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广东 → 揭阳 → 文昌阁塔 → 概况 |
|
在惠来县城之南。文昌阁初建于明嘉靖 年间,清顺治时毁于火灾,康熙二十六年(1 687年)知县张秉政修阁,移北向南。乾隆二 年(1737年)知县杨宗秉于阁前祠原地建文昌阁塔三层,额曰“圭光阁”。此塔为风水 塔,属古代砖石结构,贝灰夯筑,状为三层 八角形,密檐式塔檐,高23米,每层皆有石 柱支架,外有栏杆,内有旋梯可上;藻井上 绘有八卦图。第三层北门上刻有清知府周硕 勋“巢凤凌云”楷书。登塔远眺,海光山色, 尽收眼底。 1988年,县政府于塔周划地百亩,营建 综合型娱乐场所,命名为“葵阳公园”,古老的文昌阁塔修葺一新,阁塔前仿建了昔 年的文明书院,展出文物、古董,两侧为革命历史展览馆。公园内游亭小阁分设而立, 盆景、假山、喷泉、兰圃、古榕等选景而设,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活力的崭新面貌, 增添了古迹的风采。
位于普宁故城洪阳城北,康熙六十年(1721年)建,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现存完整。三进九间二天井,坐北向南,面阔13。97米,深57。6米,地面铺红砖。中进大厅有四根棱形巨石柱,木构架为抬梁式,屋顶是歇山顶。后进为三间式(一厅二房)两层阁楼,面重檐。建筑风格呈庄重古朴大方。文昌阁自康熙年间建成至同治年间重修,一直布谷 用:既是祀文昌神像之处,又兼作经临使节停驻的“公司公馆”。文昌阁后来作为黄都书院(洪阳一带古为黄坑都,简称黄都)、普宁女子师范、洪阳镇小校址,酱油厂厂址,1982年起为洪阳镇第三小学校址。 道光三十年(1850年),普宁分司公馆迎来一位大名鼎的过往使节——钦差大臣林则徐。原来林则徐前一年告假回家乡福州(古称侯官)养病,时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道光三十年农历九月,清廷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要他“驰赴广西”。林则徐因抱病赶路,病情加重,农历十月中旬来到普宁,已是沉疴在身,不得不停下来治病,林则徐下榻文昌阁后进阁楼楼下东厢房。知县即举荐本县名医黄华珍为之诊病。十月下旬,林则徐病入膏肓,药后无效,遂于十月二十二日在文昌阁溘然长逝。 关于“林则徐在普宁”,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林则徐带病上任,日夜兼程到达揭阳县时,该县知县见林已病危,为推卸责任,借口揭阳没有名医,要林赶到普宁。当林则徐从揭阳转到普宁时,普宁知县即举荐洪阳人黄华珍医师为之诊病,断为“风寒入里”,当即立下脉论、症论、方论。但因随员从中作梗,林则徐未服用黄华珍之方药,数日后病逝。后朝廷验黄医师的断论和方药,认为甚确,惜林则徐未能用其药,则通过县官赐给黄华珍一匾曰“杏林春满”。 林则徐驻文昌阁治病时,普宁举人方青钱日夜随侍在侧。棼则徐感其情谊深厚,送方青钱一联,联云: 笔头风月三千客 诗律胸怀十万兵 林则徐临终时边呼“星斗南。。。”,有一种说法,“星斗南”乃是“新豆栏”谐音。“新豆栏”是广州一条街名,鸦片战争前后,洋商买办经常聚集于新豆栏,曾被林则徐查处过。当时,林则徐的行辕内曾雇用一个厨子名叫郑发。后来帝国主义者通过洋商收买郑发,要他谋害林则徐。郑发见利忘义,想方设法重新当了林则徐的厨子,在林则徐进食中暗放寒泻药物,使他致死。林则徐临终时边呼“新豆栏”,就是他朦胧中突然看到郑发,发觉了这一阴谋。 林则徐忠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和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长留人间,林则徐忠魂归宿之处——文昌阁,前来观访问期间各界人士近年来络绎不绝。1988年,文昌阁被普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