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自游 | 酒店预定 | 机票预定 | 景点搜索 | 风景图片 | 结伴同行 | 自由行 | 必游之地 | 旅游问吧 | 游记攻略 | 登陆注册 | 聘请导游 | 旅游新闻 | 火车查询 |
当前位置:中国 → 山东 → 泰安 → 泰山 → 历城三川 → 概况 |
|
历城三川即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位于岱阴历城南部山区,俗称南三川。 三川之水在仲宫镇汇合后入卧虎山水库,注玉符河。 锦绣川位于三川北部,又名北川。发源于西营镇梯子山,绵延36公里,流域面积221.6平方公里。《续修历城县志》记道:“两岸之上,峭壁云峰,俨若画屏; 松柏掩映,生于石隙;禽鸟飞鸣,如在镜中;春涧野花,秋林红叶,望之如锦,故名锦绣川。”锦绣川中部群山环抱,1970年在此建锦绣川水库,库容4150万立方米。 此处碧波如镜,蓝天、白云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花果满谷,生机盎然。每当秋汛时节,湖水暴涨冲出坝顶溢孔,形成美丽壮观的瀑布,飞流直下,激起白浪千重,状如烟云,声如滚雷,气势磅礴,堪称一绝。 锦阳川位于仲宫及锦绣川之南,又名南川。源于柳埠长城岭下的窝铺峪,在柳埠镇纳周围诸水汇为一川,穿山越涧,顺流而下,泻入卧虎山水库。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81.9平方公里。 卧虎山水库位于仲宫镇西,1960年建成,库容1.1亿立方米,是著名的岱阴山间平湖。坝高37米,登上溢洪闸桥头堡,远眺卧虎山似伏地猛虎,昂首东望。清人钟廷瑛诗:“何年老虎屹不去,蹲成万古蛟龙渊。”凌晨来此,放眼平湖,有时还能看到云海奇观:滚滚云雾,一片苍茫,岸边村舍林木时隐时现,连绵不断的云团扑向湖面似涛似絮,盘旋起伏,如临仙境。 锦云川位于三川南端,又名锦银川。源于长城岭北历城区高而乡,至仲宫镇与锦阳川汇流入卧虎山水库。全长16公里,流域面积55.2平方公里。 龙洞山位于锦绣川东北历城区港沟镇蟠龙村东南,又名东龙洞。传夏禹曾登山起蛰龙治水,故又名禹登山。其山诸峰峻奇,危岩壁立。前有凤凰台、老君崖环拱如门;后有独秀峰、三秀峰突兀环列,涧幽谷深,清泉叠瀑。独秀峰上有锦屏岩,峭崖陡立,古松倒垂,草木繁盛;每至仲春,山花灿烂,名“锦屏春晓”。岩上有 “壁立千仞”、“白云无尽”、“锦屏春晓”诸题刻。岩下为寿圣院遗址,峭壁上镌刻苏轼书“敕建龙洞寿圣院”。院西有金沙泉、白龙泉。泉右为藏龙涧。院西南鹫栖崖顶,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建七级报恩塔,形若西安大雁塔。 锦屏岩东的西峰悬崖上有龙洞,为石灰岩溶岩洞穴。洞口高2.7米,宽1.3米,旁镌一联:“真气森喷薄,神功接混茫。”并有康熙年间题刻“龙洞薰风”。洞原长1300多米,后中段塌陷。洞内高敞如殿堂,螺顶高达30米,石罅深不见底;空旷处可容千人,狭窄处不可并行。钟乳石千姿百态,有“火烧葡萄架”、“仙人桥”、 “江猪探海”、“水帘瀑布”及“姜池”、“藕池”等自然景观,造型优美,形体逼真。在高20米洞壁上的“玉龙腾飞”造型,龙头下垂,喷珠吐玉,又名“龙滴水”。洞内向下延伸处名“鹞子翻身”,游人仅能双手攀石倒行。旁有石罅,匍匐倒行40余米后,尚有200米迂回曲径,景物千变万化,目不暇接。 东佛峪位于龙洞出口东南1.5公里。这里四山会合,树木繁茂,景色绝佳。前有三门式红漆木牌坊,额题“佛峪胜境”。般若寺在坊前高崖之下,依山而建,系隋代古刹。寺以山根为墙,南北狭长。门内是一小院,入二山门,东为殿堂,西为长廊,雕栏相护,下临深涧。东岩外伸,状若重檐,成为天然披厦。泉水由石隙中渗出,如断线珍珠跌落在岩下白石上,天长日久,成为臼窝,贮碧水,名乳肖像、 露华源。崖壁上有隋唐造像及铭文,周围遍布“岩阿仙境”、“林壑优美”、“别有洞天”、“云殿泉厨”等大字题刻。 沿寺东陡峭石阶而上至峰顶。上有禹王台,又称灵台、钓鱼台。台上有亭,名听瀑亭。因崖上有“环翠”题刻,又名环翠亭。