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栭〉 | 鐖辫嚜娓� | 閰掑簵棰勫畾 | 鏈虹エ棰勫畾 | 鏅偣鎼滅储 | 椋庢櫙鍥剧墖 | 缁撲即鍚岃 | 鑷敱琛� | 蹇呮父涔嬪湴 | 鏃呮父闂惂 | 娓歌鏀荤暐 | 鐧婚檰娉ㄥ唽 | 鑱樿瀵兼父 | 鏃呮父鏂伴椈 | 鐏溅鏌ヨ |
![]() |
|
位于江苏吴县,地处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木渎,历史悠久,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 并增筑姑苏台,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木渎充满了无穷魅力。木渎名胜古迹遍布,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风情独特。古镇旧有“十景”,名噪一时,今存“斜桥分水”、“虹桥晚照”、“下沙落雁”、“姜潭渔火”、“西津望月”、“灵岩晚钟”、“南山晴雪”诸景,仍可见其余韵。木渎又有“园林之镇”美誉,明清时镇上私家园林多达20多处,现仍存有严家花园、古松园、榜眼府第等古典园林多处。镇上老街纵横,山塘、下塘、下沙、中市街,历经沧桑,风貌犹存。老街古巷中深宅大院荟萃。这些古建筑体量宽大,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其中以近代思想家冯桂芬府第内的双花篮厅,木渎“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渔的旧宅,最为典型(清代建筑)。古镇区的胥江、香水溪和采香泾,其历史,则可追溯到吴越春秋。 镇上木光河等河道纵横,小桥流水,古朴清幽。王家桥、斜桥、邾巷桥、虹桥、西安桥、廊桥、永安桥、西津桥等河上古桥,有的几经重修,有的历劫幸存,它们和绵延的石驳岸组成了苍古的水上风景。镇上古树众多,雅称“活化石”。500年高龄的罗汉松,200年高龄的广玉兰和银杏树,饱经风霜,生机盎然。这些留存的景观为木渎绵亘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了生动的注解。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西南距太湖5公里。胥江,香溪于此交汇,灵岩、天平、狮山、横山、尧峰等吴中名山拱列四周,形似一环天然的绿色屏障。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群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也许是得山水之灵气和受悠久历史文化熏染的缘故,木渎名人辈出。自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至清末,共出进士20余人,举人27人。著名人物有范仲淹、袁遇昌、朱碧山、陆子冈、杨基、吴宽、徐枋、汪琬、叶燮、沈德潜、毕沅、冯桂芬、叶昌炽,以及近现代沈寿、唐纳、严家淦、王为一等等,他们或土生土长,或长期寓居木渎,给古老的木渎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水乡沃土,物产丰富,四季食品,层出不穷,如乌米饭、青团子、厥菜、马兰头、甜酒酿等,各具乡土风味。清乾隆年间创建的石家饭店以名肴“鲃肺汤”饮誉四方。曾被列为宫廷御膳点心的乾生元枣泥麻饼今已重振雄风,远销港澳。 木渎又是手工艺品之乡。历史上有泥塑名家袁遇昌、银器高手朱碧山、琢玉名家陆子冈、绣圣沈寿等名家高手,他们的作品都是国家级收藏的珍品。如今,木渎当地生产的丝绸、双面绣、红木雕件、澄泥砚、书画、石雕等工艺品同样弛誉天下,为海内外游人所青睐。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渎古镇由于经济相对发达,它的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吴地节庆习俗一向多姿多彩,而在木渎则应有尽有。昔时这里的庙会每年达二十余次,如“猛将会”、“庙场汛”等,规模盛大,届时万人空巷,壮观非凡。 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绵长的历史文化,使木渎魅力独具,誉满江南,木渎镇已成为苏州四大古镇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走进木渎,便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穿越古镇,便穿越了中国二千五百年历史风云。 1、交通:每逢双休日、节假日上海杨浦体育中心6:50、虹口足球场7:20、上海体育场8:10有旅游专线车前往木渎,16:00由木渎返回(含来回车票、景点门票110元)。苏州火车站乘游4线或20、38路直达,票价2元;苏州吴县汽车站中巴开往东山、西山、光福等景点的,都途径木渎,票价3元。木渎镇内严禁一切外来车辆进入,镇内人力观光三轮车起步价2元,机动三轮车起步价5元。 2、门票:通票35元(含严家花园20元、古松园15元、榜眼府第10元)。 3、餐饮:石家饭店的“巴肺汤”不可不尝。
不过刘墉去过那两次,如此说来应该是个好地方了,也许还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自己去发掘了~ →回复
木渎镇的地理环境优越,名胜众多,诚如清朝诗人王汝玉诗云:“山近灵岩地最幽,香溪名胜足千秋。”因而木渎历来是苏州西部的旅游重点。 →回复
在香溪和胥江交汇的斜桥,景观尤其特殊。香溪清澈,胥江混浊,两水汇合,出现了一条清浊分明的分水线,所以此地又称“斜桥分水”,是木渎古十景之一。而在香溪和胥江上各有大小桥梁十余座,其间最为著名的为永安、西津、木廊桥三座。 永安桥位于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村,俗称“王家桥”。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为单孔花岗岩石桥,拱券作分节并列砌置。桥洞内刻有“放生河,禁止采捕”等字,看了环保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了。西津桥系花岗石砖,独孔拱型,桥长22米,宽3.5米。桥洞上端浅雕坐龙,弯环舒展,气韵流畅,堪为佳品。西津桥建于清同治十三年,横跨胥江。每当月夜,栖鸟缄默,微风敛迹,月落水底,浑似一幅精湛的国画,清新而淡雅,令人遐思不已。木廊桥是木渎最富特色的建筑之一,江南一带多雨,故在城郊野外旅人必经之途,设廊桥以避风雨。而在集镇中设廊桥的还是不多。 →回复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 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木渎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木渎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25人,举人30余人,其中状元2名,榜眼1名。 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诗人、诗选家沈德潜,清末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以及近现代的刺绣皇后沈寿、台湾政要严家淦等等。 作为沟通苏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枢纽,木渎是名副其实的太湖门户,因而在明清时期,木渎即是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 乾隆的宫廷画师徐扬绘有一幅反映当时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长卷《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全长1225厘米,其中一半篇幅画了木渎,木渎当年之繁华可见一斑。 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驻跸木渎,与他的老师沈德潜吟诗唱和,与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娱,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说。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木渎古镇的格局和风貌未变,依然是吴西最大的商埠、姑苏第一水镇,镇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桥流水悠悠,其中胥江为伍子胥所建,乃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香溪因西施在此洗妆满河生香而名,木渎的每一条河,每一座桥都有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休憩价值。 木渎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 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其中,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 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童俊等人数次考察此园,倍加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 虹饮山房是木渎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广袤,建筑大气,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它园林,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旧宅,园中雕花楼精雕细琢,与洞庭东山雕花大楼为同一大师作品,堪称南北姐妹雕花楼。 榜眼府第是洋务运动先导、著名政论家冯桂芬故居,江南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其镇园之宝。灵岩山馆是清代木渎状元毕沅的私家别业,清池涓流,岸曲水回,是吴中著名山水园林。木渎私家园林既秉承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幽深,又有其空旷高远、山林野趣的个性,充满了一种大气和皇气。 在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我国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人参观了木渎古镇私家园林之后,激动不已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化遗产”。 走进木渎,你便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穿越古镇,你便穿越了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风云。 →回复
→回复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