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福建 → 漳州 → 关帝庙 → 概况 |
|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东山关帝庙,是全国四大关帝庙之一,1996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关帝庙的建筑结构相当精巧。它的庙门为牌楼式,称“太子亭”,由六根圆石柱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亭上有各种独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造型生动,千姿百态,流光溢彩。关帝庙内回廊厢房、丹墀龙陛,华表僧舍,建筑工艺精湛。庙内存有多方石碑刻、柱础、铜钟、香炉等珍贵文物,其中的金木雕、石雕更是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乃珍中之珍,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东山关帝庙还是台湾及东南亚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每年均有众多的关帝信徒到东山关帝庙追源谒祖、朝圣观光。东山关帝庙成了两岸民间交流的一道桥梁。
关帝庙,它没有北方高堂的粗犷,却有南国宫殿的精巧;没有名都圣殿的巍峨,却有临海建筑的雄伟;没有府城古刹的宽广,却有老镇庙宇的结实。专家见之,赞曰:“选址精妙,结构精巧,工艺精湛。”名家见之,喜不自禁,吧为观止。摄影家见之,拍案叫绝,即刻定为天宫外景。 关帝庙从总结构看,它属抬梁式构架,单檐歇山顶、传统对称型建筑;内有回廊厢房、丹墀龙陛、华表僧舍,其建筑中轴线正与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对。它的庙门为牌楼式,称“太子亭”,由六支圆石柱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办均匀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亭上有各种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造型生动,千姿百态,内容丰富,溢彩流光。太子亭不但造型艺术高超,而且具有很高的建筑结构科学价值。五百年来,几多地震震撼、台风袭击,都安危无恙,令许多中外古建筑学家惊叹不已。走进太子亭,就是正殿。殿前青石龙陛,怒目圆睁,龙云吐珠,呼之欲出。正殿当中祀奉关圣帝君,其脸谱全据《三国演义》中关公形象雕成,面如重枣,红颜长髯,气宇轩昂,令人见之而肃然起敬。帝君右边是造型独特的周仓。有关君臣二人的传说,悠久而美丽。正殿之上悬挂清代咸丰皇帝御帝“万世人极”横匾。殿中石柱挂有先贤、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亲书的木刻楹联曰:“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殿内还存有多方石碑刻、铜钟、香炉等珍贵文物;其中的金木雕、石雕更是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乃珍中之珍。 可以说,关帝庙融建筑、石雕、剪瓷雕、木刻等民间艺术于一炉,且已达炉火纯真的地步。因此,有关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在观赏了该庙以后,赞叹它是国内罕见的古建筑。现在,关帝庙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单位。 关帝庙的影响,既早且广。据说,当年郑成功要率军收复台湾,就曾至此问签。数百年来,闽南沿海渔民,尤其是东山百姓,更是把关帝视为他们的保护神。一年四季,前来朝圣的香客络绎不绝。 自明代以来,经郑成功父子、施琅将军等人的传播,从铜山关帝庙分灵入台的关帝庙,早已遍布台湾各地,有人做了粗略估计,在台湾的关帝庙,已达172座。可以说,“关帝文化”已形成规模。 →回复
福建省东山县铜陵关帝庙位于铜山古城中岵嵝山下,依山临海,气派魏然,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庙宇,且具有明清古建筑艺术价值。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总章三年,陈政、陈元光奉旨开发闽南,带来了家乡所奉祀的关羽神像香火入闽,作为战士们心灵依托。后来,历代帝王为了颂扬关羽的忠义精神,不断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宋祥符年间,赵恒皇帝召颁天下崇祀关公。当时,东山设置四铺,驻铺兵,并奉祀关公。明大祖还下令天下郡县,建武庙以崇拜,春秋二祭。 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铜山城时,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明正德三年(1508)扩建,至正德七年(1512)落成。