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农坛在宣武区永定门大街酉。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神的处所。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现存主要建筑有先农坛、观耕台、神仓、太岁殿、庆成宫等。
坛为砖石砌成,方形一层,长宽各约15米,高1.5米,四面出陛各八级。坛北有正殿5间,供奉先农神牌位,东房为神库,西房为神厨,西北为宰牲亭,神库和神厨之南各有井亭一座。民国初先农坛一度改为城南公园,30年代初东南角辟为体育场,北部则成为市场及街道。祭祀先农的坛,只是其中之一。南部原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建的山川坛,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为天神、地抵二坛。
booknet(山石) |
2005年11月30日 09点07分 |
评分:10 |
一亩三分地——先农坛
先农坛位于北京城内宣武区永定门内大街,与天坛隔路相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神农、亲耕和观耕的地方。先农神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山川坛。明嘉靖年间于山川坛内建造天神坛、地祗坛,形成了先农坛的现今布局,万历四年(1576年),改山川坛名为先农坛,设先农祠祭署,先农坛之名由此而来,清代沿用 。雍正四年(1726年)颁旨全国各省府州县建造先农坛行耕藉礼,以示重农,不过祭祀规模和等级都不可与北京先农坛相提并论,而且北京先农坛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座祭祀先农的祭坛,享有“神州先农第一坛”的美誉。民国建立后,由礼俗院管理,1915年改为先农公园,1918年更名为城南公园。现在的先农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北圆南方,略呈长形。先农坛经明清两朝多次修建、扩建,形成了以先农神坛、太岁坛(又名太岁殿)、神仓(又称东院)、观耕台、庆成宫、具服殿等。先农坛中的建筑群种类繁多,其建筑形式、规格华贵而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艺术精品。
先农神坛是祭祀先农神的地方,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石包砖砌,方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四出阶。”形式历五百年未变,清乾隆十九年曾予以重修。先农坛的台阶为八层,而不像其它神坛皆九层或十三层,“大概因为先农本身崇尚俭朴,他又与土地紧密相连,属阴性之故。”
太岁殿, 名太岁坛,位于先农坛西南侧,是祭祀太岁(主宰一岁农时、地利的神)及春夏秋冬月将神的地方。每年立春或者遇到水旱灾害皇帝都要祭祀太岁神,太岁殿为正殿,建筑雄伟高大,面阔七间,金碧辉煌,其跨度仅次于故宫太和殿。从建筑结构和手法上来看都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殿内明间正北为石雕太岁坛台,坛台高1.26米,宽1.47米,长2.9米,台座四周雕刻以卷云、莲花等饰物。殿的正南向为拜殿,拜殿又称南殿,阔七间,中为穿堂。两殿皆为单檐歇山顶,黑色琉璃瓦绿剪边屋面,外檐以金龙合玺彩绘。拜殿前曾有铜鼎、铜缸等物,现不存,仅剩八个汉白玉云龙纹旗础分卧两旁。该组建筑即现在古建筑博物馆所在地。
观耕台在拜殿的东南方,是每年皇帝举行耕礼时观耕的地方,原为木质临时性搭建的坛台。为了避免麻烦、一劳永逸,乾隆十九年(1754年)将其改为砖石结构,台周饰以黄琉璃瓦,并以汉白玉石栏围绕,装饰分外华丽。民国期间,台上建一座八角琉璃亭。观耕台坐北向南,高1.9米,台面方16米,以方砖细墁,东西南三面设九级台阶,周围环以汉白玉栏板,台底须弥座由黄绿琉璃砖砌成。台前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亩三分田地,就是12个小畦,是皇帝亲耕的地方,称“籍田”。亲耕为的是显示皇帝“重农劝耕”,因此颇带有表演性质:每年农历三月上亥日,皇帝率众官来此先祭先农坛,然后到具服殿更衣,换下礼服,到谡田躬耕。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明代往返4趟,清代3趟,皇帝完成“三推三返”之后,端坐在观耕台上观看各级官员耕作,然后从西阶上观耕台观礼。观耕礼终,皇帝从东侧台阶走下观耕台出坛回宫,这就是耕耤礼。最初皇帝亲耕的籍田一千亩,诸侯五百亩,后来越来越少,到清代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一亩三分地儿了。
别看就是一亩三分地有时也耕不好,在嘉庆二十年三月就出了一件可笑的事,这一年,嘉庆皇帝照例到先农坛祭祀先农,行耕耤礼,可是顺天府准备的耕牛却一反往日的驯服,无论皇帝和侍卫怎样扬鞭也不肯往前走,换上备用的耕牛后仍然不服驾驭,依照礼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皇帝用鞭抽牛,牛就是不往前迈步儿。皇帝急的满头大汗,可牛依然不动。皇帝威严大受损伤,最后只得草草收场。嘉庆皇帝登上观耕台,只见王公九卿所驾驭的耕牛也不驯服,有的牛到处乱跑,根本耕不成田,如此庄重严肃的耕耤,竟然乱成一团,像是一场儿戏,嘉庆皇帝不由大怒,结果大兴、宛平两知县被摘了乌纱帽,有关官员撤职交部严加议处,并且停发奖赏。从此以后,顺天府的官员再也不敢玩忽职守了。
成庆宫位于先农坛之东,宫外有围墙,南面开有三间宫门,围墙内主要有五间正殿和五间后殿,以及其它一些附属建筑物,是皇帝祭祀和亲耕后犒劳百官的地方。
作者:booknet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