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山东泰安龙山书院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山东泰安龙山书院概况
龙山书院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从戴坝村西眺,但见山势蜿蜒如龙蟠状,那便是著名的龙山。该山主峰236.6米,山势峻丽,翠柏森林。

  山之南麓旧有“龙山书院”、大云寺殚等建筑群。大云殚寺有天主殿、二佛阁、三佛阁等,皆依山而建,气势雄伟,但多已废,止留碑刻数方,刻功精美,字迹可辩。寺前有圣井,“水甘冽似惠泉”,“龙山圣井”为东平旧八景之一。

  圣井之上山岩间有石窟,窟内有唐代浅浮雕佛像一尊,高约3米,刀法古朴、流畅,造型生动。

  龙山书院建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与寺相邻,一向颇负盛名,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主讲,许多成名学者曾在此就读,蜚誉各地。但书院建筑已毁,仅存残迹。

  龙山风光秀丽,春秋佳日,登山巅南眺,清河似练,汶水如带,戴坝如龙,汶城塔影,隐约可见。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kevin_chen(西门饮马) 2006年2月1日 01点09分 评分:10
龙山书院位于山势峻拔、风光如画的龙山之阳。它历经元、明、清三代,可谓桃李满天下,人才遍域中。

书院原为封建时代名儒学者召集青年讲学的地方,以研究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为主,有时也兼论时政,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至明清时,多数书院沦为准备科举的场所。

我国书院始于唐,兴于宋,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瞧阳、岳麓号称四大书院。到了元代,元世祖通令全国各路、州、府均设立书院。至元三十年(1293年),东平在州城东四十里龙山设书院,名为东平龙山书院。

龙山,为东平古八景之一。这里有龙山圣井,十里杏花,幽深奇邃的窟洞,古老别致的建筑群。有诗赞曰:“有史以来不记年,万代第一是龙山。诸君舍弃皇宫院,却奔深山住茅庵。龙山圣井甘泉水,天王殿侧建书院。藤萝乌柏遮天日,松柏长青伴春天。”的确是读书讲学的好地方,现院址遗迹仍清晰可见。

东平龙山书院曾进行两次移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龙山书院遭火灾,遂在州城内北门里路西重建龙山书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东平遭水灾,书院受损,全州绅民捐资,将书院移建于小东门里(现东平一中校址)。新建书院,规模宏敞,有讲堂、斋室、伙房、宿舍、办公房、藏书阁等房舍百余间。光绪二年(1876年),又在书院东侧新建试院(亦称考棚)、堂室、号舍五十余间,为童试(考秀才)场所。

东平龙山书院由州训导署领导,设书院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由本州德高望众的知识分子组成,公推书院负责人一人,元、明两代代称山长,清代称院长。书院章程规定:“书院为作育人才之所,而山(院)长即为人才模范。书院山(院)长由地方官绅自行延访品学兼优之人充任,无论何人不得徇情压荐。如山(院)长不实心教诲,即当辞谢,另请名师,一切情面嘱托亦不允从。”书院教习(教师)由山(院)长延请当地学行素著之员生、举人、进士充任。下设监学一人,负责生员管理;首士一人,负责办理生员生活事务;学长一人(在众生员中选举产生),负责办理生徒有关学习事宜。

书院不仅有朝廷颁发的《书院章程》,还有各自的院规。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蒋作锦(州城西南大渔营人)撰写东平龙山书院条规16条,规定了院长、主讲、教习授课和生徒学习、生活制度及奖惩条例,以及书院经费管理和使用范围、手续等。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如关于生徒学习、考试及生活方面的规定:“诸生必须服从院规。对违犯院规、不敬师长、荒废学业者,进行严格管教,乃至鞭笞和除名。”“诸生住院,饮酒、赌博者,查出重责不怠,院中并禁闲人游戏。”对书院教习亦有明确规定:“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处处做诸生模范。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夫子之言为左右铭。”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书院学田收入。

东平龙山书院一向颇有名气。元代“世称三王”的文学家王构、王旭和曾任东平学正的王磐,都担任过龙山书院的主讲;元代农学家、东平人王桢谢职旌德县尹归里后,于元仁宗延年间(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龙山书院主讲其农业科学名著《农书》。据传,元代戏曲家、时人称为“小汉卿”的东平人高文秀,青年时代亦曾在龙山书院读书、习曲。

