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江苏吴县宝带桥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交通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江苏吴县宝带桥概况
宝带桥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又称长桥。在吴县市长桥乡运河边。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相传为刺史王仲舒捐宝带助资建桥,又因桥形长若玉带,故名。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和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重建,现存建筑大部分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的遗物。



  桥跨滟台湖口玳玳河上,全部石建,桥下由53个桥孔联缀而成,都是半圆形的券式拱。桥孔跨径一般都在3.9米左右,唯中部有3孔跨径大至6.95米和6米,桥两端拱脚之间相距约249.8米,总长316.8米。桥宽4.1米,桥墩呈喇叭形,桥端宽6.l米。桥换两端原各有石狮一对,现北端仅存一只。北端有石塔和碑亭各一座,塔高约4.5米,在27孔与28孔间的桥墩上亦有一座相同的石塔。桥下为木桩,桩顶置基础石,上安放墩身,拱圈的下端嵌在墩上预留的沟槽里。这种桥墩属于柔性墩,一孔受力波及全桥,故有连拱桥之称。工匠为防止一孔坍毁影响整个桥孔安全,采用“单向推力墩”,将桥北端起的第27号桥墩,改成由两个并立的桥墩,叫刚性墩。据传英军戈登与太平军作战时,曾拆掉此桥的最大一孔,使北部26孔全部坍倒,但刚性墩以南的26孔未遭破坏。



  它不仅是江苏保存最长而又完好的一座石拱桥,亦是国内为中国十大名桥之一。每年的中秋,可观“五十三孔照影来”的“串月”奇景。   
                       






宝带桥
宝带桥2
苏州宝带桥
苏州宝带桥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danni_pu(圣丹妮) 2005年8月10日 13点21分 评分:10

  宝带桥全长316.08米,桥面宽4.1米。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因苏州刺史王仲舒为建桥捐助玉宝带而得名。后屡经兴废。明正统十一年(1446)重建。1863年,英国侵略军拆毁该桥大孔,造成北端26桥孔均塌毁。日军侵华时期,曾炸毁南端6孔。1956年,按明代形制规模重修了此桥。宝带桥是贯通江、浙的陆路要道,又是汇太湖之水人吴淞出海的重要水口。设计者根据它这一特定的地理因素,独具匠心,采用了连拱桥的建筑形式,建有53个桥孔的平坦宽阔的长桥。这种做法既减轻了桥的自重,又便于挽舟拉纤,桥下众多的桥孑L亦利于泄水。宝带桥的桥墩也极富特点,采用了"柔性墩"、"刚性墩"两种形式,既有利于大桥的长久保存,又能使古桥的形式秀美轻巧。几百米长的桥体横卧于澹台湖口,似长虹卧波,如宝带浮水,极为壮观。宝带桥历来有"串月''的奇观。每逢中秋之夜,明月当空,53个桥孔出现53个月影,连接成串,妙趣横生,成为吴中一大名胜。

  位于苏州东南7.5公里处的宝带桥,横卧于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有“苏州第一桥”之美称。

  唐元和年间,苏州刺史王仲舒为筹建此桥,变卖束身宝带。当地士坤深为此举感动,纷纷解囊捐赠,兴工建桥。为纪念王捐带建桥义举,人们将此桥命名为宝带桥。

  现在的宝带桥是明正统年间重建的,桥的南北两端原来各有一对石狮子。现在北端的一对健在,而南端的一对已沉入河底。


 
→回复
yxqxc(阿巴) 2006年4月5日 13点35分 评分:10
宝带桥的沧桑



苏州宝带桥,又名小长桥。它始建于816~819年(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的唐代,是驰名中外的多孔古石拱桥,现列为江苏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带桥在苏州市东南,葑门外门6里,位于运河西侧澹台湖口上。它与运河平行,是过去苏州至杭、嘉、湖陆路的必经要道,又是太湖通往运河及吴淞江的一个溢口。全桥总长近317米,有53孔,共长249.8米,北端砌驳引道23.2米,南端砌驳引道43.8米。桥宽4.1米。桥堍为喇叭形,桥端宽6.1米。桥堍两端原各有石狮1对,现北端仅存1只。北端有石塔和碑亭各1座,塔高约3米,亭内有清张松声的碑记。27与28孔间的桥墩上亦有1座相同的石塔,已毁坏,部分断塔存于苏州博物馆内。宝带桥孔数之多,桥之长,结构之精巧,在中外建桥史上是少见的。

