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广东 → 广州 → 五仙观 → 概况 |
|
位于惠福西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建成,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周夷王时,有五位仙人骑着口含谷穗的五头羊飞临广州,把谷穗赠给广州人,祝愿广州永无饥荒,言毕仙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故广州又叫羊城、穗城。人们为了纪念五位仙人,建造了五仙观,塑五仙骑羊像,奉祀观内。五仙观坐北朝南,依地势而建,原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房、三元殿、廊庑等,现仅存头门、后殿和东西斋房部分旧建筑。头门上石匾有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文渊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五仙古观”4个大字。后殿是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琉璃鳌鱼宝珠瓦脊,立面造型比例适度,保留有早期建筑的遗风,是广州市保存较好的明代木构架建筑。五仙观还保留有宋代至清代的碑刻14块,石麒麟一对。原有五仙塑像,年幼的在中间,手里拿着稻穗,年长的四位在左右,手里分别拿着黍、稷等谷穗。 五仙像下面的五头羊,大小相交,毛色斑驳。 行往后殿东侧,可见裸露的红砂岩层上面有一巨大的脚印状凹穴,古人以为是仙人足迹。其实在晋代以前,这里还是江边,人称“坡山古渡头”,凹穴是古时珠江洪水期的急流冲蚀而成的。明清两代,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1、交通:乘3、6、66、74、82、124、217、227、541路公共汽车在惠福西路站下可达。 2、门票:1元 3、开放时间:8:00~17:00
→回复
五仙观位于惠福西路。现寺观建于明洪武七年(133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庙。该观属道教寺庙,寺坐向南,门上大匾上有清人书写的“五仙大观”四个大字。五仙观依山而建,现存有头门、后殿、东斋与西斋。五仙观为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木构架保存完好,玲珑新巧。后殿东侧裸露的一块红砂岩,上有巨大的脚印凹穴,古人一向认为这是“仙人拇迹”,重点保护下来。明清两代,这里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五仙观是根据一个古老神话传说而修建的一座寺院。神话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天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身穿五色彩衣、分骑五只不同毛色口衔稻穗仙羊的五位仙人,降临广州。仙人们把稻穗分赠给广州人民,并祝福此地今后永无饥荒。说完,五位仙人飘然离去,留下五只依恋人间的仙羊。后来人们将稻穗撒播大地,从此这里年年五谷丰登。五只仙羊后来化为石羊,好像永久地保佑“楚庭”人民风调雨顺,幸福吉祥。广州因此被称之为“五羊城”、“羊城”’和“穗城’。 广州人民为了感激五位仙人,在他们当年降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以示纪念。观中有五仙雕像,伴以五羊石像,五仙又被称之为谷神。 “五仙骑羊赠稻穗”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故事,根据这故事而建寺观的历史由来已久。 五仙观在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址亦经历多次变迁。据有关史籍记载:北宋时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寺观迁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观毁于一场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最后迁建于现址惠福西路坡山巷,主持修建者是广东行省布政使赵嗣坚。 明清时期,五仙观规模相当宏大壮丽,殿堂多达十数处。原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三元殿、廊庑等。现在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和廊庑已荡然无存,供游人参观的只有仪门、后殿、东斋、西斋和“岭南第一楼”等部分旧建筑。 五仙观的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青砖石脚。石门额上“五仙古观”大字是清同治十年 (1871年)两广总督瑞麟手书。