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座落在临海城东三峰村,始建于宋。
天上殿、大雄宝殿,嵯峨雄伟,富丽堂煌,是市区规模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三座山峰,挨肩耸立,两旁矮山伸延。寺后八折瀑层层相递,两条小溪流于寺西,青山、绿树、飞泉、小溪,构成幽雅静温的佳境,向为近郊朝佛游览之所。
xiaoxiaoqing(玫瑰花开) |
2005年12月27日 14点32分 |
评分:10 |
三峰村位于临海的新城区,因村后有三座山峰而得名。三峰连绵,山、树、草接连着田野的稻禾,铺展开一层层无边无际涌动地绿浪。在那绿竹林木丛中,有一座古寺,名叫三峰寺。三峰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当时称为“鹫峰寺”,后又改为“无垢院”。南宋时毁,从此元气大伤。直至明代重建,才有了一个“三峰庵”的新名。继而复称“三峰寺”,均是因为建在三大高峰的脚下。明末时又毁,仅存石佛三尊。到了清康熙时重建,规模还是不大。不过时代使山川增色,山川使气象更新,三峰禅寺终于没有辜负这里的山水泉石、丛荫修竹,脱颖而为名刹。 山门是寺院的门户,也是佛界和俗界的分界处。三峰寺的山门,在临海诸多寺院中是比较传统的,它以三门并立的雄姿出现在僧俗众人面前,寓意入此之后当僧俗有别,遵守寺规,不能喧哗吵闹,勿扰佛门清净。门前还有一对石雕的守护狮。石狮子之设当始于汉末、魏晋南北朝以降渐盛,应该说它是佛教逐步内渐的产物。在佛教看来,狮子是兽中之王,它的威武、它的雄姿,为其它野兽所不及,故将它列入瑞兽。用石狮子镇守寺门,一是显示寺院的威严和尊贵;二是作“大狮子吼”,消除妖魔,护持佛门。但昔年三峰寺的山门,是不是也是这样,那就不得而知了。 四大天王护寺,弥勒韦驮待客。入寺第一进重殿就是天王殿。殿内供奉的,除了布袋和尚与护法神韦驮以外,还有四大天王。这是寺院最正统的一种布置。据佛教传说,在古代人类所住世界的中心有座“举高三百六十六万里,纵广亦尔”的须弥山。山顶为帝释天宫,山上有七重宝城、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宝铃。全山戒备森严,宝铃之声悦耳长鸣,群鸟闻及和鸣不止,很是热闹。在须弥山的半山腰上耸立着一座名叫“犍陀罗”的稍小的山。此山有四峰,各呈一色,即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水晶。各山峰分住一位天王,以“各护一天下”,因此被称为“护世四天王”。《长阿含经》曾有记载,在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四大天王就已经前去献钵供养了。 四大天王中,东面北座手持“碧玉”琵琶,身白色的是“持国”天王。他名毗提诃,管东胜身洲,住东边黄金埵。持国的意思是慈悲为怀,保护天地间的国土和众生。琵琶意示他用音乐来感动众生信仰佛教。东面南座为“增长”天王,名毗琉璃,管南瞻部洲,住南边琉璃埵。他身青色,手持青光宝剑。增长的意思是传令众生积善增德,维护佛法。西面南座为“广目”天王,身作红色,手捏无鳞龙,脚踏紫金花狐貂。其名毗留博叉,管西牛贺洲,住西边白银埵。广目的意思是睁大眼睛,洞察天地宇宙间众生,引渡得道者往生极乐世界。西面北座为“多闻”天王,名毗沙门,管北俱罗洲,住北边水晶埵。多闻比喻“福”、“德”之名誉满四方。他身绿色,右手持闭着的宝幢,意在保护虔诚于佛教的众生。四大天王既是佛国里率领着庞大武装力量的四个统帅,也是东西南北四面天的保卫者和护持佛、法、僧三宝的“卫士”。他们一直得到信众们虔诚的敬奉,但世俗之人也有把他们误称为“风、调、雨、顺”四大金刚的,这实际上是受了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所致。在佛教教义中,“天王”与“金刚”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殿内这四大天王像,雕塑精细,神态各异,充分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神力。 想象中,大雄宝殿上高踞莲花台的应该是释迦牟尼佛。因为佛教徒尊称释迦牟尼为“大雄”,意思是说他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并有神力降伏群魔。《法华经》有“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之说。但进内一看,却并不是熟悉的“如来”佛祖。佛像两旁既无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的“阿难”和“迦叶”,也无面前的旃檀佛。中间莲台上供奉的是毗卢佛。在南方的寺院中,主尊塑成毗卢佛的,非常少见。毗卢佛略译“卢舍那”,意译“光明遍照”。