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新疆吐鲁番吐峪沟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新疆吐鲁番吐峪沟概况
吐峪沟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吐峪沟,位于鄯善县境内,东距吐鲁番市约55公里。这里曾经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



  吐峪沟千佛洞:从胜金口沿火焰山南麓东行15公里,便到了吐峪沟千佛洞。这里共有94个洞窟,现存45个,沟东 21个,沟西24个。



  吐峪沟千佛洞古称“丁谷寺”,是吐鲁番地区建窟较早、保存早期壁画较多的石窟。最早的洞窟出现在晋、十六国时期。沮渠氏家族称王时(公元443~ 450年),是吐峪沟佛教最繁荣的时期。



  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人为的破坏,吐峪沟壁画90%吡以上已经毁圮无存。如今只有8个洞窟还残留少量有回鹘文题记的壁画。其中1、2、3、4号窟,佛坐胡床,为全国所仅见。这里还出土过一些佛经残卷。



  吐峪沟麻扎:位于吐峪沟千佛洞的西边,全称为“吐峪沟艾斯哈布凯海夫”〔波斯语,意为“圣人住的洞穴”,麻扎〔指穆斯林的墓园〕。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传说,穆罕墨德的弟子叶木乃哈等5人最早来中国传教,东行至吐鲁番盆地后,终于有一位携犬的当地牧羊人成为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因此叶木乃哈等5人便长住此地。叶木乃哈等5人和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去世后,被埋在今吐峪沟麻扎,洞内现存土坟6座和1个犬状石,洞口有木栅栏,洞内存一木棍,传为圣人之遗物。墓位于山坡,墓道呈洞穴状,水平深约7米,洞穴前端有一室,面积约2平方米。墓穴开挖于基岩之上,基岩为紫红色夹灰绿色泥岩,上覆胶结紧密的砾岩层。围绕墓穴筑起一道略呈圆形的墙,墙院直径约0.5米,墙高约3米,夯土筑成。



  吐峪沟麻扎堪称中国的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即“中国的麦加”。按当地穆斯林的说法,到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沟麻扎。据勒柯克记载,直到20世纪初,仍有来自土尔其、印度的穆斯林到这里朝圣。现在每年前来朝觐的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德国、土耳其等地的穆斯林络绎不绝。



  吐峪沟中的维吾尔村庄:这是一个完整地保持了维吾尔传统的小村庄。在这里,人们继续用维吾尔语进行交际,过着自己信仰宗教生活,衣着、服饰全然是维吾尔特色。   
                       






吐峪沟1
吐峪沟3
吐峪沟
吐峪沟
吐峪沟
吐峪沟
火焰山下吐峪沟
土峪沟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kevin_chen(西门) 2005年12月7日 16点08分 评分:10
  越来越多到吐鲁番的人把吐峪沟当作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

  在新疆已经有许多村庄被旅行者精心描述过了——它们就象这块土地上的沙漏一样古老,让你看到时间的痕迹,吐峪沟的维吾尔村庄,也许是它们中最精致的一座。

吐峪沟是离火焰山最近的村子,四周是火焰山的一道道皱褶,吐峪沟的土木楼和山石颜色一样,村子仿佛原本就是山上长出来的。人们在这里生活,带着信仰。

  可以俯瞰到全村的地方:站在村子旁边最显眼的一座土冈上(村口对面),能够看到村子的全貌,火焰山碰触着它,厚重的赭石是吐峪沟的原始底色。式样古老、错落的房屋中间人们添加了不多的、谦虚的紫红、靛青、还有植物的浓荫,它们一同使吐峪沟含有了一种恰当的鲜艳——这种鲜艳不是新制造的,而好像是在《一千零一夜》那样的古老年代里就有了。另一个可以俯瞰到全村的地方是村口,去吐峪沟,在上一座大坡之前看不到村子,上去之后村子会很不真实的突然涌现在公路的下方,沿着一条长长的台阶,才能下到村子里。

  早晨:在吐峪沟,每天早晨,在夏天,女人们的第一件事都是头顶着陶罐去河里取水,然后把街上和院子里的地面泼上一遍,潮潮的泥土的味道就好闻地全村都是。布谷鸟叫得很响,然后就只有泼水的声音,很宁静。

