菜和食仔猪。 清初的采集活动兴盛,采有蘑菇、木耳、松子、红果、榛子、瓜、果、梨、葡萄、李子等满族人喜爱的食品,并源源不断地供应宫廷所需。季节性的捕鱼,使各种鲜鱼成为宫廷盛筵中的美味。 满族很早就已过着定居生活,在定居苏子河谷后,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主要种植高梁、稷(黄米)、小米、苞米(玉米)、黄豆、小豆、绿豆等。满族人爱食粘食,喜用黄米和粳米(也称“江米”)作糕食用,也称祭祀品供奉。在宫廷祭品中就有这种粘糕,说明宫中也爱吃这种食品。在宫中常食用的食品,还有用其他粮食做成的饽饽、麻花、豆包等食品和奶制品。由于打仗和行围守猎的需要,满族人外出时喜食用高梁、小米做成的炒面。满族人喜欢饮用粮食、谷子酿制的酒,其中分为黄酒、烧酒两种。酒同样是宫廷祭祀和宫廷筵宴不可缺少的饮料。 养蜂采蜜是满族人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蜜制食品颇受满族人喜爱,民间如此,皇宫内也如此。因此,在长白山区有专门养蜂采蜜的“蜜户”,盛京内务府有从事养蜂采蜜的“蜜丁”,皇宫中有“蜜仓”和“熬蜜房”,说明蜂蜜已成为宫廷中不可缺少的佐膳之品。 同民间一样,满族人喜爱吃的白菜、茄子、芹菜、菠菜、韭菜、萝卜、瓜等这些蔬菜也是宫廷中经常食用的。 敬祖与好客 此外,满族人有着孝敬父母、尊敬长者和热情好客的传统习俗。这在宫廷生活中也表现得很明显。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入关后的清朝统治者,每逢年节都要祭祀祖先,将同族长辈或姻亲长辈请进宫中设宴款待,礼敬赏赐。并且在崇政殿、清宁宫、凤凰楼多次宴请外藩使节和客人。 娱乐 宫廷中的娱乐活动是经常进行的,每到喜庆节日时,都要演种种“玩艺儿”,备“陈乐舞”以及“妇女吹弹为戏”等。在大型庆典和筵宴中更要奏乐和舞蹈,并且渐渐地从纯娱乐变成了宫廷的礼规制度。在宫中,体育活动尤为丰富多采。开展较为普遍的有骑马、射箭、打猎、角抵、滑雪及冰上运动等。满族是一个强悍的民族,许多体育活动在清初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如骑马、射箭、角抵等既是满族重要的生产活动,同样是战场上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满族贵族中不仅男子如此,妇女,甚至汗、贝勒的福晋,五六岁的皇子也经常外出练习骑射。努尔哈赤、皇太极均是神箭手。据记载,1588年4月,努尔哈赤亲迎哈达万汗孙女阿敏为妃时,人马行进到一个称“洞”的地方,与东果部第一号射手纽妄肩比赛射箭,目标是百余步外的一棵柳树。纽妄肩下马挽弓射五箭,二箭射失,而射中的三箭上下不一。轮到努尔哈赤射时,只见他挽弓连发五箭,箭箭皆中,而且“五矢(箭)攒于一处,相去不过五寸”,使在场人心服口服。皇太极也从小习箭,并对箭法很有研究,他提出“当令以角弓羽箭习射,幼者当以木弓柳箭习射”。有一次征伐蒙古察哈尔,皇太极在行幄中筵宴诸蒙古贝勒,他抬头看见天空有一飞禽飞过,便执弓拔箭一弓射下,令众蒙古贝勒赞叹不已。 每当在皇宫大政殿举行祭天地、授尊号或建太庙礼成等的典礼大宴后,便有满洲、蒙古、汉人诸贝勒大臣及侍卫间的较射,以示助兴。 皇室贵族及妻妾子弟对滑雪和冰上运动尤有兴趣。努尔哈赤在冬季征战北方部族时,曾令八旗官兵栓上有脚齿的木屐滑雪而行,以加速行军。天命十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率满、蒙、汉诸王贝勒官员及其妻妾,在浑灌支流的太子河上进行冰上体育比赛。首先由男人们进行“蹴鞠之戏”,即在冰上踢行头。参加者既要在冰上快速奔跑抢球,又要以一足立于冰上一足踢球,难度很大,运动量也很大。接着,由妇女们进行冰上赛跑比赛。最后,努尔哈赤在冰上举行盛宴,既是运动,又是节庆。在比赛中,胜者得奖,落伍者得赏,有的人不慎滑倒而引起哄笑,场面十分热闹。 在宫中娱乐项目中还有满族人喜爱的“角抵”、“捕戏”、赛马等等,这些均与民间大体相同。 →回复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