宝带桥兴建的历史,要远溯到千年以前的隋唐时期。隋皇朝为了大规模发展漕运,于公元610年(大业六年)开凿运河南段,自镇江经苏州到杭州,全长800多里,名江南河。唐都长安,地处号称沃野的关中,然而耕地有限,所产粮食不足以供应京师庞大的皇室和官僚集团的需要,必须经常由运河转漕东南大量的稻米,“去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最多的时候,漕运量年达四百万石。漕粮的产地,主要是江浙地区,即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全省。可是,自从军阀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之后,漕运时常受地方军阀割据势力的阻扰,不能畅通,造成京师粮食紧张。有一次,太仓(皇家仓库)存粮竟不足十天的食用。禁军因为缺粮要哗变,恰好传来从江、淮运到30000石米的消息,德宗喜极欲狂,走到东宫对太子李诵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可见,东南漕运对于唐皇朝是多么生命攸关的大事!宪宗元和年间,漕运情况有所好转,每年从东南运抵京师的粮食约在40万斛左右(十斗为一斛),保证了段运河,是南北方向的,满载皇粮的漕船,在秋冬季节要顶着西北风行进,土作堤,“以为免舟之路”,成为“东南之要道”。可是这样一来,就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路堤常为汹涌湍急的湖水所冲决。以桥代堤就势在必然。宝带桥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兴建起来的。主要作为运河“挽道”的宝带桥,不宜建成同常有的如驼峰隆起的石拱桥,宜于采用跨径小的多孔、狭长和平坦的桥型。为了宣泄诸湖之水,桥墩也筑得较窄狭。这样,玉带浮水之姿的宝带桥就呈现在水乡河面上了。我国古代桥工就是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经过不断的实践,因地制宜地建成了这座美如长虹的名桥,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代统治者所重视,千年以来,根据需要屡修屡建,据查阅到的资料记载,唐元和年间建成的桥,维持了400余年,到了南宋末年的绍定五年(1232年)才重建。重建后100年,由于维修不继,桥又倒坍,用木搭桥以渡,过桥者“每有覆溺之患”。后又重建。元朝僧人善住经过此桥,曾用诗来描绘说:“借得他山石,还将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涛声当夜起,并入榜歌长。”诗中“石作梁”说明,元朝是长石桥。“涛声当夜起,并入榜歌长”,使人宛如目睹当时过桥

漕运夜航也是很为繁忙的。到了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再度重建。经过4年的努力,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冬11月落成。“桥长1225尺,洞其下可渡舟楫者,凡五十有三,而高其中之三,以通巨舰。用材为石两万两千丈,木四万两千五百株,灰二十四万三千六百斤,铁一万零四百斤,米二千六百石。”由此看来,当时的桥形就是现存的形式了。桥落成后200年,到了康熙九年(1670年)为“大水冲圮”。3年内修复。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林则徐主持修理,费“工料银六千六百两有奇”。到了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又被英国侵略者戈登所毁。“同治十一年工程局重建”。抗战初期,南端一段6孔被日本帝国主义炸毁。解放前已破旧不堪。1956年春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修复,面貌焕然一新。

扭曲的历史

1863年(同治二年)9月29日,宝带桥突然一拱接一拱地崩塌了。经过大修仅隔30年余的宝带桥怎么会突然倒塌呢?

这要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军同清朝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说起。1860年(咸丰十年)6月初,太平军从无锡挥戈东下,势如破竹,大败清军,一鼓作气而占领苏州,引起了清皇朝的极大震动。于是加紧拼凑反对武装,伺机反扑。3年后,当时的江苏巡抚大卖国贼李鸿章派出他的军阀武装——淮军,勾结英国强盗戈登所统领的“常胜军”洋枪从,恶狠狠地向苏州一带的太平军猛扑过来,太平军为了加强保卫,在苏州外围筑了许多营垒,宝带桥附近就是当时一组重要营垒的所在地,它同娄、葑两门外所筑的炮垒形成犄角之势,守卫着苏州城的东南。清军几次攻打娄、葑两门不下,吃了苦头,才意识到宝带桥地势的重要。李鸿章在1863年10月的奏章里这样写道:“该逆(指太平军)于娄、葑两门外筑石垒,甚坚,并有大炮炸炮各数尊,日夜对营轰击,我军碍难猛扑,必得先攻东南塘之宝带桥贼垒(指太平军营垒),进步方宽。”于是,在1863年9月28日凌晨,中外反动派合伙对宝带桥的太平军营垒发起了突然袭击。他们分兵五路,水陆合攻,先集中攻打宝带桥以东太平军的3座土营。太平军官兵顽强作战,英勇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弃营后撤。清军又乘势窜犯宝带桥以西太平军的1座石垒。

