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甘肃旅游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娱乐
美食
购物
活动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甘肃 → 概况
造型独特的沙漠公园大门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古为雍、梁二州地,春秋时属秦和西戎,明属陕西省,清为甘肃省。因境内有陇山,故又简称陇。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省会在兰州。

  甘肃地处蒙新、青藏、黄土高原交会地带,乌鞘岭以西、北 山和祁连山间为长约1200千米的河西走廊,自古丝绸之路通过这里。

  文物古迹以长达1600千米的汉唐之路为代表,有敦煌石窟、长城嘉峪关、兰州五泉山、白塔山,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夏河拉卜楞寺、榆中兴隆山、张掖大佛寺等。

  甘肃不仅有迷人的青山秀水、高山草原、大漠戈壁,更有雄浑的黄土高坡、丹霞奇观、冰川雪山;裕固、回、藏等民族风情浓郁,魅力独具。可以漫游丝绸古道,重返历史长河。刘家峡水电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均很有名。

  甘肃传统手工艺品有临洮仿古地毯、酒泉夜光杯、天水雕漆等。     
                       


概况:
简称:甘或陇
面积:45万平方公里
人口:2338万左右,主要是汉族和回族。
位置:位于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有戈壁大沙漠,和新疆、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四川等省、自治区毗邻。
省会:兰州
区划:下辖兰州、金昌、白银、天水、嘉峪关市,定西、平凉、庆阳、陇南、武威、张掖、酒泉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

城市列表
敦煌 兰州 张掖 酒泉
天水 武威 嘉峪关 陇南
甘南藏族自治州 临夏 定西 庆阳
白银 金昌 平凉
推荐景点
莫高窟 鸣沙山 月牙泉 榆林窟
嘉峪关关城 文庙 七一冰川 白塔山公园
滨河路绿色长廊 崆峒山 黑山石刻画像 新城魏晋壁画墓
玉门关雅丹魔鬼城 麦积山石窟 拉卜楞寺 兴隆山
刘家峡水电站 临夏红园 兰山公园 则岔、尕海风景区
悬壁长城

天梯山石窟
山西会馆
山间瀑布
松鸣山国家森林公园
莫高窟16号
东晋壁画
榆林窟
文殊山石窟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congrong419(从容) 2005年11月29日 11点00分 评分:10
甘 肃 省 概 况

【位置面积】甘肃省(简称甘或陇)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面积39万多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7地区、2自治州,13市,60县、7自治县。

【民族人口】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共2237万人。

【地形区域】六区∶河西走廊、北山山地、祁连山地、甘南高原、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陇南山地。

【主要河流】外流区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洮河、渭河,长江支流嘉陵江的上游白龙江等,内流区河流有石羊河、弱水、疏勒河等。

【气温降水】一月平均气温-12 — 2℃,七月20-24℃,本省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差异很大,陇东、陇南500—860毫米,陇中300毫米左右,河西走廊300毫米以下,走廊以北50毫米以下。

【林矿资源】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l.5亿立方米。

【农田水利】本省劳动人民长期与干旱作斗争,设水车、铺砂田、挖水窖等,创造了宝贵经验。解放后组织起来向自然开战,修建了刘家峡、碧口等大型水库、水电站,引水上山,开挖和改建渠道总长近20000千米,新建机电提灌工程3000多处,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0000多平方千米,在河西走廊l5个县市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全长约1600千米,并大力发展农田林网化。为解决河西走廊工农业用水问题,在祁连山区(冰雪储水500亿立方米)进行了融冰化雪试验。

【农副产品】小麦(占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玉米、高梁、马铃薯、糜子、谷子、青稞、棉花、胡麻、大麻、甜菜、烟叶、瓜果(白兰瓜、醉瓜、天水花木苹果),牛(牦牛、犏牛、黄牛),马(优良品种有河曲马)、驴、骆驼、绵羊、猪及羊毛、驼毛、羊皮、肠衣等畜产品,桐油、桕油,贝母、当归、大黄、党参、甘草、黄芪、麝香等药材。

【工业产品】原油、石油化工产品、氮肥、有机合成化工产品(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石油机械、矿山机械、内燃机、载重汽车、交流发电机、电工电器、电机、轴承、农业机械、煤炭、有色冶金产品、钢铁、水泥,毛、棉纺织品,皮革等。传统手工艺品有酒泉玉器、夜光杯、天水雕漆等。

【交通建设】解放后,修建了天兰、包兰、兰青、兰新等铁路干线约2000千米.全省各县和97%以上的乡间公路都通了汽车。开辟了从兰州通往银川、太原、北京、上海、西宁、乌鲁木齐,以及省内庆阳、酒泉等地的航空线。

