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湖南 → 长沙 → 天心阁 → 概况 |
|
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位于长沙市中心东南角、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内。楼阁三层,建筑面积846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阁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它建筑巧妙融为一体。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为伴,远望岳麓山为屏,更显挺峭、峻美。天心阁为全城最高处。登上天心阁,长沙城全景一览无余,远望湘江,真有“极目楚天舒”的心旷神怡之感。 楼阁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乾隆时期,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再修。再修后的楼阁既保持了主阁的原貌,又参照古岳阳楼,增建了两座二层的辅阁,象鹏鸟的主体和两翼。三阁以通廊相连接,浑为一体,使矗立于32米高的锥垛之上的古阁,更加壮观。阁楼高17.5米,用60根木柱支撑,主辅阁饰以用花岗石和其他高级石料雕凿的狮子、葫芦头、梅、竹、芙蓉、车、马、龙等。檐上32个高啄鳌头,32只凤马铜铃和10条吻龙,也都古色古香,造型别致。 今日天心阁,已成为城南的一座新型公园。内有摄影、饮食、茶点、副食和工艺品等旅游服务设施。园内堆砌有假山、凉亭、鱼池,园内树木繁茂,花草众多。每天有很多人到此练功、读书、游览、品茗。
→回复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长沙守御指挥邱广营建长沙城垣,将土城墙改用石基砖砌。清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驻节长沙,拆运明藩王府砖石修筑城墙,使长沙“城池崇屹,甲于他郡”。 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占长沙后,抚台骆秉章、毛鸿宾、恽世临、李翰章、刘琨等先后对天心阁段古城墙着力加固,设炮台9座,并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 辛亥革命以后,长沙城墙被拆除,筑环城公路,天心阁及其所在城墙因属古城胜迹,被保留下来。1924年,赵恒惕主湘政,对阁宇进行全面整修,增建轩、廊与主楼相连,形成完整格局,并以天心阁为主体辟公园,对游人开放。1938年,天心阁及园内建筑群尽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拨款进行再修,既保持主阁的原貌,又参照古岳阳楼,增建了两座两层的辅阁,像鹏鸟的主体和两翼。三阁以通廊相连接,浑为一体。 今存天心阁古城墙,长226.2米,高13.4米,顶面宽6.1米。 昌隆福地 战火频仍 天心阁之名据传源于星象之说,因这里地形高峻,星象家认为地脉隆起,为文运昌隆之祥兆。因此在此地修建“观星象、祭天神”的灵台,故天心阁最初也叫“天星阁”。 岂料,天心阁因其险要高峻,基址占着全城最高的地势,加之坐落在百尺城垣之上,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数千年来,战火频仍。 先是1636年(崇祯九年)临武、蓝山矿工起义军攻打长沙,致使城楼尽毁。继之1643年(崇祯十六年)8月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克长沙,将占据大半个长沙城的吉王府悉数焚毁,接踵而至的是南明将领左良玉烧杀掠抢更甚于前,城中居民倍受兵燹之灾,苦不堪言。1647年(顺治四年)清兵进入长沙,所到之处“城中仍无一久居之民,初入城,一望沙场而已。偶有茅层三、四家,席门俱无,男妇雪中袒跣,并无卧病榻衣被之属。”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天国西王肖朝贵率先锋部队围攻长沙,误把天心阁作为攻克长沙的主要障碍,在天心阁旁挖掘地道,多次埋设炸药,虽使城垣与阁楼千疮百孔,损毁严重,然最终未能进入城池一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军继续南犯,国民党的“焦土抗战”将千年古城付于一炬。 万家烟火 总关心情 古天心阁在劫难中虽灰飞烟灭,历史却粲然犹存,有历代名人雅客名诗佳联为证,如:“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阁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等。特别是自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外侮内乱、民族存亡之际,天心阁成了文化斗士们抨击时政、发泄积郁、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他们慨然握笔,登阁书联蔚然成风,其中李官理的“天若有心,毋徒高距云霄,不顾下民疾苦;我来望麓,但愿多钟灵秀,莫生乱世奸雄”广为流传。 清末,湖南维新派组织———南学会兴起,唐才常等人经常在天心阁聚会,传播维新思想。1905年陈家鼎受孙中山、黄兴委托,由日本回湘成立同盟会湖南分会,机关办事处就设在天心阁三楼,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省会新军领导人刘文锦召集同志在阁上开会,后因泄密,被一路追杀。1930年彭德怀率工农红军攻克长沙,在天心阁作过重要军事部署。“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两度登临天心阁俯察灾情,并严厉斥责国民党当局漠视人民生命财产的极端错误政策。 “登天心而知长沙”,雄居长沙古城制高点的天心阁,自汉代筑城起至今,已悠然跨过两千余年历史。风雨沧桑,古阁依然;史话传奇,源远流长。 →回复
天心历史——长沙筑城,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刘邦立汉,封重臣吴芮为长沙王,置长沙国,都长沙,始筑土城。由汉迄宋,随着社会发展,城池亦向南北两向渐次扩展。至元代广袤已形定局,但城垣形状仍较简陋,明初,才垒址以石,使之“上下完固”。清顺治十一年,洪承畴拆明朝诸藩王府之藩城砖,尽数用以修筑城垣,使其增高加厚。此后又续修建,设有窝铺、更栅,增修城楼、炮台、垛口,为之一新。辛亥以后,为了发展贸易和交通,拆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因阁峙城头之故,存此一段。 →回复
天心阁位于长沙古城墙上,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抚军杨锡被主持兴建。阁名引《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阁楼总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当时为全城最高处。解放后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阁体乃1983年重 建,仿木结构,栗瓦飞檐,朱梁画栋,主副三阁,间以长廊。整个阁体呈弧状分 布。主阁由60根木柱支撑,上有32个高啄鳌头,32只风马铜铃,10条吻龙。阁前后石栏杆上雕有62头石狮,还有车、马、龙、梅、竹、芙蓉等石雕,体现了长沙楚汉名城的风貌,另外阁内还珍藏了许多名人字画。 天心阁由主副三阁以及长廊组成。其中主阁高17.5米,居中,基台由花岗石筑成,其上楼阁有三层,三重檐歇山顶,檐翘起,琉璃瓦覆顶。天心阁顶檐之下,南悬"天心阁"三字匾,北悬"楚天一?quot;四字匾。此阁始建的时间今已无法考证,但至少不会晚于明 末,何况有明代城墙已作了它的"基座"。 天心阁古城墙创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作为城市城墙的一部分,同时,兼具军事防御功能,这段古城墙共设九座炮台,附建月城,使其形成半环拱式双城格局,整座墙体采用石基砖砌,并经过多次修茸。1993年在天心阁古城墙塑上有《太平军魂》群雕。 登阁远眺,极目寥廓,可将星沙古城景色一览尽收。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