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江苏 → 苏州 → 吴门桥 → 概况 |
|
位于盘门口的吴门桥是盘门三景之一。苏州人称盘门有三景:盘门、吴门桥和瑞光塔。吴门桥是苏州目前最高的单孔石桥,外形有点儿像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俗称罗锅桥),桥身高高隆起,有如雨后彩虹凌于河上。它因桥下河水通盘门水门,为水上交通要道,为过往船只通行无阻,故而桥孔颇为高宽。 石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始名新桥。北宋末年毁于战火。南宋重建,改名为吴门桥。现在的桥身是清代同治年间重新修建的,朴素古雅,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 桥的建成结束了盘门摆渡的历史,故称"新桥", 因河面比现在宽阔得多,"新桥"由北岸两座相接的木桥加南岸的石桥组成,当时又称"三桥"。 南宋年间,将"三桥"改建成三孔石拱桥,并改名为吴门桥。 清代重修成单孔石拱桥,以苏州金山花岗岩构筑, 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成为建桥历史悠久的见证。 桥身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 南北坡各有步阶50级,全以整块条石铺设。拾级而上,但见桥下水网交织,舟船往来,城楼巍峨,古塔生辉,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回复
据《吴县志》记载:始称新桥,又名三条桥,宋元丰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出资兴建,横绝漫流,往来便利。绍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再建,弘治十一年(1498年)水利郎中傅潮修,清顺治三年(1646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宋《平江图》所载为三桥相接,下设三洞。清乾隆《盛世滋生图》所载为三孔石拱桥。 目前为苏州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用花岗石砌筑,杂有少量武康石。全长66.3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1989年,部分拱券石被船只撞落,修补时发现各拱券石之间用定胜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避免移位。条石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间壁明柱一面刻"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吴门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陆盘门浑然一体,古运河滔滔东流,舟船帆影往返不绝,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