在庙大殿石柱镌刻着“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字句。雄浑的庙门横石柱正面镌刻着“嘉靖王寅五月吉日前都劝缘子孙重修。”石柱背面镌刻“明正德己巳年绅耆吴子约、黄宗继、方延元、游日初、黄宗能、方肃敏、方体扬、林道济、唐孟岳、武守为九月吉日募众鼎建。”字句。 庙的木结构部分为明代、部分为清代和近代建筑。庙宇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面阔三问,进深六间。总长40米,宽17米,面积680多平方米。悬山顶,绿瓦。多是石梭柱,柱础鼓状。庙前有一大广场,石雕栏杆,叠隔其间,莲花池介场中,绿水满波映衬古庙。庙前有明清时代雕刻石狮四对.昂首威猛,神气各殊。庙门建筑用六支圆石柱顶托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的楼亭,称“太子亭”。亭上有各种闽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图案,正面是“八仙过海”和“兽图”(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节中的120个人像,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举目环视,气势雄伟,“太子亭”不但建筑艺术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它经历五百年来所发生的大地震大台风袭击仍是安然无恙,赢得中外古建筑专家感叹不已。 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双龙抢珠”及“凤凰飞舞”的瓷雕。 庙内的金木雕更是巧夺天工,金碧辉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条全国罕见的盘龙,腾云吐珠,峥嵘露角,这些金石雕刻,都出于历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间是关公神像及神龛,两边是四员大将,右边是周仓。庙内有许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对联、匾额。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高悬于上,两边柱上挂有明武英殿大学士、太师太保、吏部兼兵部尚书黄道周亲笔写的木刻楹联曰:“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戚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殿内还有台湾同胞蔡狮的对联:“义佐关刘彪炳事功照日月;气吞吴魏刚张节凛冰霜。” 大殿东侧悬挂一口高1.2米、底长2.15米、重四百多斤的清道光年间铸造铜钟,声音宏亮,整座庙宇布局严整有序,气魄非凡。 据查证,东山关帝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庙分灵入台的祖庙,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 明永历十八年(1663)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撤离铜山归台湾,宁靖王朱术桂特地在王府内建造了从铜陵关帝庙分灵过台湾的关帝庙,庙宇仿效铜陵关帝庙形式建造,神龛上挂着一幅清乾隆五十四年(1289)府知事杨延理献的仿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为铜陵关帝庙书写的对联,据澎湖红毛城关帝庙管委会王镜芳先生介绍:红毛城关帝庙早在明朝就从铜陵关帝庙分灵入澎湖,再由澎湖入台,衍播于台湾南部,称“文衡帝君”。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水师提督施琅率师复台后,官兵们把“铜陵关帝庙”香火分布台湾。 清嘉庆年间,漳州平和县人林枫从东山关帝庙分香回乡并雕塑关帝神像。后来,林枫的后裔林应狮等人又亲自赴铜陵关帝庙分灵,渡海到台湾噶玛兰(今宜兰)建庙,名为协天庙,成为台湾北部最早庙宇,并传播台湾各地建关帝庙。 台湾关帝庙,不少是东山人去建的。如在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四年,铜山人任台湾水师左营游击游崇功在诸罗县东北隅建关帝庙。清代有东山师傅蓝木在台湾澎湖建了一些关帝庙。民国二十二年(1933).东山县康美村建筑师傅林进金、林进添、林保宗三人应聘到澎湖的马公、赤嵌、小卷及台北,住了三年建了四座和铜陵关帝庙同式样的关帝庙。 历史以来,台湾同胞对东山关帝庙十分敬仰,经常前来朝圣捐资。东山关帝庙里《重修武庙碑记》记载了台湾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四十多位军、政、商、渔筹备界人士捐款的姓名与金额。 近几年来,台湾宜兰、高雄、花莲、新竹、台北、台中、台东、桃园、基隆、彭湖等全省各地关帝庙信徒纷纷组团前来铜陵关帝庙朝圣谒祖,并进行关帝文化交流活动,敬献“追源谒祖”匾额和奉去关夫人像到台湾。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