【重要城市】兰州市∶甘肃省省会,中国西北地区交通要冲和新兴工业城市。玉门市∶是位于河西走廊的古城,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天水市∶本省东南部的最大工业城市和交通中心之一。嘉峪关市∶为河西走廊上的新兴工业城市。

【革命史迹】腊子口、哈达铺∶1935年9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甘南,突破了“天险”腊子口,尔后到达宕昌县哈达铺。在哈达铺,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央会议和军事会议。会宁∶l936年10月,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此,尚存有“会师楼”。

【名胜古迹】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和西千佛洞。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有公元4—14世纪开凿的洞窟492个,内有大量壁画和彩塑,为中国古代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嘉峪关∶万里长城西端的著名关口,号称“天下雄关”,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72年)。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永靖炳灵寺石窟∶约有l500年历史,尚存大量雕塑、壁画。前者造像多达7200余尊,后者有高达27米的石佛坐像。兰州五泉山、白塔山∶为本市游览胜地,山上分别有五泉、接引寺和白塔等名胜古迹。

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华夏始祖伏羲氏在这里推八卦、授渔猎,马可·波罗东游中国时也曾在此停留。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独具魅力的甘南藏族风情、肃南裕固族民俗,让许多国人甚至外国客人都新奇不已。


 
→回复
congrong419(从容) 2005年11月29日 11点02分 评分:10
丝路之旅特别关照:
1. 近沙漠区风沙特多,尤以接近敦煌的安西县最甚,你最好准备太阳镜、纱巾等物。
2. 该地气候异常干旱,且沿途多是人烟稀少的地区,须备干粮及食用水上路。
3. 丝绸之路属热门旅游路线,旅游设施尚称完善。不妨先搭一程飞机鸟瞰黄土高原地貌,回程乘一程火车和长途客车,多浏览沿途风光。
4. 旅游丝路敦煌属中转站,可在此搭航机往乌鲁木齐或折返兰州;也可选公路,从柳园转火车走丝路北道入吐鲁番。
5. 不宜在冬季旅游丝路。
6. 必备物品包括:水壶、雨具、备用电池、手电筒、瑞士军刀、指南针、一盒防水火柴等。




