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口至三亚的公路中线,在通什市至保亭县一带约十几公里的路段两侧,共有十几家黎苗风情旅游村寨,每个村寨长年可供游客体验民族风情,观赏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黎苗民族歌舞长廊。通什黎族山寨、番茅黎村、番空旅游村是黎苗民族歌舞长廊中主要的参观点。各参观点以民族歌舞著称,其民族歌舞丰富多彩、纯朴优雅、真实反映黎苗民族风情和生活。
跳柴舞
黎族地区,山高林密,相传先民们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呀跃的。这情形颇具趣味,就逐渐模仿和改进,形成了"跳柴"。"跳柴",黎语称"转涉";跳竹竿,黎语称"俊孪""卡咯"。跳时,人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地摆开两条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木桁条)或圆木,其上横架上若干手腕般粗的圆木条,打柴者相对地双手各执着一根圆木条的尾端,按一致的节拍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这叫“打柴”。在有规律、有节奏的叩击声里,跳柴者圆木条分合的瞬间空隙中,不但要敏捷地进进退退,还要自然地做各种花样的舞蹈动作和表演,这叫“跳柴”。海南省歌舞团舞蹈编导朱庆元经过多年细心琢磨,将木料车旋成碗口大木轮,套于竹竿抓把的两端,即是将横在队形中间的那两条四方木(木桁条),高度"浓缩"成了两个木轮,使之得到"解放",显得简洁轻便和灵巧明快,使演员更自由潇洒地变换各种队列图形。
钱铃双刀舞
黎族男子很崇尚能武,钱铃双刀舞,就是很好的例子。钱铃棍有两尺长,两端各系着一串铜钱。有钱铃棍意喻扁担,钱铃则意喻山兰丰收(一种旱稻)的说法。舞时,身装传统服饰,头缠红布的一大汉手执八寸双刀,与另一手持钱铃棍者对斗。那闪亮的双刀四面勇猛地向持钱铃棍者佯刺,跳这舞时,往往在一个特制的大簸箕里进行,这就更需刺者有血战到底的武士气概,而挡者则需有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了。
观看民族歌舞演出,不仅陶冶情操,而且得到艺术上的享受。黎苗民族歌舞长廊的出现是海南依靠全社会共办大旅游的结果,受到海内外游客赞赏。目前,旅游部门拟总结经验,帮助歌舞长廊进一步提高水平,将使之成为海南特色旅游产品向海内外介绍。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