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长兴县城南21.5公里城山顶上。据清嘉庆《长兴县志》记载,城山教寺始建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初名慈氏院,后称新安寺,毁于元,明初重建,改名城山寺。明冯梦祯《城山寺记》、朱国祚《石城山毗卢佛像记略》均有详细记述。该寺原有庙房30间,分上、中、下三殿,每殿各三间;门口大殿为毗卢殿,户为玉皇殿,后为祖师殿。东西各有一排9间偏屋。三殿间有4只泉水井,终年溢水,甘洌可口。大殿前原有两只“放生池”;大池面积约半亩,水清如镜,小池已淤塞。现存房屋18间,茶叶地数亩,毛竹山150亩。1983年,县博物馆对毗卢、玉皇二殿古建筑进行整饰,修葺一新。同时,重托方池,新建栏杆,寺观周围的元代石刻造像10尊:一佛二子弟像(南无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一佛二菩萨(毗卢舍那、文殊一普贤);三尊主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等保存完好。这些古代早期传统的勾线浅浮雕技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tianya520(飞雁洁) |
2006年8月3日 23点03分 |
评分:10 |
城山
城山,原名石城山,位于县城南21.5公里,海拔265.6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属和平镇官庄村,沿湖(州)孝(丰)公路过凡市,在南侧便可望见它的雄姿。
城山,山顶四方,相传在新莽(公元9~24年)时,居民在此避乱,四周垒石为城,古名城山。一说:“吴时(公元222~265)乌程严白虎,据此筑城,与吕蒙相拒,犹有弩台、烽楼、走马埒等遗址。山西为和平镇,有晋建威将军莫垓墓”(清顺治《长兴县志》)。”山顶平,环顶有土城,由此入城门,则有田三亩;阡陌横斜,高低相错,后有石壁,泉出其下,汇为方池,大旱不涸。”(清嘉庆《长兴县志》)城山山势险峻,东西两侧多悬崖峭壁,南北则坡度稍缓,但只有一条山路可通。山顶宽平,据险可守。三国时,吴兴郡守严白虎据此筑城,与只将吕蒙相持,在民间留有很多传说。现山顶竹木茂盛,所剩古建筑隐于林木丛中。由于山顶呈燕窝状,冬暖夏凉则避暑佳地。又因此山高于众山,居高临下,视界开阔,山上水源弃足,产茶叶、毛竹,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据清嘉庆《长兴县志》记载,城山教寺,始建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424),称慈氏院,后称新安寺,毁于元,明初重建,改名城山寺。明冯梦祯《城山寺记》,朱国祚《石城山毗卢佛像记略》均有详细的记述。该寺原有庙房30间,分上、中、下三殿,每殿各三间。门口大殿为毗卢殿,中为玉皇殿,后殿为祖师殿,东西各有9间一排偏屋,三殿间有4口泉水井,终年溢水,甘冽可口,大旱不竭。大殿前原有池塘2口,1口因年久失治,已淤塞;1口较大的面积约半亩,水清如镜,原为“放生池”,现存庙房18间,山上有茶叶数亩,毛竹山150亩。1983年,县博物馆对毗卢、玉皇二殿古建筑进行了修理整饰。在距城山顶100米的山道两侧,有众多的巨石突兀,在西侧的三块巨石上,还保存元代雕凿的石刻造像,共10尊,与佛教有关,如一佛二弟像——南无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一佛二菩萨——毗卢舍那、文珠、普贤(高0.85米、宽1.30),前方另一竖石雕凿有一石灯碗(碗径18厘米、高18厘米、壁厚2厘米),三尊主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高0.7米、宽1.87米)。这些造像采用我国古代早期传统的勾线浅浮雕技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983年对石刻造像,明、清明代修建寺院的碑记,清代舍利塔过行了集中保护。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