戈登这个曾在公元1860年参与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干过焚劫圆明园勾当的英国强盗,凶神恶煞般地坐在“飞而复来”号轮船上指挥洋枪队作战。为了使他的坐轮得以通过宝带桥去进攻桥西的太平军营垒,于9月28日悍然下令将桥的大孔拆去。结果,造成全桥一半桥孔的连续倒塌。倦圃野志的《庚癸纪略》对此事有明文记载:“(农历八月)十九日,捉民夫拆宝带桥两拱,坍去25拱,压死兵勇五人。又令打捞水草,开河道,通火轮船。”

腐朽没落的清朝封建统治者对于外国侵略者的这一罪行,不仅有意隐瞒,而且存心嫁祸于太平军。《苏州府志》、《吴县志》对公元1863年宝带桥被毁只字不提,却这样写道:“……咸丰十年毁,同治十一年工程局重建。”重建不同于一般的修理,只有桥梁受到严重破坏后才有这个需要。而咸丰十年正是太平军占领苏州的时候。根据史料,当时宝带桥并未大毁,志书将宝带桥的大毁记载提前3年,含沙射影地将此事归罪到太平军头上。更有甚者,封建地主分子姚济在他的《小沧桑记》中这样写道:公元1863年10月4日,“闻宝带桥被贼(指太平军)拆去”。这是明目张胆地将此事硬记在太平军的帐上。两枝秃笔,所记“史实”有异,目的则一,都要庇护外国侵略者,污蔑太平军。

关于宝带桥榻倒的事,戈登在公元1863年9月30日寄回英国的信中曾写道:“宝带桥是一座长三百码、有五十三个拱洞的大桥,可惜这桥的二十六个拱洞突然在昨天崩塌了,有两人跌死,另有十人在桥拱一个随着一个倒下时拚命奔跑才幸免于难。桥崩塌时发出震人的响声,我的小船险些被碎片击沉。……这桥的崩塌恐怕应归咎于我,因为我曾拆去它的一个拱洞让汽船驶入太湖,这桥的拱洞是一个重迭在另一个上面,拆去一个拱洞,自然其余的便随推倒塌了。”戈登的自供和《庚癸纪略》的记载,尽管在细节上略有出入,但基本事实相符。戈登怕自己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被揭露,严嘱家人不要把他写回有关太平天国的信件向外发表,并串通他的同伙,也不把作战的日记向外公布。有人看了他的日记,根据日记写了一本太平天国史,已经付印而尚未出版,也被戈登强行毁掉。只是由于有一个叫贺翼柯的英国人,有机会抄录到戈登的一些家信,并择要加以发表,戈登破坏宝带桥的罪行,才被捅了出来。但是,即使在此以后,贺翼柯的透露仍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使戈登的罪行长期隐而不彰。现在该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了。

宝带桥的凌波

历经沧桑的宝带桥,像一条长龙踞卧于碧波荡漾的运河侧畔、澹台湖口,不仅肩负南北通衢,古来纤夫旅客深蒙其利,且造型精致,为祖国河山增妍添媚。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曾为建造这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名桥惨淡经营、苦费匠心。

桥南北两端立脚于岸边的巨大桥台之上,52座桥墩屹立于水中,支承着河上各孔。建桥者没有砌筑宽而且厚的庞然大物——实体墩,因为这样做会阻碍泄洪,同时势必费工耗料,并增大墩自身的自重,对地基不利。宝带桥的桥墩采用了木桩,桩顶置基础石,其上安放墩身,拱圈的下端即嵌在墩上预留的沟槽里。桥址接近湖口,河底土壤较弱,采用打入众多的木桩,挤实桥墩下的土壤,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同时,木桩又把桥梁的重量传到较深较坚实的地基上,保证桥墩的可靠性。