立于亭中,西可眺群山叠嶂;南可见高峰下垂,柏林掩映;北可赏悬崖长瀑,三叠而下,如纱如练,汇成碧池。旁有清代学者周永年著书立说的林汲书房遗址。 佛峪林木葱茂,鸟语花香,每逢深秋,红叶满山,景色尤奇,人称佛峪红叶。 玉函山位于锦绣川西北十六里河镇分水岭村南,又名兴隆山。世传其上有王母玉函,常有神鸟守护。《酉阳杂俎》载,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额,名王母使者。昔汉武帝登此山得玉函,长5寸,下山后,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山巅有泰山行宫,俗称泰山奶奶庙,宋代创建,明洪武年间重修,现存南天门及三大殿之一。殿为方形,巨石砌成,无梁,形似塔,额题“三教堂”。明清时香火鼎盛,民国时期衰微。 玉函山阴为佛峪,东西南三面绝壁峭立,北临万丈深谷,山腰处新月形天然石台上,有隋代建卧佛寺遗址。其上巨岩外伸,状如重檐,形成天然石窟,隋唐时依崖雕佛百余尊,题刻10余种。佛像庄严俊洁,有北魏遗风。寺西岩下,有泉自石壁渗出,淋漓如雨,汇成清潭,远望如珠落玉盘,名蕊珠泉。出寺门沿盘道拾级而上, 山巅有元君祠。 玉函山玲珑剔透,清幽绝尘。清人马国翰赋《游佛峪》诗:“一径野花深,羊 肠道逼窄。岚气浮长空,白云去咫尺。精庐出半岩,香界更幽僻。檐悬飞溜寒,墙借曲峰碧。松荫铺满阶,鹤梦足闲适。”
卧虎山因形似一头伏卧小歇的猛虎而得名,还因初唐大将秦琼常与好友在山头聚会又名聚仙山。卧虎山山崖高耸、山石嶙峋,山上布满花果草木,风光绮丽,为历城风暴名山。 1958年,历城人民为了根治山洪暴发,变水害为水利,于卧虎山下,营建营扎寨,奋战两个冬春,动用土石方537万立方米,在玉符河上筑起了长985米,高37米的拦河大坝,后经改建、扩建、岁修,成为防洪、灌溉、养鱼、游览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它可容水一亿一千多万 立方米,配有干、支渠49条,总长136公里,能灌溉历城、长清、济南市郊的八万多亩粮田,而且对保护津浦铁路和济南市不受洪水威胁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能供城市和生产和居民用水。 卧虎山水库群山环抱,景色迷人,湖光山色,美观画卷。当你登上坝南桥头堡观景亭,湖区胜景,令人悦心甘情愿悦目,湖中鱼船,穿梭如织,两岸青山,松柏苍翠。这里春天花红柳绿,夏天黄花满目,深秋红叶满山,隆冬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大坝北端,建有水库管理处,这是处环境幽雅的庭院,漂亮的楼房,供游人观景的长廊,婀娜多姿的垂柳,令人心舒神畅,每当清风徐来,会使用你暑气顿消。1979年卧虎山水库被规划为济南著名风暴游览区。早在1964年陈毅元帅曾在此观看过解放军水上表演,并同游泳健儿一起,从大坝中段游到湖的南岸。随后,省体委在此兴建了划船训练基地,如今前来垂钓者络绎不绝。湖中花鲢、白鲢、鲤鱼、鲫鱼应有尽有。由于水质好,这里的鱼味道鲜美,是宴席上的美菜佳肴。1987年临水库北边建起了富有东方特色的八千平方米的现代化宾馆----水上酒家,设有高级套间,会议大厅,还没有舞厅、咖啡馆、酒巴间,可供游客休息、娱乐、就餐。在这里能尝到山里的野菜、野兔、等野味,这里的“报春宴”、“全鱼宴”享有盛名。住到这里任何一个房间隔 ,都能观赏到辽阔壮丽的湖光山色。1992年后,依山傍水又建起数座设计新颖、形式各异的名士楼,与湖面相映生辉。还新修了环湖公路,为游人观赏湖景提供了方便。来卧虎山水库最幸运的是能碰上“云海奇观”,它会使你大饱眼福。 在水库周围,还分布着不少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附近黄花山腰,有金代石佛造像,雕刻精细,是古代艺术家留下的艺术珍品。南泉寺四周,峰峦复合、寺院虽小,但小而有致,在东南方向两山头之间有三根石柱。称“媳妇寨”,记述着三妯娌争孝公婆的故事,成为当地人美德教育的好教材。水库南面北草沟是初唐大将军秦琼的第二故乡,现在是历城盛产“泰山小白梨”的重要基地。卧虎山水库由于人文荟萃,每年都吸引着许多名人前来探胜吊古,这里既是游览胜地,也是历史文化的发祥地。 →回复