  吐峪沟的建筑:吐峪沟是新疆古老的土木建筑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村子里的房屋随形就设,随需要自由重叠,是中世纪的迷宫在今天的遗留。刚到吐峪沟的人容易找不着哪里才是村民家的门,有的房屋和房屋之间没有木梯,得一步从空中跨过去。有时你看到的地面,实际上是屋顶。村子正中是一座清真寺,在一片繁复奇异的黄色房屋中,它朴素的、具有典型伊斯兰风格的白色建筑非常突出。走在吐峪沟里,会感觉到这个村子所拥有的一种品格——既不封闭也不接纳,千百块夯土建成了这座沙漏,村子的基础,则是不透明的、堆积的沙粒一样古老的传统。

  吐峪沟的人:他们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气质,闲散,平静,不卑不亢,对外来人和他们的拍摄视若无睹,像是一件和他们完全不相干的事。在吃饭的时候,你不管走到哪家,主人都会叫你一起吃,你若客气的拒绝,也没有人会勉强你,一切都自然随意。

  由于火焰山夏天炎热,而晚上室内又非常闷热,于是吐峪沟的人夏天睡觉从不在室内。晚上地表的温度仍然不低,着凉是不会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到村子里来,会看到在房顶、路边、树下,随处都摆放着床。
 
→回复
chenshelley(shelley) 2005年12月28日 21点33分 评分:10
吐峪沟大峡谷位于鄯善县境内火焰山中段,北起苏巴什村,南到麻扎村,两村间的峡谷长约十二点五公里,大峡谷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南北两端有简易的盘山公路相连通。南谷口西南距高昌古城十三公里,位置优越 。吐峪沟大峡谷有火焰山最高峰,海拔831。7米。
吐峪沟大峡谷,是中国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有开凿于西晋、十六国时代的吐峪沟千佛洞;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大寺;有藏传佛教大寺院遗址;有保存完好的{民俗活化石}之称的古老维吾尔族村落;是世界两大著名宗教文化交汇地;是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驿站;是世界伊斯兰教七大圣地之一、中国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史有《东方的麦加》之称。壮美的峪谷、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蕴涵、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融为一体,构成了神秘、独特、奇异的风景。

神奇壮美的吐峪沟大峡谷风光

吐峪沟大峡谷南出口,古称《丁谷口》。吐峪沟之名,意思是《走不通的小山沟》。直到1992年,为了方便火焰山南北人民的往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和人民解放军的大力帮助下,这里才修了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结束了《此路不通》的历史。为感谢人民解放军的支援,这条路便命名为《连心路》。
吐峪沟的东西两峰,素有《天然火墙》之称,温度最高时达到摄氏六十度。两峰山体是赭红色,峡谷中的土壤也是呈黄红色。黄红色土壤最适宜种植无核白葡萄,所以,当葡萄从地中海沿岸传入中国,这里也就成了吐鲁番无核白葡萄的真正故乡。
吐峪沟大峡谷浓缩了火焰山景观的精华。站在纵系山腰的《连心路》上往下看,有一山涧小溪顺着沟谷蜿蜒向南流去。吐峪沟峡谷山体之奇、山岩之美、涧水之秀、珍果之甜,为其他峡谷至少有。被近百年来观光考察的游客、学者称之为《火焰山中最壮美的峡谷》。

悠久历史的文化见证---------吐峪沟千佛洞

吐峪沟千佛洞室1957年1月首批公布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 驿站,在新疆宗教文化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新疆现存的是多出佛教石窟遗址中,吐峪沟千佛洞石窟的规模居第三位,因建造早于敦煌莫高窟、保存的早期壁画遗址较多而引人瞩目。
吐峪沟的千佛洞石窟、佛像最早出现在西晋、十六国时期。在南北朝, 吐 峪沟石窟是高昌王国最高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之一。吐峪沟古代佛教圣地的面貌尽管已不再有当年的辉煌,但至今还吸引着世界各地研究佛教历史、佛教艺术的学者们的目光,每年后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印度、港澳等国家和地方的大批游客、学者在此观光、考察、访古。