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为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这毗卢佛即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像。毗卢佛的莲座是千叶莲花。这是根据《梵网经》(卷下)所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在佛教教义中,报身佛并不是遍历三世十方,普遍存在的完全圆满时时显现的佛身,而只是在特定的时代、地域,面对不同特定的对象,为救度特定的人时所出现的佛陀。 大殿东西厢供台上站立着的为二十诸天,每侧十尊。诸天,就是诸位天尊。所谓“二十诸天”,即古印度神话中呵恶护善的二十个天神的合称,佛教采用了这个说法,用作护持佛法的天王力士。他们的名号依次是:功德天、辨才天、大梵天王、帝释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日天、月天、金刚密迹力士、摩醯首罗天、散脂大将、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婆羯罗龙王、阎魔罗王。这些诸天各具性格,造型生动活泼,完全摆脱了“千佛一面”老框子。在一座静止的佛殿里,一个静止的形体上塑造出一群有生命力的、运动着的群体艺术形象,怎不让人无比的惊叹! “二十诸天”出于《金光明经》。隋代的时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依据《金光明经·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行法》,作为天台宗“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四种三昧行法之一。智者大师的弟子,临海章安灌顶大师在其所著的《国清百录》卷一《金光明忏法第五》中说:“庄严道场,别安唱经座,列幡华等如上法,安功德天座左。道场若宽,更安大辨座,四天王座在右”。可见,天台宗在初修《金光明忏法》时,所供奉的“诸天”,还仅仅只是功德天、辨才天、大梵天王和四天王座。及宋代以降,后学天台宗僧遵式、神焕、慧光等继承智者大师的遗法,把《金光明三昧行法》简略成《斋天科仪》等法,使之成为寺院中祭天的仪轨。且依据《金光明经·鬼神品》等所说设“二十诸天”位,供奉在大雄宝殿东西两壁间。 寺院内,还有钟鼓楼和水陆坛等殿堂,钟楼和鼓楼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分列东、西两侧。钟楼、鼓楼也是寺院的重要建筑之一,敲钟打鼓有着多种的含义。一是报时,早撞钟,暮击鼓,时日推移循环不止。如宋陆游《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悠,晨钟暮鼓无休时。”一是佛事活动的法器,“起动用钟(馨),止息用鼓”。一作警钟,发人深省。如唐杜甫有云:“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醒”。现在,低沉的钟鼓声则已成为佛教寺院的象征。晨钟声声,暮鼓阵阵,应时考击,打破沉寂。钟鼓声中,禽鸟盘翔天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大有“蝉鸣禅林山更幽”的意境。 水陆坛则在大雄宝殿后面,是寺院举行水陆法会的地方。水陆坛又分内坛、外坛,内坛依照水陆仪文行事,外坛修《梁皇忏》及诵诸经。据记载,水陆法会是宋代盛兴起来的一种佛教仪式,是唐时密教的冥道无遮大斋与梁武帝的六道慈忏相结合发展而来的。北宋著名高僧,曾住持临海能仁寺的遵式法师在《施食正名》中说:“今吴越诸寺多置别院,有题榜水陆者……,有题斛食者……,有题冥道者”。元明清时,各大寺院对水陆佛事也都甚为重视。今天的寺院,水陆法会都分散在各大殿堂中进行。而今之三峰寺独出心裁,另建水陆坛,这是严格按照遵式所说而设置的。 三峰寺还有一个值得赏玩的地方,那就是寺后的瀑布了。如果是雨季,那瀑布则奔腾如万马;如果是旱季,那瀑布又细流如飘带。细细看去,瀑布不是飞流直下,而是曲折宣泻。银光四射的泉瀑飞帘,垂挂在陡峭的岩壁上,依山走势,一波八叠。顺着一层层弯曲的山崖,跳跃式的奔流而下。道道瀑布飞泉景色不同,有的如迸珠跳玉,有的似飞涛走雪,洋洋洒洒的飘落进水涧,注成一条清清的溪流。偶尔一阵山风吹来,水珠随之轻扬,犹如天女散花一般的畅快。在阳光的照射下,映出一片淡淡的光晕,五光十色,千奇万幻,更添人在佛地,心存梦境的神秘之感。再放眼远处,山色空濛,红砖黑瓦与茂林修竹相映,旖旎花草和山野百鸟争春。正当浮想之中,天籁间仿佛扬起了一曲清歌:“白云无赖满山飞,一任游人叩板扉。客脚蹋莎新绿软,佛头映树远清稀。涓涓竹笕通泉细,短短松芽出土肥。四大空床容小憩,浮生何日脱尘(革几)”。细细品味着清代邑人宋世荦的这首《三峰寺》,真是让人心旷神怡,不尽眷恋。 望高山而仰首,听流水如鸣琴。清幽的自然境界,静寂的缭绕香烟,使人心境纯净,胸臆清明。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