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称中和门。在武汉市武昌首义路南端,为武昌城南垣三门之一。
1911年10月10日晚7时筹划反清起义的革命党人,首先在工程营发难,旋即占领此门附近军械局,截断清军武器供应,并打开城门迎接南湖炮队,使城内外革命力量得以会合,围攻督署,歼灭清军,从而一举占领了武昌全城。为了纪念起义的胜利,遂将中和门改名起义门。城门上原有重檐歇山顶式的城楼,解放前已倾废。1981年略依旧制重修,城楼高11.3米,穿斗重檐歇山顶式两层建筑,朱楹华确,颇为壮丽。檐下环以朱红廊柱30根。半圆形城门高5米,城门上方新嵌长方形石额,刻“起义门”三字,为叶剑英手书。登上城楼,远眺洪山,丛林蓊蔚,禅院清幽;近览紫阳湖公园,亭台错落,柳丝飘拂,别有一番韵味。
a452541585(hf) |
2006年10月6日 19点03分 |
评分:10 |
历史简介
1911年10月10日 (旧历辛亥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的胜利,给清朝反动统治以致命一击它掀起全国性的革命浪潮,一举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巨变的序幕。而起义门因其在首义胜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
10月10日晚8时许,驻扎武昌城内紫阳湖畔的清军第八镇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首先发难,打死巡哨的排长,并率众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城内外各营士兵听见枪声纷纷响应,迅速控制中和门城楼,随即打开城门,迎入驻南湖的炮队、马队等起义部队。炮队入城后,分别在中和门城楼、楚望台、蛇山等地布定炮位,向清湖广总督府猛烈轰击,支援配合其他部队攻克督署,占领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一一湖北军政府;因此, 中和门在首义胜利后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改为起义门。
在后来反对袁世凯推翻黎元洪的斗争中,革命党人举行武装起义,都以首先攻占起义门为目标。1913年段祺瑞督鄂时,改称中和门原名。1926年底,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为拓展市区,适应革命发展需要,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决定拆除武昌城墙和城楼,但中和门因其在辛亥武昌首义时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城楼在北洋军阀统治时被毁,城门在解放前濒于倒塌。
景点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又恢复起义门名称,1956年进行维修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政府拨款修复城门和城楼,设置管理所。1991年、2001年再次拨专款对其进行维修。现城门高7.1米,宽5米,城楼为重檐歇山顶钢筋 混凝土仿木结构,朱柱青瓦,斗拱飞檐,门洞上方刻有叶剑英元帅的题字。
起义门是一座记录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勋业伟绩的丰碑。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