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广东 → 汕尾 → 清峰寺 → 概况 |
|
清峰寺位于陆丰潭西镇北面乌面岭中。 清峰寺在唐贞元元年(785年)初由佛教禅宗南派九祖大颠创立,是粤东一带较早的一处佛教古刹。大颠(731—824年)早年拜师惠明,再从师于石头和希迁,入罗浮瀑布岩习大无畏法,后游南岳,途经法岫山麓建石室为寺居住,始演讲西天佛法。相传,大颠高僧建寺后,是夜,远处望见该处有灯火,而得名“灯光寺”。数年后,大颠离寺东游。法岫山因大颠高僧首创寺,并传教西天佛法之缘故,后人将法岫山呼之为“法留山”。 清峰寺座落于海拨800米的山腰,后枕山岳,面朝低谷,云雨交织,气势磅礴,历经几次修葺,现拥有殿宇、厅堂、禅院、僧房等20多间,拱桥3座,石塔5座。清峰寺自唐、宋、明、清以来,衣钵代代相传,历任主持有大颠、清隐、淑引、致忠和秋曾等。清峰山一带松林茂盛,奇花斗艳,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泉水叮咚、长流不息,古井清泉,入口甘甜。 清峰山的前面是水库和法留山。“法留山”是陆丰八景之一。
清峰寺为佛教禅宗南派九祖大颠和尚创建於唐贞元初年(约786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大颠(731一824年),俗姓陈,名宝通,颖川人,早年拜师惠照禅师,再从师於石头希迁禅师,入罗浮瀑布岩习大无畏法,後游南狱途经法岫山麓,遂在此建石室习禅,开演佛法。相传大颠和尚建寺後,是夜远处望见山地有灯火,故而又名“灯光寺”。数年後,大颠离寺东游,路经惠来县境内的溪西虎头岩,搭草舍居之。唐贞元七年(791年)往游潮阳县和平镇幽岭,在此建灵山寺。法岫山也因大颠和尚传法之缘故,後人呼为“法留山”,并流传至今。清峰寺在兴盛时期僧徒百馀人唐、宋、明、清以来衣钵代代相传。历任住待有大头、清隐、淑引、致忠和秋曾等。 清峰寺历代几次修复改建。据潭西林氏族谱记载,宋末林雷焕由闽入粤重建此寺;明英宗二年(1473年),林雷焕後裔清隐发动海陆丰民众重修;清朝秋曾和尚再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漳西林棘黎等人又重建。1928年大革命失败後,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僧人走散。1949年后,潭西公社在清峰寺旧址维修房屋三间,作为农场、林场使用。 清峰寺年代久远,古物失散严重,有诗云:“名僧当日旧居游,欲觅大颠遗址处。僧去长存此法留,落花流水两悠悠。”现仅存唐、宋、明和清等历代古陶瓷碎块一大批,方石柱十二根,石门斗六副,石香炉一只,石狮一对,木制佛像两尊,古井一口。此外,有石室两穴,古木棉树一株,千年油柑树三株等。 在海陆丰广大信教群众的关心和资助下,1986年开始修复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殿、堂以及僧房等共二十馀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新建石拱桥三座;新修公路一条,宽8米。长8公里,从清峰寺直通广汕公路要道。 寺内现存建筑有石室、祖师殿、正殿、地藏殿、斋堂及僧房等。著名景观有石室(天然洞府)、古井与唐代柚柑树,石室是大颠和尚初到建寺时的居所,入口处由三块天然石板构成,内有天然石洞数丈深,相传原为虎穴。古井为大颠和尚创寺时开掘,无论夏冬春秋或大旱涝之年,从不干涸,清澈如镜,入口醇甘;柚柑树也为大颠和尚手植,虽历千年,仍生机勃勃,果实累累。 清峰寺後枕山狱前朝低谷,坐北向南,海拔高八百馀米。前有水库,海天一色,松林茂盛,郁郁葱葱。怪石耸立,千姿百态。泉水叮当,长流不息。银桥亭阁,装点佛寺。有“法留停云”,为陆丰八景之一。 近年来,前来清峰寺礼佛的佛教信徒和旅游观光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每年接待几万人次以上,已具一定影响。 清峰寺现任方丈耀生法师,70岁、广东省陆丰人,兼任广东省陆丰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市政协委员。现任监院如龙法师,71岁,广东省陆丰人。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