盛泉 在西营镇佛峪村东崖下,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北章丘佛峪之东山下,石壁玲珑,泉源甚大,号曰盛泉。”今数十米长的岩壁下,多处涌水,汇流于临岩砌就的长20米,宽12米,深4米左右的池中。池内亦泉眼遍布,腾突簇涌。距方池30米处街旁及河崖处,各有一泉,水自岩缝涌出,沿溪缓流,村民多在溪旁洗浣。 枣林泉 在西营镇白炭窑村西。因地处枣林水库得名。泉在水库东侧,隐于库中。泉自水下汩汩上涌,至水面漾出碗口粗的水轮,荡起缕缕清流。泉周植五株杨树,成为泉涌处的标志。 朝阳泉 在西营镇赵家村西山脚下,因源于朝阳寺得名。今寺建筑废圮,惟清泉常流。池为圆形,水自池底涌出,晶莹碧透。池底水草嫩绿,池岸置撑杆,人工提水浇灌禾田。池西有石砌水坝,蓄山泉来水。 鸭子泉 在西营镇鸭子泉村北,鸡冠岭西南坡。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为两眼并列雪花泉(1997年3月)泉池,井形,久旱不涸。关于此泉的由来,当地传说:古时候,有一牧羊老汉翻山越岭,牧羊至此,口渴难耐。忽见几只山羊在一堆青草处低头吸吮,走近一看,只见两只金鸭子伏卧于草丛之中。牧羊老汉怀疑自己的眼睛,便用竹竿一扫,谁知,金鸭子不见了,在其伏卧处留下了两眼山泉,人们便把这泉称之为“鸭子泉”。 永盛泉 在鸭子泉西北约200米处。呈椭圆井形,常年不竭。昔日,泉西侧曾建有三清殿,此泉即为道人饮用水。50年代初,大殿倾毁。今泉南石堰上,尚嵌有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永盛泉碑记》。 灰泉 在西营镇灰泉村东北侧。传说唐王李世民当年征东至此,为解士卒干渴,撒灰成泉,故名。又传唐王李世民征东路经此泉,见水浊似有灰,待仔细观察,原来泉底石质呈灰色,并非水混,从此取名“灰泉”。水自岩缝流出,积于石砌井形池内,常流不竭,供全村百余人饮用。 渍米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著录。在西营镇积米峪(旧称渍米峪)村北的河崖西侧,常年不竭。1960年建成积米峪水库,湮于库中。库水浅时,泉源处可见水纹波动。 黄鹿泉 在西营镇黄鹿泉村南山崖上。古时称“黄栌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云:“在西营北,云河一带之水大半仰给此泉,其流经擒口峪入锦绣川。”今为东西向二泉。相传古时此地人烟稀少,林木茂密,常有黄鹿来此饮水,故名。主泉在东,水自岩缝涌出,经一个浅方池,沿渠流入9米长的蓄水池;西泉自岩洞流出,汇入6米长石池。水盛时自池岸溢出,沿河漫流。泉周河渠纵横,石桥卧波,花果满坡,丛木笼荫。 雪花泉 在西营镇丁家峪村西北里许,白云洞西南百余米山崖下。呈半洞穴状。因长年浸蚀,崖壁生出片片碳酸钙堆积,状如雪花,故名。水自岩隙渗出,流落至天然池中,叮咚作响,犹如颗颗珍珠落玉盘。水清碧透,四时不竭。泉北侧翠柏森郁,景致清幽,为白云洞道观遗址。白云洞洞高4米,深8米,阔10余米,现尚存明嘉靖三十一年《重修白云洞众祖仙派记》碑。洞外岩崖峭峻,古柏悬生。其中一株胸围4米,树根附石外露,根径达2.5米,枝干如虬,被称为“仙柏”。虽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岩崖上还有“金龟望月”、“仙人帽”等奇石,以及“狗脚洞”、“狼牙洞”、“百丈崖瀑布”等。春日山花烂漫,夏日飞瀑流泉,秋日丹叶满山,风景宜人。 滴嗒泉 在西营镇西北侧,龙湾峪南端西崖下。水自岩缝渗出,形成水珠,沿岩石滴下,故名。属季节性泉。 洪泉 在西营镇梯子山村北里许,洪泉子沟口。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南箭干庄(今降甘村)梯子山下之洪泉”。水自冲积砾石缝中流出,积于一面临崖,三面石砌的长方池内,水质甘冽清澈,烹茶最宜。盛时,池水沿山峪下泻。 南泉 在梯子山村南的历城南部山区最高峰梯子山(海拔976米)下云梯涧。因所处方位得名。