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湖州市南郊7公里的道场乡青山坞胡峰基的幽谷处。墓始建于宋嘉佑五年(1060),元中被毁,后复建,历代又重建。现墓里圆形,高约3米直径约5米,后侧有圈形回龙墙,墓道长约200米。墓碑书“安定文昭胡公之墓”8个人字,已断失。原置墓屋、祠祀均已不存。
胡瑗(993一1059),字翼之,江苏如皋南乡胡家庄人。宋仁宗景(同上)二年(1035),胡瑗受范仲淹之聘,任苏州郡学。宝元二年(1039),湖州知事滕宗谅奏请朝廷在湖州设立学校。翌年,获准设立湖州州学,滕聘瑗主持。胡瑗提供的教育思想是“明体达用”、“以仁义礼乐为学”。在州学设经义和治事两斋,严立学规,教人有法,以身示范。胡瑗20多年教学生涯中,13年在湖州,由其主持的湖州州学,欧阳修在《胡安定先生墓表》中称学生“去来常数百人,人称湖学”。庆历四年(1044),北宋开始第一次大规模兴学活动,“诏州县皆立学,并在开封设立太学,取胡瑗教授子弟之法为大学之法”。皇(礻加右)四年(1052)胡瑗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嘉(同上)元年(1056)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大学教授,直至病不能朝,告老居杭,四年(1059)六月六日病逝杭州,享年67岁。次年,十月五日移葬湖州何山墓地。
lianghaifr(海阔天空) |
2006年6月18日 00点50分 |
评分:10 |
在距湖州市区7公里的南郊道场乡青山坞胡峰基山的幽谷处,长眠着北宋著名教育家,“湖学”创始人胡瑗先生。胡瑗墓始建于宋嘉祐五年(1060),元时被毁,后复建,在胡峰基山(曾称何山)向阳坡上,山前有溪,南对照山,西侧为章家山,东部平旷,北与道场山相联,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胡瑗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市人民政府拨款80万元重修,现墓呈圆形,高约3米,直径约5米,后侧有圈形回龙墙,墓碑书“宋胡文昭公之墓”七个大字,墓前平台四周置石栏杆,墓道长约200米,和墓道相连有一石牌坊,枋额书“胡安定先生神道”,牌坊前跨溪筑石拱桥。墓侧今重建享堂,可事三间,陈列安定先生事迹。这里三南环山,松木葱葱,景色幽雅。苏轼诗云:“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宵下幽谷”。何山幽谷即指此处,现有旅游公路通达墓前。
胡瑗(993-1059),字翼之,江苏如皋县南乡胡家庄人。祖籍陕西安定堡,学者称他为安定先生。他20岁起北上泰山,苦读十年。在泰山读书时,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到涧中,不看信内容,以专心读书,泰山上现尚存“投书涧”石碑记其事。学成后南归,在吴中设坛讲学。宋景祐二年(1035)被聘在苏州郡学教授,其间,范仲淹荐瑗去开封以白衣对崇政殿,受秘书省校书郎,参与更定雅乐,研究钟律以及钟磬等乐器。康定元年(1040)受湖州知州滕宗谅之聘来湖主持州学,住月河燕居堂(今月河街道)。他提倡教育“明体达用”、“以仁义礼乐为学”。曾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在学校设置经义和治事两斋。
胡瑗创立的分斋教育制度(亦称分斋教法),一反宋代以诗赋为重的科举教育,培养了许多人才,当时“东南公卿,伟人,大多出于胡瑗门下”。这种分斋教育,独“湖学”所有,“故天下谓之湖学多优异”。宋代的两位名相,对胡瑗的教育成就,都有赞誉,欧阳修有诗赞曰:“吴兴先生富道德,诜诜子弟皆贤才。”王安石也称道:“先取先生作梁栋,以次收拾桷与榱。”
胡瑗墓去道场山西南1公里。其家乡江苏如皋县安定乡有胡瑗衣冠冢。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