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晴山堂石刻在江阴市马镇乡南肠歧村徐霞客故居内。堂名取“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尚广转分明”之意,晴山堂石刻,因嵌于堂壁上而得名。石刻原在徐霞客小学后面,1978年在徐霞客故居内修建了区客堂,把保存的晴山堂石刻进行了整理,重修田于堂内,并对外开放。晴山堂石刻共有76块,分别镌刻85位知名人物的94篇诗文。石刻内容,主要是称誉徐霞客生平活动的史料。为研究徐霞客生平及家族,提供极其宝贵资料。这些石刻的诗文不仅文体不同,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诗文有正、行、草、隶的书体,字迹刚劲、秀蔚,加上刻工精湛,因此在书法艺术上亦有较高价值。晴山堂诗文原都为纸本手卷,徐霞客母亲逝世后,徐霞客请工匠贷刻石上,镶砌在晴山堂内。清初,晴山堂道兵毁,在当地群众的保护下,石刻才免被散失。
jinbaolin(葫芦娃) |
2005年12月22日 20点45分 |
评分:10 |
晴山堂座落在徐霞客故居的南面约500米处,它是徐霞客在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34岁时为庆贺母亲大病初愈而盖的一所堂舍,堂名取“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的诗意。他还兴致勃勃地央人画了一幅“晴转雨山”的画,感谢母亲的用心良苦。晴山堂几经磨难,先后经历了江阴搞清八十一天即“乙丑兵变”,1958年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晴山堂已是残垣断壁,1977年重建晴山堂,如今的晴山堂是一座仿明式建筑,它三面环水,西朝东,三间敞连,十架进深,显得古色古香。正中高悬朱穆之(原文化部部长)所写“晴山堂”匾额,堂内陈列徐母教子的塑像,栩栩如生。北、西、南三面壁间嵌砌76块石刻及《晴山堂帖叙略》木刻一方,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晴山堂石刻”,早在1957年3月就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祯三年(1630年)徐母逝世,徐霞客为了纪念慈母的高风亮节,在祖传万卷楼庋藏的书画基础上,邀请陈仁锡作《晴山堂记》,社会贤达高攀龙、黄道周、陈继儒作题咏歌赞,并敬请梁溪何进士将徐氏家族收藏的明代85位知名人士94篇诗文手迹刻镌成碑,三百多年风雨刷蚀,石刻依然保存完好,书迹清晰。但令人扼腕叹息的要数当年徐霞客为了庆贺母亲八十大寿而请无锡陈伯符写照,由姑苏张灵石布景的《秋圃晨机图》刻石现已经绝迹了,这副名画主要描画了在秋天早晨的院圃扁豆棚下,徐母王孺人纺纱织布,旁边坐着霞客儿子在读书的场面,如今只能从晴山堂石刻的《秋圃晨机图》记中寻找到一些痕迹。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