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贵州 → 舞阳河.梵净山 → 报京侗寨 → 活动 |
|
评论:贵州 → 舞阳河.梵净山 → 报京侗寨 → 气候 有关“三月三”侗族节日的来历,传说很多。后人统一为“播种节”。其一,农历三月将开始农时播种。为庆贺播种顺利,秧苗易长,秋天丰收。村民们举办农忙前的播种节,痛痛快快地玩几天。过了“三月三”节,寨上将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他们不再吹芦笙,跳舞,走村串寨,专心一意的搞好农业生产。其二,三月春暖花开,是男女青年播种爱情的好时光。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相认识、了解、沟通感情。 如今的“三月三”节已成全寨人请客会友,广交亲朋,相爱定情,经商贸易的综合性节日。但那独特浓厚的民族风俗,依然一点不变。“三月三”节日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一)捞鱼捞虾赠笆篓 三月初二,姑娘们三五成群地相约。每个人身背笆篓,手拿虾筢、捞斗。这一天不管到哪一家的养鱼田里捞鱼,田主人都非常欢迎。让姑娘们随意捞,尽情捞。姑娘们把捞来的鱼虾,连同笆篓赠给各自的心上人。小伙子得到了笆篓,也就表示已得到了姑娘的爱。他们高兴的奔走相告,邀请自己的男友,到附近的山坡上,把鱼虾煮熟一起吃。坡上这一堆,那一堆的青年人,吃得津津有味。 (二)迎客进寨芦笙舞 三月初三,报京全寨的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准备迎接远道来的宾客和附近村寨来的亲朋好友。男青年手捧芦笙,女青年手拿牛角,端着“酒海”。中年人手握铁炮、鞭炮。到寨子外一里远的路上,列队等待客人的到来。 走入芦笙场,主人高唱迎客歌。主客几百人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又一圈。大家欢快地跳芦笙踩鼓舞。一边跳,一边唱。寨老和年轻姑娘手捧装满米酒的牛角,不时敬献给跳舞的客人。人们跳呀,唱呀,直到太阳落山。主人们才分别请上客人到自己家中,盛情款待。 (三)意中之人讨葱篮 三月初三,侗家姑娘早早起来,梳洗打扮。穿上自己绣花的新衣,新裤,新花鞋。围上新围腰。头插银花,戴上银手镯、银项圈、银锁、银链。手提精制小竹篮,到菜园里扯上半篮葱蒜苗。早饭后相约几个提篮的女伴,一同到井边洗葱蒜。并低声地唱着洗菜歌。葱蒜洗净,放进竹篮。姑娘们提着篮子来到金圹洞傍的莫嗄树下,很自然地排成一长排,等待着自己的意中人来讨葱篮。 三月三讨得了葱篮的小伙子,选好以后的一个节日,准备好较丰盛的礼品,约上好友,到姑娘家还篮子。以便征求女方父母的意见。进一步把婚姻关系确定下来。 (四)丰盛酒食待佳宾 芦笙场歌舞后,主人们各自邀请外地宾客,亲朋好友到自己家中,热情招待。客厅里摆上一长排矮桌凳。男女分坐。主人先献上甜酒粑或炒米煮的“油茶”。客人吃后,再端上鱼,狗肉,羊肉,猪肉,豆腐等菜。主客几十人围在一起,对歌饮酒,相互劝食。年轻妇女则向客人唱敬酒歌。每唱一首,客人必须喝一杯酒。直唱到客人无力再喝下去为止。 (五)隔着板壁唱情歌 三月初三晚上,报京寨格外热闹。人们互相串门,老年人在一起叙旧情。年轻人在一起下棋,打牌,吹门子。姑娘和小伙子三五成群在一起唱情歌。按报京寨的习俗,只有“三月三”的3天才能在屋里唱情歌。其它日子只准在坡上唱,不准在寨子里唱。 (六)化装舞会更狂欢 三月初四,来自各地的客人,不管是侗族、苗族、汉族。与报京寨上的主人一齐在芦笙场跳拉手舞。人人都可参加。老年男子一会儿身穿锦缎长袍,一会儿换上家机布短衣。舞会中要换衣好几次。妇女们则在新衣、新围腰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剪纸花卉。图样精细好看。舞会到高潮时,芦笙场上歌声、呐喊声、铁炮声响成一片。 (七)牵心挂肠喜送客 侗寨“三月三”节临近尾声。客人告别主人,准备回程。寨上的男女老少又和接客时一样,吹着芦笙,放响铁炮,送客人上路。边走边唱送客歌,一路依依不舍。中年男子男扮女装,头插银饰,身穿女衣女裤。挽着男客相送,说笑打趣,以示亲热。主人把猪头、猪尾巴送给最主要的客人,把猪肠子挂在客人的颈上。表示交朋友一定要有头有尾。别离时牵心挂肠。其它客人颈上也分别挂上草绳串的鸡蛋壳和过年泡的糍粑。此至,“三月三”侗族节日结束。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