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征明(公元1470——1559年),明代著名书画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号衡山居士,与当时的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才子。他的书法以行书和小楷为最佳。现存大同市博物馆碑廊的《太湖诗碑》是他晚年的力作。
《太湖诗碑》高1.77米,宽0.9米,碑阳和碑阴各刻文征明自作自书的七言律诗一首。每面刻六行,每行十至十三字,为大字行书。字径大者25厘米,小者10厘米。碑阳为《太湖》诗,碑阴为《涵村道中》。
文征明一生并未来过大同,为什么他的诗会刻在这里?据碑阴左下角五行小字附记可知刻石的缘由。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山东临朐某氏(附记字迹漫灭不可辨读),到江南督办粮储,得到文征明《太湖》和《涵村道中》诗轴,与同僚和缙绅展观,都认为是文征明书法中的上乘之作,“可刻之传诸远世”。嘉靖31年(1553年)春,临朐某氏被派到大同“理饷”,并带来诗轴择石刊刻。此时文征明尚在世,已83岁高龄。
《太湖》和《涵村道中》,都是文征明晚年归隐故乡山林时的作品,也都是写景诗,但也表达了他以范蠡自比,愿意“终岁不闻车马音”的心境。其书法为他晚年的得意之作,既有他早年行书师承王右军、得力赵松雪的根底,又参以宋代书法家黄山谷长戈大戟、欹侧取势、纵伸横逸、气势磅礴的笔势,看上去黄气十足,苍劲有力,大气磅礴,但又不失其灵秀俊美的风歆。
在结字上,太湖碑大量吸收了黄山谷中宫紧缩,向外辐射,放纵欹侧的笔法,撇、捺和长横极长极劲,沉着痛快,舒展大度。在用笔上,此碑惯用逆锋、藏锋,提按幅度大,长横大捺稳健扎实,气贯神溢,扫尽了馆阁体书派的平光妩媚象。在章法上,《太湖诗碑》相互映带呼应,整体感极强。大字纵,小字敛,参差错落,顾盼生姿。尤其是长横大撇巧妙地相互穿插,使整篇浑为一体,气势很大,节奏感极强。
前几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已将《太湖诗碑》翻刻立于太湖上,使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更生光辉。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