仪门还保存有一对用漱珠岗火山岩刻制的石麒麟,这是国内十分罕见的珍贵文物。 仪门东边原惠福西路小学内有环砌跨栏水池,内有十块长宽约4米的天然红砂岩石,这是一块罕见的原生石,即旧羊城八景“穗石洞天”中的“穗石”。近前仔细观看,“仙人拇迹”在石面凹处,形似大足印。 进仪门后是中殿遗址,之后才是后殿。后殿面阔三间长12米,进深三间宽10米,殿高7米,是重檐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正脊两端为回纹饰.中间为两条相向倒立鳌自,正中脊刹是宝物饰。殿的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贰”等字。内檐施6铺作3抄斗拱,玲拢精巧,四壁作间隔用,原为方格门窗,灵巧通透。整座后殿具有广东明代古建筑的特色,也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 岭南第一楼 五仙观后殿后面坡山之顶耸立着一座钟楼,俗称为岭南第一楼,又名禁钟楼,此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为行省参知政事汪广洋所建造。现在我们看到的楼是明万历年间重建的。钟楼坐北朝南,宛如城楼,通高17米,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楼基以红砂岩砌筑成一高大的方台,台宽14米,深12米,高7米,中间为拱券洞门,前后贯通。上层为四面开放式木结构,呈长方形,面宽11.8米,进深9.7米,重檐歇山顶。屋顶正脊两端有一对相向倒立的鳌鱼,脊刹为葫芦珠刹。桁梁刻有“乾隆五十三年重建”字样。 楼上悬挂铜钟一口,钟高3米,直径2米,高5吨,为广东现存最大的青铜巨钟。而奇怪的是,悬挂这么重铜钟的只是一根葛藤。讲到葛藤,还有一个颇为神奇的掌故。 古代有一大官乘轿路过此地时,扎轿杠的绳索断了,便吩咐轿夫在半时辰内找到绳子扎好轿杠。轿夫正焦急找着,忽见路旁走来一位老人。老人指着山岩上的一条葛藤说:“可用那藤。”轿夫见藤又细又短,以为老人要耍弄他。突然老人不见了,轿夫才知道遇着仙人,连忙扯下葛藤去扎轿。也真奇怪,葛藤越扎越长,直到轿杠扎得结结实实才用完。到了驿站,轿夫仔细察看,见藤尾刻有“吕洞宾”三个字,这才醒悟到那是吕洞宾所赐的仙藤。 后来坡山建五仙观、盖大钟楼,要找绳索吊大钟。轿夫便把仙藤献出,细小的葛藤把数千公斤的铜钟吊得稳稳当当的。 故事终归是故事,传说也不一定曾发生过,可一根葛藤吊起那沉重的大钟是不争的事实。 再说那口大铜钟、钟体铸铭篆文,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所铸。钟口之下正对着楼基中心的方形大井口,能产生共鸣。一敲钟,声自券形门洞传出,钟鸣远播,声闻十里。传说此钟只有遇着火警之类灾难时才撞击鸣钟,无事禁止撞钟,故又称之为“禁钟”,该楼又叫做“禁钟楼”。 →回复
相传周夷王时,有五位仙人骑着口含谷穗的五头羊飞临广州,把谷穗赠给广州人,祝愿广州永无饥荒,言毕仙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故广州又叫羊城、穗城。人们为了纪念五位仙人,建造了五仙观,塑五仙骑羊像,奉祀观内。 沿深巷拾阶而上便到仪门,石门额刻有“五仙古观”4个大字,为清同治十年(1871)两广总督瑞麟所书。仪门之东一小学内有环砌砖栏之池,池内有块纵横约4米的天然红砂岩石,即“穗石洞天”之“穗石”。石面有一凹处,形似大足印。池内石刻“仙人姆迹”4字。印下有一泉眼,名为佗泉,为广州古城内仅存两泉之一,故印内一泓清水,终年不竭。池连浓荫覆盖,清风徐来。 过仪门穿中殿遗址,便到后殿。后殿是明代宫殿式建筑,殿深10米,宽12米,高5米,为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贰”等字。内檐施6铺作3杪斗拱玲珑精巧,四壁作间隔用,原为方格门窖 ,灵巧通透,富具岭南特色,这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 殿后坡山之顶有座“岭南第一楼”。明洪武七年(1374),行省参知政事汪广东省洋始建,现建筑是明万历年间重建。该楼通高17米,分上下两层,下层楼基以红砂岩砌筑成一高大方台,台宽14米,深12米,高7米,中间为拱券洞门,前后贯通:上层为本面开放式木结构,呈长方形,面宽11.8米,进深9.7米,13架,4柱,柱金础石,简洁浑厚,重檐歇山顶,正脊饰宝珠鳌鱼。桁梁刻着“乾隆五十三年重建”等字。楼上悬铜钟一口,钟高3米,径2米,重万斤,为广东现存最大的古代铜钟,钟体铸铭篆文“大明国兴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圻孟春十八日辛卯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铸造”。钟口之下,正对楼基中心方形大井口,与券形洞六相通,形成一巨大“共鸣器”,钟鸣远播,十里相闻。传说因灾方击钟,故有“禁钟”之称。 此外,五仙观现存文物近二十件,明代的红米石麒麟两头、红米石棋杆架两座、青石华表(柱)两根,以及宋至清有关五仙观古碑刻13块,书法或风骨神秀,或潇洒飘逸,很具鉴赏价值。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