神秘传奇的伊斯兰教圣地-----吐峪沟阿萨吾勒开裴麻扎

吐峪沟阿萨吾勒开裴麻扎在伊斯兰教圣地中的地位显赫,是新疆最古来、 最著名的两个麻扎之一。它位于土峪沟千佛洞西南沟谷口,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吐峪沟阿萨吾勒开裴麻扎,是世界伊斯兰教七大圣地之一,也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相传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后,其弟子、古也门国传教士叶木乃哈等五人最早来中国传教,历尽艰辛,东行到吐峪沟后,终于有一位携犬的当地牧羊人成为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因此,叶木乃哈等五人便在这长住此地继续传教。叶木乃哈等五人和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去世后,被埋在今吐峪沟的一个山洞中,即现在的麻扎。按照当地穆斯林的说法,到中东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沟麻扎朝拜。如今,每天来吐峪沟旅游、访古、考察的游客达二百多人,周末多时可达五百至八百人。

独具特色的黄粘土建筑---古老的维吾尔族民居

黄粘土生土建筑,在吐鲁番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吐峪沟居民继承了两千年前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房屋建筑均是以黄粘土建成的窑洞式的建筑,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
吐峪沟东西两岸山坡上现存的造型优美、鳞次栉比、绵延不断的古老民居,幸存年代最久的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民宅还是前年的佛窟,都是用黄粘土建造,至今还闪烁着独特的《黄粘土文化》的光芒。吐峪沟居民还用黄粘土修建避暑的地下窑洞。一般挖修的窑洞为四方形,也有长方型,深度一点五米至两米,坚硬的土质可以不盖顶,土质差的可以用木料草席盖顶。在没有电风扇空调的年代,地下窑洞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古文献有《敲蒸挡暑,皆撬地以居,夜出做事》的记载。
 

快乐生活的吐峪沟人
 
 
只要对吐峪沟的历史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将吐峪沟看成是历尽沧桑的老人。宁静淡泊全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生与死的抉择,繁华与颓败的较量。它懂得什么才是狂风烈日夺不走的,什么才是自己可以拥有并加以珍惜的。

  越往沟里走,越感受到远离尘嚣的静谧。吐峪沟只有两种色彩,黄和绿。黄的是火焰山和土房,绿的是沟里的葡萄园。绿是离不开水的,吐峪沟一条清溪已经流淌了千年,村民引清溪之水向房前屋后,滋润了桃、杏、葡萄等植物。于是,平凡世俗的生活平添了几许淡淡的芬芳。

  吐峪沟山谷里有好多土房已经人去楼空,残缺的木窗依然风韵犹存,在夕照中闪着异样的光芒。当然,比这样的土房更为沧桑的是河谷左右峰峦岩壁上的洞窟,大大小小有40多个,这些被岁月和战乱掏空了的石窟,仰望起来更像是被挖去眼珠的眼睛,茫然而忧伤。整个山体遍布历史的伤痕。

  千年之前吐峪沟曾是王室的佛教圣地。就在今日的碎石乱草之下曾有一条平坦的曲径,走着王室成员、八方僧侣及善男信女。据《西州图经》记载,唐时的吐峪沟“雁塔飞空,虹梁饮汉……实仙居之胜地,谅栖灵之秘域。”这里的石窟造像最早出现在晋朝,鼎盛于5世纪中叶沮渠氏家族称王于吐鲁番时。那时王城在高昌,距吐峪沟只有10公里。

  吐峪沟佛寺历经最大的劫难是15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吐鲁番地区时期,伊斯兰教徒对佛教偶像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再后来这里发生过地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来了海外文化强盗,壁画和经卷已被盘剥得干干净净。难怪连出生在吐峪沟的孩子也不懂佛寺是什么玩意儿。尽管吐峪沟在国外很有名,被誉为“东疆第一宝窟”,但是对于在这儿生活的村民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他们信仰伊斯兰教。

  我没有打听吐峪沟乡到底有几座清真寺,不过,感觉很多,因为经常可以在小巷里望见尖塔上的星月造型。但只有一个清真寺会让所有走近它的人过目不忘,因为它就矗立在沟谷的中央地带,外墙是马赛克贴面的,以漂亮的伊斯兰对称花卉图案装饰。看起来似乎新建不久。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不崇拜偶像,更注重心灵的皈依。新旧清真寺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向真主倾诉心声的场所。

  从佛教圣地到伊斯兰教圣地,岁月改变了民居和寺庙的建筑造型,改变了人的信仰,惟一不变的是这一方好山好水。

  《华安》黄橙(有节略)

  「地理位置」吐峪沟大峡谷位于火焰山中段,东距鄯善城46公里,西距吐鲁番市约47公里,西南距高昌古城约13公里,是火焰山各峡谷中历史文化最悠久、自然景观最壮美的峡谷。这里有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代的千佛洞,并且是世界伊斯兰教七大圣地之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和优美的葡萄园风光共同构成了大峡谷独特的魅力。