此处为降甘峪南端,水自峪底岩棚下涌出,汇为由水坝截成的一泓碧水,常年不竭,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池水受环境影响,呈五彩状。池南,柳树成林。周围重山环列,䌷岩壁立,青松挺拔。南侧主峰梯子山耸入云端,气象苍茫。冬日,泉池之上水雾弥漫,别有情致。 寒泉 在梯子山村西南,当地百姓称为“冻冻台”的高山上。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南箭杆庄……冻冻山下之寒泉”,即此。泉源于山峰上端峭壁下,依山岩漫流。因山高阴寒,一年之中长时间结为冰冻,故俗称“冻冻台”。此山与梯子山对峙,峥嵘嵯峨。春深日暖,冰释成瀑,从崖上泻下,景色壮观。 玉泉 在西营镇上阁老村玉泉寺旧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在龙集寺观音阁下,涓涓东注,龙集独胜”。今呈方池形,料石砌岸。水自岩缝流出,汇于池内,清冽甘美,常流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泉旁有1968年挖凿的长50米的蓄水池。 胭脂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在玉泉寺岭前”。晚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今失考。 智公泉(朱公泉) 在西营镇智公泉村西,黑牛寨山前西南侧。相传唐代一名叫“智公”的和尚在泉边居住,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称“朱公泉”。据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朱公泉,在黑牛寨前。”地址与今智公泉合,盖因谐音,“朱公泉”衍称为“智公泉”。据该村居民称,此泉还曾叫作“济公泉”,泉名之演变由此可见。泉池位于山岩高处平台上,石砌长方形,上棚盖水泥板,留有提水孔。该泉久旱不竭,清冽甘美。村南还有一个石砌长方形常流泉池。池顶棚盖,留有1米见方的汲水口。水盛时溢入东侧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大蓄水池中,池南岸立有1997年8月镌刻的《智公泉天池》碑。该泉不仅是上罗伽村200余名村民的生活用水,还可浇灌果树农田。 栗行泉 在西营镇栗行村东南侧山崖上。泉以村得名。水自一古柏下洞穴涌出,沿暗渠流入封闭式蓄水池,再经输水管道流至街头1米见方的石砌方池。汩汩上涌,水花翻腾,清澈明净,俯身可汲。 会仙泉 在西营南坡会仙山村东,因源于会仙山下得名。水自岩壁石缝流出,汇入石砌长方池中。泉旁立1964年《重修会仙泉》碑记。 虎洞泉 在西营村南,锦绣川河南崖下。因源于石虎洞得名。水自岩缝涌出,汇流于河水中。岩壁上镌“虎洞泉”三字。 甘泉 在虎洞泉东约50米处岩下。雨季开泉,与河水汇流。岩上镌篆书“甘泉”二字。 哭泉 在桃花岭南峪沟,北距锦绣川乡仁里村三四百米。相传昔日有一穷人讨饭至此,又饥又渴,哭而出泉,故名。今蓄为小塘坝,常年积水,可资灌溉。盛水季节,南流入锦绣川。 白云泉 在锦绣川水库南,白云沟驴头山西侧山腰岩下,南距上白云村约40米。山下为如都庵遗址,山上有白云洞。泉因白云洞而得名,当地百姓又俗称“腰泉子”。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八·水一》所载“锦绣川水……经马头山北,左纳白云泉水”,即此泉。“马头山”与“驴头山”,当为一山,只是古今名称不同而已。另该志卷六山一所载“马头山下为黄巾石屋,上有白云洞,洞下有白云泉”,与今况合,“黄巾石屋”即如都庵,今有黄金石屋村。泉水自岩缝流出,汇于石砌井形池内,再由井壁沿暗管流入12米长的蓄水池。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此处地势高峻,四周群山巍峨,壁立千仞。阴雨天,云雾缭绕于山间,景象迷幻。圣水泉 在锦绣川水库南约4公里处的兴教寺遗址。泉自岩缝流出,滴落至长方池中,常流不竭,清澈甘冽。