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钓鱼台在瘦西湖小金山之西,为一东西向的短堤,直伸入湖中。原叫吹台,清乾隆帝巡游扬州时,曾在此台钓鱼,改今名。台筑于堤的西端,三面临水。平面方形,重檐四角攒尖式瓦页,四面方门,东、南、北面为砖砌圆洞,形式别致。台前湖面广阔,与对岸莲性寺白塔、五亭桥成鼎足之状,正好一洞衔桥,一洞衔塔,把远处的景物收入洞内,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这里是瘦西湖的中心地带,南面还有徐园,西面是凫庄,西北土丘上有方厅和大桂花厅等,是瘦西湖风景最集
中的地方。
plf198(小贝) |
2006年2月13日 21点44分 |
评分:10 |
钓鱼台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瘦西湖小金山之西。瘦西湖自元朝以来就是闻名遐尔的风景胜地。据《宋书》载:“广陵(即扬州)城有波泽,水扬丰盛,徐湛之更起(建)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约成行,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时。”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保障河,乾隆时称长春湖。扬州与西湖比,以清瘦秀丽见长,故称瘦西湖。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阁,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吹台,在小金山西端湖中的短堤上,原是文人乐士吹弹吟唱之地。乾隆皇帝南巡来到此处,兴致大发,居然在吹台垂钓,于是后来改名为“钓鱼台亭”。此亭三面临湖,四面皆窗,与五亭桥、白塔隔湖向望。
乾隆皇帝从乾隆十六年(1751年)起,中经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至四十九年(1784年)六下江南巡视。
乾隆南巡与康熙南巡不同。康熙南巡勤于治政,且“躬行节俭”,“不讲排场”。他南巡都“简约仪卫,卤薄(仪仗队)不设,扈从者仅三百余人。”一路上供应“皆令在京所司”储备,不滥取之民。他告戒臣下,南巡的目的是“为百姓阅视河道,咨询闾阎(民间)风俗,”“非为游观也”(见康熙朝卷43)。
而其孙乾隆皇帝南巡则与其祖大异其趣。他说:“江南名胜甲天下”,正可供南巡“眺览山川之佳秀,尽物之丰美”(乾隆朝卷30)。乾隆为了游山玩水,兴师动众,南巡前一年,就开始作准备,派亲王一人任总理行营事务大臣,预先到江南各地勘察路线,修葺名胜,兴建行宫。南巡时,乾隆带着浩荡的队伍,除皇太后、皇后、嫔妃外,另外扈从官兵,多达两千五百余人。陆路用马五、六千匹,车四百余辆,征调民夫数以万计。水路乘船一千多只,可谓“旌旗蔽空,舳舻千里。”沿途行宫三十多处,每处都金碧辉煌。“陈设古玩并应用会物器皿及花盆景致之类”(《南巡事宜》)。
他在所州留连风月,优哉悠哉,或观湖,或垂钓,或吟诗,或赏舞。到扬州,其船队排开数十里,“自高桥起至迎恩亭止,两岸排列挡子,淮南北三十总商分工派段,恭设香亭,奏乐演戏,迎銮于此。”(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南巡六次,花费白银二千多万两,各地方官借机勒索百姓,民不堪命,有一位正直官吏进谏:“上两次南巡,民间疾苦,怨声载道。”而乾隆反问:“汝谓民间疾苦,试指何人疾苦?汝谓怨声载道,试指何人怨言?”(转引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二册)
乾隆皇帝临死时才醒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劝戒以后帝王,再不要南巡了。(《清史·吴熊光传》)。
今天,游览钓鱼台亭,切莫羡慕乾隆风雅,不要把乾隆皇帝当作某些胡编的电视剧宣扬的那样“爱民如子”看待,乾隆皇帝历史上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但也不是处处值得歌颂的政治家!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