  「旅游提示」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197公里,公交车票价25元/人,大约三个半钟头可抵达吐鲁番。再转车到吐峪沟,中巴票价7元/人,一小时后可到目的地。吐峪沟目前还没有开发,当地没有像样的宾馆,到这儿旅行最好的选择就是住在老乡家,吃住交点基本费用就行。吐峪沟周边景区不少。从这儿到火焰山30公里,包三轮车30元/辆,半小时可抵达。亦可坐过路中巴。从吐峪沟到高昌古城10公里,包三轮车10元/辆


 
→回复
aizhiyuan(忘情山水) 2006年1月8日 15点12分 评分:10
 神奇壮美的大峡谷

  吐峪沟得名于维语译音,意思是“走不通的小山沟”。古往今来,由于山体陡峭、无路通行,所以人们无法目睹峡谷的全貌。直到1992年,一条名为“连心路”的简易公路的建成才结束了大峡谷“走不通”的历史。今天,站在纵系峡谷西岸山腰的“连心路”上往下看,只见山道蜿蜒、谷深千尺,谷底流水潺潺、芳草如茵,远望群山起伏、重峦叠嶂,令人不由得心胸浩然、气息开朗。

  吐峪沟大峡谷的东西两壁,素有“天然火墙”之称,温度最高时可达摄氏60度。沟谷两岸山体颜色五彩缤纷,且色彩浓淡随天气阴晴雨雾而变幻万千。山涧小溪斗折蛇行向南流去,漫步谷底,足浴清溪,仰望千姿百态的五彩奇石,红、黄、褐、绿、黑等多种色彩杂陈眼前,难怪有人煞有介事地说,传说中女娲“炼五彩之石补天”的地方就在这大峡谷内。

  这些当年曾作为女娲补天原料的奇峰异石,如今默默无语地耸立谷内,有的刀削如砥,有的壁立如屏,有的突兀如柱,有的像飞龙腾空欲起,有的像野驼奔驰将去,有的像顽猴正在嬉戏耍闹……在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之下,峡谷风光给人无尽的遐想。

  古老质朴的维吾尔族民居

  古老宁静的吐峪沟麻扎村有近2000年的历史,是位于大峡谷南出口的维吾尔族村落。它以绿塔耸立的大清真寺为中心、依山傍水分布,村中住有240多户人家。这个村庄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由于气候炎热,这里的居民们日出而息、日落而作,他们使用维语交流,信仰伊斯兰教,穿着维族特有的民族服饰,走亲访友的主要交通工具依然是驴车……

  要不是看见土墙上安着的电表,游人也许会错以为自己一不留神竟走进了古代。可是别处难得一见的黄粘土民居会吸引着你抛开别的念头,迫不及待地进去一探究竟。当地的房屋建筑均是以黄粘土制坯建成的窑房,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平房,也有两层以上的,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现存的民居中最长的已有四五百年历史,有关部门计划适当修整后将这些民居以最本色的面貌向游人开放,游客将可以在这个古村中与维族朋友同吃同住,零距离体验他们的生活。

  历史悠久的葡萄园

  吐峪沟大峡谷底部的土壤呈黄红色,穿谷而过的天山雪水将黄红色土壤冲出南谷口,在峡谷南端形成了肥沃的冲击平原。这种土壤最适宜培植无核白葡萄,所以葡萄最早落户中国正是在吐峪沟,而且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单一的葡萄沟,葡萄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是吐鲁番无核白葡萄的故乡,也是无核白葡萄的出口基地之一。这里出产的无核白葡萄颗粒最大、甜味最浓,素有“葡萄中的珍品”之美誉。