泉周山岭遍植黄栌,深秋叶红,艳若彤云。 韩家泉 在锦绣川乡韩家泉村旁。因韩姓人家居住泉旁,故名。常年不涸。 黄钱峪泉 在锦绣川乡黄钱峪村北百余米处。水自崖缝涌出,汇入半封闭式蓄水池,四季不涸。再从池南壁上部溢水口流落至1966年修建的“社教水库”。水盛时沿峪沟流入锦绣川水库。 灰泉 在锦绣川乡灰泉村北,青铜山南侧鸡冠岭下。原名混泉,因音相近而传称为灰泉。村以泉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长10米左右的封闭式水池,经输水管道流入村户,供全村人饮用。 林泉(玉龙泉) 在灰泉村西北里许,当地称为北顶山的山坳中。唐代,此处曾建有林泉观。后又改为吊枝庵。现尚存观音殿、凉亭和明景泰二年《重修林泉观》碑。因此,此泉又称“吊枝泉”。清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山水二》所载“玉龙泉,在吊枝庵西岩”,亦即此泉。今泉池位于林泉观遗址西南隅,长7米,宽1米,上用石板覆盖。水自岩缝涌出,蓄于池内,再沿输水管道顺山势自流,浇灌果园、农田。周围林木繁茂,花果满坡。 车泉 在锦绣川乡车川村东杨树林中。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著录。为石砌椭圆形泉池,水涌量大,从未干涸。今在池上建房,安装抽水设备,供全村人畜用水并灌溉农田。泉水沿石渠向南伏流20余米,经一石雕龙头口中泄入面积近500平方米的蓄水池。尔后从池南壁溢水口流出,南入锦绣川。 柳泉 在锦绣川乡北坡村西首柳泉观古殿前。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泉池呈椭圆井形,水势颇佳,久旱不涸。水自池壁缝隙伏流至南侧20米外的一长方形大水池。此池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蓄水量大,又称柳泉水库。池内青萍浮动,绿藻茵茵。池东壁留溢水口,泉水自此泻出,穿越山谷,浇灌农田,南流入锦绣川。泉旁柳泉观,不知创自何代,明朝天顺三年曾重修,现仅存两座大殿和古碑数通。泉北为玉皇山,山上柏林苍郁。泉池四周杨柳垂翠,红杏满坡。远处青山崔巍,云岚苍茫。 凉水泉 在锦绣川乡凉水泉村南。为东西两泉。因中间被一座称为“庙子岭”的小山岭东西分隔,故原名“两分泉”。后因泉水清凉,且“两”、“凉”同音,便改称为“凉水泉”。西泉源于10米深岩洞,水自石缝流出汇于洞内水池,盛时溢出漫流。东泉自岩缝涌出,经石渠,穿苇丛,汇入12米长、宽约6米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水中青藻飘动;水满溢出,依山势下泻,北入锦绣川。 琵琶泉 在锦绣川乡黄崖村北,因泉出石涧泠泠有韵而得名。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晚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今泉源在峪底深处,水自岩缝流出,顺势西流,三迭而下,至孤山脚下折向南,沿街缓流,南入锦绣川。 大泉 在锦绣川乡大泉村南首。泉水自九曲河西侧岩孔涌出,汇为面积近4000平米。大泉(1997年3月)方米的大型池塘,久旱不涸,兴灌溉之利。因受水位深浅,距泉源远近,及池岸环境影响,池水呈五彩状,绚丽多姿。水盛时从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锦绣川水库。周围峰峦叠翠,花果溢香,景致清幽。 小峪泉 在锦绣川南岸,仲宫镇稻池村南1公里朱家峪岩下。水自岩缝流入约4米见方的池中,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 朱家峪泉 在稻池村南2公里朱家峪尽头山崖下。水自岩缝流入3米见方的石砌池中。常年有水。 水石屋泉 在锦绣川南岸,仲宫镇邱家村南青龙山脚。因源于俗称“水石屋”的天然岩棚下得名。水自岩缝流出,汇入浅池,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 泉子峪泉 在仲宫镇于家洼村南泉子峪尽头的陡崖下。