明、清两代,书院亦人才辈出。明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东平人王宪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龙山书院读过书。王汝孝,嘉靖五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嘱,在龙山书院修碑撰文,感谢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龙山苍苍。桃李天下,母校永光。”仅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东平就考中了王圣来等3名进士,李树朴等12名举人,孟衍观等31名贡生。

东平龙山书院的声誉曾一度影响省外学者。据龙山大殿东深沟上的悬石刻文记载:解缙,江西吉水人,明代洪武年间进士,授中书庶吉士。被罢官后,曾游学来过龙山书院,并在龙山的一块悬石上读过书。后人在那块悬石上刻诗:“学士被罢官,游学至龙山,钻过药王洞,住过太子殿,曾饮圣井水,悬石为书案,成祖永乐初,又任翰林院。”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科举兴学堂,将龙山书院改为东平第一高等小学堂。东平龙山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代,计600余年,对东平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回复
welllxy001(向玉) 2006年5月10日 17点46分 评分:10
 龙山书院位于沙溪镇豪吐村侧。据《香山县志》(同治志)记载:"龙山书院在龙眼都坑口墟,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县鲁楷倡建,五十八年(1793年)知县彭翥迁建豪吐乡侧,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增建奎阁于右侧。"
  现龙山书院已易名为龙山中学。书院的前殿经多次重修保存良好,殿额上镶嵌有长4米、宽73厘米、每字68厘米见方的行草阴刻"龙山书院"四字石匾额。前殿的左右两边,分别镶嵌有长1.4米、宽60厘米、每字30厘米的行书阴刻"西斋"、"东斋"石匾。
  在书院后墙,镶嵌有两块"迁建龙山书院碑记"和"捐资芳名"的碑记,均用黑麻石阴刻楷书而成,碑长2米,宽65厘米。"捐资芳名"碑记中记载有3间庙,七百人捐资,其中3人捐田。
"迁建龙山书院碑记"碑文照录:
迁建龙山书院碑记
里人杨汝任撰
里人李大观书
书院旧在坑口墟之阳乾隆戊寅前邑侯鲁公楷倡之李公达聪郑公位演先君子宾轩公董而成之岁久不修渐即倾圮今卜迁于此更爽垲述前志也先是院中膏火阙如一切度支靡措以旷以废里中称憾事焉岁戊申同学李君巽观就余谋所以兴复之者李君故达聪公之犹子也余盛其意而未遽有以报也会里人李亘君等有税田四十亩被豪占而累于讼愿廉其值归为膏火赀则相庆曰兴复之机其在是欤遂商于同学刘君璨观刘君升万梁君善参并质诸里父老相与请邑侯彭公翥侯故右文则许之复谕每年蠲拨艹朗沙埠公项花钱一百圆以益之著为额则命余数人董重修事为文发簿捐廉以为都人士倡既或以工程浩大费虑不赀几中沮退乃自念曰此岂异人事哉此吾里五十余乡文运兴衰之所繇兆端者也忍困难恝置之爰援义会例集得会本银九百两又设簿沼佥计得银二千五百两有奇于是经始有日矣然苦原址湫隘思有以徙之适有事于聚龙寺同人咸集见寺旁菜圃四山环抱明秀迫人后倚山从山龙如几如枕前对旗峰如张旗如挂榜又如天马行空咸曰此山川灵淑所钟也居四乡之中其地夸旷而文明其势蜿蜒而郁积且以公地建公所费省而功倍也众既称善则诹尔日则鸠尔工则庀尔材区画经制而龙山书院一焕然矣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法良意美书院致为近古吾里负山环海烟火万家将萃而衣冠集而秀良乐而纺织弦诵讲而仁让发而文物声明废有与废兴其不在斯乎是役也朔于戊申越庚戌之冬而告竣中间兴起奖率者彭侯也踊跃劝佥不辞劳者李君观刘君璨观刘君升万梁君善参也至于经之营之堂室即叙则刘君辅宇实司之而周君廷冈高君上侃李君卓观族子书华佐理之功亦足多焉余幸从诸君子后窃以恢先□遗烈乐观厥成因为详志其端末如此是为记
乾隆五十八年岁序癸丑仲冬立石

 
→回复

邻近景点
泰山
孔林
孔庙
孔府
趵突泉
成山头风景区
第一海水浴场
刘公岛
大明湖
蓬莱阁
千佛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