 
→回复
olive_jia(olive) 2006年1月10日 17点39分 评分:0
吐峪沟是高昌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它位于吐鲁番市东约60公里,属鄯善县管辖,但距高昌故城不过10余公里,应该说是当年高昌城文明的一部分,其昌盛与衰微都与高昌政权的存亡关系至密。吐峪沟石窟是在十六国北凉统治时期掀起开窟高潮的时候兴凿的,随着沮渠北凉西迁高昌〔443年〕,吐峪沟又一举成为沮渠皇室在高昌的造像集中地。到鞠氏高昌,虽史载它“俗事天神,兼信佛法”,但从吐峪沟出土的高昌王鞠乾固供养抄写的多种佛经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记载高昌王鞠文泰对玄奘的种种尊崇厚待等都可以看出,佛教在鞠氏高昌是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而吐峪沟也同样是王室的一处石窟圣地。到了唐代,这里以丁谷窟寺而闻名,在敦煌遗书《西州图经》中有它佛院重重,雁塔林立、高梁横跨、绿荫纷纷、香火缭绕、梵呗齐鸣的记载。如此数百年的经营和繁盛使吐峪沟石窟荣登东疆第一宝窟之位,但在此后的岁月沧桑中它容颜憔翠艺术残损衰败,令人痛惜万分。

  然而,历史毕竟留下了它不灭的足迹,尽管这里保存至今的谷东、谷西两区若干洞窟总数不过仅40余,且大部分都是没有壁画的僧房窟,但仍有若干洞窟建筑与壁画和一座佛教寺院遗址,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吐峪沟石窟艺术史的若干信息。首先从窟制上看,吐峪沟石窟主要有三种窟形:纵券顶窟、中心柱窟和方形佛坛窟。纵券顶窟,是从古至今吐鲁番地区民居房屋建筑的主要形式,也是吐峪沟最多见、最有特色的窟形,从用途上分有禅窟、僧房或讲堂。其中禅窟平面为长方形,分前、后两室,后室为坐禅之用,或左、右壁再开小禅室,窟内有与坐禅静修有关的壁画。中心柱窟与凉州模式者相同,也为中心柱四面开龛。方形窟有平顶、覆斗顶、穹窿顶等不同样式,地面往往有佛坛。从以上窟形看,礼拜窟受高昌以东的凉州、敦煌窟制影响较大,也有来自龟兹的影响(如穹窿顶方形窟等),但大量的洞窟还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纵券顶窟。其次,关于壁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佛或弥勒说法图、千佛和比丘祥观图为主,也有佛本生、因缘故事画和菩萨形象,其中千佛是中心柱窟主要的题材,几乎画满窟中各壁,在方形窟中也有以千佛布列四壁的,但其壁中央往往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

  在人物造型上,千佛与酒泉文殊山、敦煌莫高窟者相同,多为在中原汉人形象,立佛和菩萨身姿造型则有龟兹因素,身体动势较强,装饰华丽。表现技法上,以线描平涂法为主,线条既有粗犷的铁线描,也有龟兹的曲铁盘丝式。就壁画的整体布局和表现形式看,则又自成体系。如窟顶不似龟兹的菱格图,而是满绘禅定千佛或平棋图案,本生因缘故事多绘在四壁下方,这些有与敦煌早期壁画相同的因素,但佛教故事画的大部分画面除表现一个主要情节外,往往在画面的中央一角还绘出其他场景,因此这样的故事画既不同于龟兹莫高窟的单幅画,也不同于两地的连环画。以上吐峪沟石窟兼有内地、龟兹两种石窟因素又具有某些独特的个性因素的现象,与高昌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如前所述,在唐以前,高昌是汉文化深入西北最西的一个地方,所谓“国有八城,皆有华人”是也,同时它也是汉文化与西域文化第一个交汇之地,外来画风通过高昌传入内地,内地文化又通过高昌传向外域,而两者初步结合便产生了高昌特色的文化。当然,这其中在高昌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汉文化。走进谷西区第2窟就可以看到残留在南甬道两壁排列整齐、位于长方形边框内的坐佛,它们鼻眼上不提白粉,不做凸凹晕染,仅以线描画出具有汉人五官特征的形象。在第3窟甬道顶上有忍冬、鳞纹、团花等纹饰带组成的仿汉式木构建筑平棋特点的斗四套斗图案,整齐规矩这中见繁缛富丽。加上涂以浅黄、赭红和石绿等亮丽的色泽,更显华丽多姿,虽然组成图案的某些纹样或取自龟兹,但图案风格受中土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第4窟南北壁最有特色的是几列比丘禅观图,他们着双领下垂袈裟,或坐莲座、方座,或坐胡床,身旁是龟兹菱格图案中最常见的花树,左侧有汉文榜题,像这类比丘禅观图还见于谷西1和谷东5两个禅窟中。关于禅观图,在龟兹或莫高窟故事画中均有出现,但像吐峪沟这样铺满洞窟侧总装或窟顶的系列,比丘禅观图则从未有过,应是这里的独特形式。谷东是洞窟相地集中的地方,现有5窟存有壁画。谷东第2窟为中心方柱式窟,柱体四面开龛,前室横券顶,上绘斗四式平棋,中心为莲花,主室正壁及左右壁给说法图。正壁上方绘声绘色相间排列的佛与菩萨,左右甬道给满双领下垂式、有浓厚汉风的坐佛。谷东第4窟是这里唯一存在的覆斗窟,覆斗左右两披各绘一排立佛,前后两披伤口绘两排立佛,它们或袒右或半披袈裟,站姿略有动势,立佛之间以变形忍冬、联珠、三角纹等边饰分隔,色泽鲜亮,繁缛富丽。谷东6窟为方形穹窿顶佛坛窟,各壁中部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下部一周绘本生及因缘故事,每壁7幅合为21幅,各幅间有白色竖行反文榜题相隔,从文体看颇似北魏写经体。本生故事即为高昌式构图,内中人物众多,情节有数个之多。