宝带桥采用的这一类桥墩易于变形,属于柔性墩之列。只要一孔的拱圈上有荷载,就要牵动两边的桥墩产生变形,从而把力和变形传到其他各孔上去。一孔受力波及全桥,连续拱桥(简称连拱桥)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在正常的情况下,连拱的桥墩两边都受到从拱脚传来的水平推力,两者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或相差甚微,不致将柔性墩堆倒。但在意外的情况下,如有一孔坍毁,和它相连接的两个桥墩就要失去均衡,有倾毁的危险,并酿成连锁反应,严重时甚至引起全桥尽毁。连拱桥的建造者为了减少株连的孔数,将一个或若干个桥墩修筑得比其他各墩坚强得多,在某些孔因故倒坍时,这些墩能抵抗单向推力,对其他若干孔起保护作用。今天建造连拱桥就常常设置这种刚性(单向推力)墩,也可称制动墩。极为难能可贵的是:建造宝带桥的古代工匠早已掌握了连拱的特性,采用了这种科学的方法。宝带桥从北端起的第27号桥墩是由2个桥墩并立而成的,上面还放置着“镇妖”石塔,它就是刚性墩。戈登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拆掉了宝带桥最大的一孔,结果使北部26孔全部坍倒,造成严重损毁,但在刚性墩以南的26孔却安然无恙,未受波及。原来,刚性墩成了南部26孔的可靠屏障。从这个事实充分看出宝带桥刚性墩的重大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刚性墩的建造者——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惊人智慧。

宝带桥各孔拱形都属圆弧,接近于半圆形,孔高与孔径之比(称为矢高比)接近于1/2,属于陡拱。陡拱的拱脚对桥台桥墩所施的水平推力较小,对桥台桥墩有利。不仅如此,陡拱的桥孔下净空较大,便于行舟,也利于流水。从造型方面说,桥孔本身与水中倒影均为半圆,实虚相接,合为整圆,波光粼粼,秀丽异常。

宝带桥各孔的孔径、孔高互有参差。从北端起的第1孔至第13孔和第17孔至其南诸孔的孔径自3.9~41米不等,孔高各约为孔径之半。第14、第15与第16孔高于群孔之上,其中第15孔孔径6.95米,孔高3.5米,为全桥之颠。此3孔的设置,为便于官船通行。这样处理,比之全桥皆用高宽之孔也要合乎经济原则,且使桥形变化多姿,无单调之感。

从拱圈的构造来看,宝带桥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桥工的杰出创造。拱圈是由一条条弧形的板拱石并列砌筑而成,板拱石的端点之间设有横向长铰石,板拱石两端各琢有石榫,插入长铰石上预留的榫眼,互相结合,榫眼铰石榫略大,榫在眼中容许有微小的移动和转动。这种长铰石的作用可以近似地比为铰链,板拱石之间可看成铰链式的连接。宝带桥这一类拱圈,后人将它归类到多铰拱。多铰石拱桥有一种独特的优点。当拱桥发生温度变化、基础沉陷或承受不对称的活荷载(车、马、人群等)时,各条板拱石的石榫能在长铰石的榫眼里作微小的运动,自动对拱圈的形状作微小的调整,使拱圈的受力有所改善。多铰石拱桥的力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好似倒置的悬索,悬索是能随荷载而变化其形状的。边墙、填料除了能起支托路面的作用外,还多少有助于增加多铰石拱桥的刚度。

历史上留下来的珍贵的宝带桥,今天已不能满足祖国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交通事业的需要了。老宝带桥现在主要是作为省一级的历史文物保留下来供人游览、参观。1971年9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交通局在老宝带桥近旁动工建造1座新宝带桥,翌年1月竣工通车。建桥工人、技术人员看到宝带桥为江南水乡习见的半圆拱桥,多孔联翩,狭长如带,倒映水中,实虚交映,分外多娇,在造型上有所借鉴,故确定新桥型为我国建桥工人新创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由9孔(每孔24米)连缀而成,矢高比为1/6。从此新老宝带桥骈卧于明镜之上,相互衬托,并增秀态。今天行人过此,观览“双桥落彩虹”的丽景,内心不禁深赞古今桥工前后媲美的聪慧匠心。

 
→回复
jandy1987(冰山) 2009年12月9日 11点59分 评分:10
若单纯的作为一个景点的描述来看,美奂绝伦。
若作为一个典型工程的讲解来说,又是简练精辟。突出重点工序。
特别是最后一段(阿巴)的内容补充。
 
→回复
邻近景点
连岛旅游度假区
灵山大佛
周庄镇
同里
沙溪古镇
沧浪亭
狮子林
大明寺
孔望山
甪直
拙政园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