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德清县城东北2公里下兰山南,面临余不溪,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八月。建塔初意是堵塞下流,振兴文运,故取名文明塔,又名文风塔,塔身用厚砖砌成,高18米,七层八面。除下两层有小佛龛相间外,各层面中央有方砖魁星像。塔下原建有水阁,后已废。清道光初,塔刹被大风刮毁,塔顶生树木一丛。
dreamer123(dreamer) |
2005年11月4日 13点37分 |
评分:10 |
文明塔在饶平县三饶镇政府驻地南l千米的塔山巅。清代《饶平县志》载:“塔分七层,高五丈,底层周围六丈五尺,厚六尺八寸;门宽三尺二寸,用青砖条块砌成。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由县令王益聪捐建四层,工未就。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月,由县命郭于藩捐建七层竣工。”塔为空腔于藩为塔题联:“文光已授青藜杖。科第朕绵报士心”,祈望饶平子孙后代继承先贤,知书识礼,辈出人才,文运昌明,命名文明塔。塔建成后竖一石碑,上镌刻“新事隐语”四字,碑文是一首五言迷语,1981年被列为饶平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o
→回复
dreamer123(dreamer) |
2005年11月4日 13点39分 |
评分:10 |
位于县城东北2公里,下兰山之阳,面临余不溪下游。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知县连继方、教谕彭同魁看中该地山水,计划建塔。三月开始,八月落成。建塔意义为堵塞下流,振兴德清文运,故名文明塔。塔用厚砖砌成,高七层,八面,除下二层有小佛龛相间外,每层每面中央有方砖雕刻着魁星象。魁星掌管文运,以配合建塔目的。清道光初,塔尖被大风刮去;现在塔顶生长着一丛树木,枝叶扶疏,别有风致。塔二建有楼房七间,僧舍三间,早已颓废。 过去民间传说,文明塔是明代刘伯温所建。因刘伯温感到德清文风太盛,所以建塔镇压,取名文明塔,谐音“闻名塌”,就是出了名就要倒塌的意思。但刘伯温是明初人,塔建于明代末叶,年代不对头。建塔的目有,又恰恰跟传说相反,是振文运而不是镇文运。而且,德清文风最盛时期,当推清康熙朝:康熙九年,状元蔡启尊、榜眼孙在丰;十五年,榜眼胡会恩;二十一年,状元蔡升元;这四个都是德清人,蔡启尊、升元是叔侄,蔡升元《传胪诗》云:“入对彤庭策万言,句胪高唱帝临轩,君恩独被臣家渥,十二年间两状元。”因此,刘伯温云云,只是附会的民间传说而已。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