窟顶则吸收龟兹之风,以圆莲为中心,周绕29个梯形条幅,由画莲瓣、立佛一周,坐佛两周,其外再绘以土红色为底的4圈小千佛,从而形成巨大的千佛构图装饰。此外,在后室窟门右侧,绘有三身头戴进贤冠、身着大领宽袍的供养人形象。

  依现存有限的9窟建制、壁画和佛持遗址的情况,除能大体了解吐峪沟自十六国北凉迄于唐代数百年的发展概况外,并不能详细地展示各个时期吐峪沟石窟艺术的完整风貌,这主要是因为吐峪沟石窟在历史上曾屡次遭受劫难首先是13世纪以后全疆佛教石窟遭遇的那场伊斯兰教大劫难。我们知道,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严厉禁止偶像崇拜,在伊斯兰圣典《古兰经》中就明确宣布,拜像是魔鬼的行为,警告人们不许绘画神像。于是,当穆斯林武士们于13世纪越过葱岭进入佛教艺术兴盛的南疆后,对佛教采取了无情的镇压政策,佛都寺院及文物几乎全部受到破坏。延至15世纪,随着伊斯兰教进入东疆,这里的石窟艺术也遭到了同样的破坏,佛像偶像被砸碎,色彩班斓的壁画被捣毁。其次是外国列强的疯狂劫掠。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段特殊的时代,中国边疆地区曾麕集着诸列强各种名目的文化控险队、考察团,新疆就曾是他们“考察”热点地域之一。仅以对石窟艺术的考察为例,就先后有俄国的克列门兹和奥登堡、德国的格伦威德尔和勒考克、日本的渡边哲信、崛贤雄、野村荣三朗、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英国的斯坦因等人,他们深入拜城、库车、吐鲁番等地,先是进行测量、绘图、拍摄和考古发掘,然后就是野蛮疯狂盗运。对吐峪沟考察次数最多、劫掠文物也最多的是勒考克和格伦威德尔,从1902年到1914年,他们曾先后4次到吐鲁番。勒考克1905年第一次来到吐峪沟就剥割了这里最精美的壁画,并找到了沟东一间密室(后称“手稿窟”),拿走了满满两麻袋文书和许多“惊人的刺绣品”。1907年,格伦威德尔再次来这里进行测绘、拍摄和临摹,以补充原来资料的不足。这样,吐峪沟石窟在经历了宗教性的劫难后,又经历了一场更大的洗劫,从而石窟也变得更加千疮百孔,一片残破。再次是地震等天灾的袭击,据历史文献记载,这一带属地震常发区,每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都会带给位于峭壁上的石窟以毁灭性的灾难。  经过如此多的劫难和不幸,吐峪沟留下了石窟艺术的确是不多了。除佛教艺术史家们还依稀记得它往日的辉煌外,一般人已全然将其遗忘。然而,这里毕竟凝聚过高昌的历史,留下过高昌石窟艺术发展的一步步足迹,即便现在伤痕累累,也是高昌文明的一座丰碑。


 
→回复

邻近景点
天山天池风景区
哈纳斯(喀纳斯)
那拉提草原
楼兰古文化遗址
博斯腾湖
克孜尔尕哈石窟
魔鬼城(乌尔禾风城)
卡拉库里湖
水磨沟游览区
慕士塔格冰山
柴窝堡-达坂城谷地旅游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