水自约1米深的洞穴石隙中流出,于洞内汇积为自然水池,久旱不涸。雨季顺山势漫流。 南泉 在康王山阴的南泉寺旧址。明万历七年(1579年)许邦才《重修南泉寺记》载:“寺迤南出泉三四泓,冬夏不涸,寺以泉名。”(乾隆《历城县志·古迹考五》)所在山峪亦被称为南泉峪。历经沧桑,今寺已倾圮荒芜,唯南泉四季长流。泉在寺院遗址的东南隅,东西四五米远并列有二眼泉池。东为4.5米长、2.9米宽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绿藻浮动;西池1.1米见方,在一石券门洞中,澄净甘冽。泉水自池壁溢水口流出,向西曲行30余米汇入1965年“四清”运动时建成的“四清水池”。此池颇大,面积320平方米,供引水灌溉之用。池岸立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南泉寺碑记》,称:“历邑之南,大川有三(指锦绣、锦阳、锦云三川),名泉七十有二……此泉居七十二泉之首”。泉北10余米处,尚有一石构四面凉亭,为南泉寺遗物。山腰有唐代摩崖造像3尊。 永清泉 在南泉之南约150米处。原为石壁缝隙中流出的天然泉池,1965年依山岩砌石筑池,取名为“永清泉”,并刻石立碑于池壁。为保持池水清洁,后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泉水沿池底输水管道流入村户,供村民饮用。 悬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元《齐乘》称在“中宫东”。今址不详,疑已湮于锦绣川水库中。 马蹄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马帝(蹄)峪华岩寺下”,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一名大泉,寺废,泉流经孙家庄,入锦绣川。”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八·山水考三》称:“马蹄峪,在南泉寺东,涧壑幽邃,流水无声,有桃源之胜,水入锦绣川。”卷十八古迹考五又载:“华岩寺,(在)马蹄峪,元建今废。”今泉在何址不详,疑即今大泉村之大泉。 北薄罗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马蹄峪东”,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泉端有连理树”。今址不详。水波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水峪,旧志云流入锦绣川”。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援引明崇祯县志语:“水峪,在马蹄峪东,内有三教堂,清幽莫匹。”今泉址不详。 锦绣川水库 位于锦绣川中游,地处锦绣川乡。建于1966年,蓄水量0.4亿立方米。库水碧绿,烟波浩淼,周围青山环列,重峦叠嶂,山光水色,风光无限。石坝横亘于南北两山之间,高48米,长328米,有10个自流孔。盛水季节,库水从大坝顶端的自流孔溢出,咆哮而下,形成巨瀑,蔚为壮观。水库四周,景色佳丽,杨柳垂岸,花果满山,绿荫下,掩隐着鳞次栉比的宾舍。 水库南3公里许,一山峪广约万亩,满山遍植红叶。秋日,流丹飞霞,熠熠生辉,景色绮丽。峪中原有一寺院,曰“兴教寺”。相传西汉时在京城的官员朱阁老,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后遭奸佞暗算,来此隐居,故又将此寺俗称为“朱老庵”。于今殿堂尚存,面阔三间。旁有明、清、民国石碑三通。殿后有高僧墓塔三座,其一为明朝天顺年间建造,形状修长典雅,上镌浮雕观音。殿前有清泉一眼,久旱不涸,清凉甘美,名“圣水泉”。殿堂东侧半山腰处,有南北方向裸石一条,光洁橙黄,若锦带,当地百姓称之为朱阁老的扎腰带。此处山高谷深,幽静宜人。 →回复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