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登封县县城东面4公里处的嵩山南麓太室山麓,坐北向南,由低到高,山峦环拱,翠柏掩映,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气派雄伟。中岳庙始建于秦(前221~前206年),系中岳嵩山的岳神庙,为中州地区寺庙之冠,在五岳之中建筑规模也属最大,素有“小故宫”之称。它的建筑沿中轴线共有七进十一层之多,从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三化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全长600余米。面积11万平方米。中轴线两侧还有宫院殿宇。现存明清建筑近400间,由汉至清的古柏300余株,郁郁葱葱,形象奇特。
峻极门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庙的中心院落的大门,重修于清乾隆年间。面阔5间,进深6架,歇山式屋顶,琉璃瓦盖顶,系清代典型的宫式建筑。中门两侧,塑有两尊高5米,腰围4.8米的手执金瓜斧的威武守门将军神像,故又称将军门。
嵩高峻极坊位于峻极门之北14米处,因坊后即是中岳嵩山供奉岳神的中岳大殿,故又称迎神门,此坊为四柱三楼式建筑,黄瓦盖顶,系清代建筑之精品。额上题“嵩高峻极”四字,传说为康熙帝御书。
拜台即填台,砖石砌造,边长10.97米,高1.32米。俗称填台为奠台或拜台。建于中岳大殿前的中轴线上。
中岳大殿两侧的东西廊房,与峻极门构成一座长方形的庭院,其面积约有5000平方米,是嵩山地区仅有的一处回廊式古典建筑。廊内供奉七十二司、八大朝臣、十殿阎君塑像。中岳大殿位于拜台北面,建于高约3米的大月台上,此殿的建筑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似,面阔9间,进深5间,面积约920平方米,重檐黄瓦,高大雄伟。殿内装有天花板并饰有彩色绘画以及盘龙藻井,相传是用柏树根雕刻而成,工艺精致,巧夺天工。殿内神龛中央坐橡是武则天加封的中岳大帝天中王,像高5米多,姿态雄伟。侍臣、仙童左右分立。神龛外两侧,塑有身穿盔甲,手执金瓜斧,高约6米的镇殿将军方碧和方相,雄伟庄重。
寝殿位于中岳大殿之后,是天中王及天灵妃的寝宫,建制七间,歇山式建筑,黄色琉璃瓦盖顶,庄丽雄伟,仅次于大殿。正中供天中王与天灵妃塑像,侍女分立左右,两端的神龛内,雕刻精致的龙凤榻上,天中王睡着,天灵妃陪坐榻旁,人称“睡爷爷,坐奶奶”。神龛外有太监塑像。殿前月台上有日月碑分列左右。黄盖亭位于黄盖峰上,峰顶原为中岳庙庙址,岳庙下迁后改作中岳行宫。黄盖峰原名神盖山。后因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曾登此峰,武帝当时身穿大红袍,撑起黄罗伞,如天上黄云盖顶,故改名为黄盖峰。峰上现有一座重檐八角亭,黄色琉璃瓦盖顶,三重石栏,环抱亭脚,几棵翠柏,陪衬其旁,是夏日登山避暑的好地方。
中岳庙的东邻有卢崖寺和卢崖瀑布,西邻有“全国第一塔”之称的“嵩岳寺塔”以及古代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均可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