 
→回复
xiaomai119(小麦) 2006年2月22日 14点46分 评分:10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会处。在地图上看,它介于东经92度13分~108度46分、北纬32度3l分~42度57分之间,地形狭长,两头稍大,中间细长,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版图之中;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最窄处仅25公里,由东南向西北斜长绵亘。甘肃省边界线长8700公里,幅员面积为39万多平方公里,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省、青海省接壤,西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是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资源丰富的大省。
  1.山地与河流
  2.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基本上涵盖了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各种类型,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海拔3000米以上,而东、北、西三面海拔均低于千米。最高峰为甘、青两省的界山祁连山主峰团结峰,海拔5547米;最低点则在陇南白龙江中游文县罐子沟,海拔550米。全省地势呈阶梯状下降,分为明显的三级地势区。山地和高原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0%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约占14.99%。根据地貌形态特征及其构造成因,全省地形大致可分为6大地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和祁连山地。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其次为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省内的森林资源大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甘肃境内较大的河流有450多条,主要河流20多条,分为内流区和外流区两大流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内陆流域3大流域,疏勒河水系、黑河水系、石羊河水系、黄河干流水系、洮河水系、湟水水系、渭河水系、泾河水系、嘉陵江水系9个水系,河流年径流总量为603亿立方米。甘肃河流皆发源于西南山原,呈放射状向西北、东及东南分流,大致以冷龙岭、乌鞘岭至景泰长岭山一线为界,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属外流区。内流区主要有哈尔腾河、疏勒河、黑河及石羊河4大水系,均源出祁连山,除哈尔腾河外,其余三水均为切穿河西走廊南山,流至走廊平地,形成广阔的冲积扇与洪积戈壁滩及其前缘绿洲和盐碱滩。外流区河流分属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横贯陇中的黄河,在省内由积石峡至黑山峡流经420公里,形成一束一放的10大峡谷与9个盆地。峡谷如刘家峡、盐锅峡均为优良坝址;盆地则为重要城镇之所在,如兰州、靖远等。华家岭以南的渭河及陇山以东的泾河两水系,均东流至陕西,汇入黄河。北秦岭为渭河和西汉水的分水岭,也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属于长江水系的河流,主要在甘南高原东南部和陇南地区,主要河流是白龙江,水量大,季节变化小,水流急,落差大。
  2.气候
  甘肃地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草原向西部干旱荒漠草原与高寒荒漠草甸草原的过渡带,亦为华北、华中、西北与青藏的交错毗邻区,以及东部农业区与西部游牧畜牧区的过渡带,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省内大致可分为8个气候区:(1)陇南南部河谷亚热带湿润区,(2)陇南北部暖温带湿润区,(3)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区,(4)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区,(5)河西北部温带干旱区,(6)河西西部暖温带干旱区,(7)河西南部高寒半干旱区,(8)甘南高寒湿润区。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各季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升温快,冷暖变化大;春夏季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降水较集中,多暴雨;秋季降温快,初霜来临早;冬季风雪少,寒冷时间长。省内年平均气温在4摄氏度~14摄氏度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降水的年变化和地区变化也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00—860毫米之间,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甘肃地区日照充足,除陇中南部外,年日照时数均达2400小时以上,河西大部逾3200小时。但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天气,如河西的大风、沙暴及干热风,陇中的干旱、冰雹、霜冻等,常给农业带来危害。
  3.土壤和植被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具有复杂多样性和区域性。陇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着黄褐土。其中,在微成盆地以北的中心丘陵地带,分布有山地褐色土和山地棕壤;陇东黄土高原广大源区及其边缘台地,地带性植被是森林草原和草原,但由于大都已被开发利用,天然植被保存无几,发育着黑垆土;陇中地区植被则属草原向荒漠草原的过渡类型,兼有荒漠草原和草原,发育灰钙土;河西走廊一带多属荒漠和半荒漠,士壤以灰棕荒漠土为主;河西走廊嘉峪关以西植被更为疏稀,土壤多属棕色荒漠土;甘南高原属温带森林亓原垂直带向高寒草原的过渡带,发育山地草原土和山地草甸土。此外,在省境各大河谷平原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山区还发育有草甸土和沼泽土。在陇东南河谷地带尚有水稻土。北部和西北靠近沙漠地带则有风沙土等。境内的秦岭、祁连山地、甘南高原以及兴隆山和马衔山等区域山林植被、土壤垂直变化,则因山地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甘肃植被由于受纬度、气候、土壤和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从南到北大部分呈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布,惟有祁连山、阿尔金山东段和甘南高原等地,呈垂直分布。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分布,形成两个不同的自然植被带:水平植被带和山地、高原植被带。甘肃是少林省区,森林覆盖率仅为6.8%,远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的水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主要林区分布为白龙江、挑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等十大片。全省活立木蓄积量17429万立方米,其中林地蓄积量占94.8%,疏林与散生木的蓄积量仅占5.2%。
  4、动物资源
  甘肃的主要畜种有马、驴、骡、牛、羊、骆驼等。甘肃南部高山草原所产的“河曲马”、“欧拉羊”,均以品种优良而闻名全国。甘肃境内有野生动物650多种,占全国的30%,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24种,出产大熊猫、金丝猴、牛羚、野马、野骆驼、绿尾红雉、沙鸡、白唇鹿等世界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康县、成县、天水、两当等地。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已被列为全国第13号自然保护区。

  5.矿产与能源
  甘肃境内山脉连绵起伏,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截止2001年为止,全省共发现各种矿产地近2000处,其中能源矿产390余处,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煤、油页岩、泥炭、石油;黑色金属矿产550余处,探明储量的矿种有铜、镍、铅、锌、钴、金、银等。在以上探明储量的矿种中,镍、铂、钯、锇、铱、铑、硒、铅、锑等23个矿种探明储量居全国前5位。甘肃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特别是河西地区5个地、市,日照百分率高达65%—75%,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900—3300小时。甘肃是我国利用太阳灶较多的地区,仅永靖县就有大约2万多台盘型点聚光装置的太阳灶。甘肃省有12%的地区风速在每秒4米以上,河西地区的年有效风能密度在每平方米50—200瓦之间,是我国风能资源丰富而又较集中的地区,可以开发利用。甘肃的水资源总量相对贫乏,年均降水量在500—560毫米之间,属干旱少雨区,地表水全省年总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每年总量为240多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力资源比较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输出大于1万千瓦的河流有80多条,理论总蕴藏量1400多万千瓦。

  6.特色物产
  甘肃是中国瓜果的重要产区之一,年产水果100多万吨。省城兰州更是全国著名的瓜果城。近年来,随着天水、平凉、陇东苹果基地,河西苹果梨、嘱砀山梨基地,临夏早酥梨基地,武威、敦煌葡萄及葡萄加工基地,白银、靖远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张掖外销蔬菜加工等基地的相继建成,使甘肃林果业生产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首肃特产瓜果,有兰州白兰瓜、蜜桃、醉瓜、软儿梨、冬果梨、天水花牛苹果、安西西瓜、漳县元帅苹果、张掖苹果梨、敦煌李广杏、唐汪川大接杏、临泽红枣、陇南核桃、民勤沙枣、康县中华狮猴桃等。山珍野味也十分诱人,蕨菜、薇菜、蕨麻、黑木耳等美味可口。甘肃特产还有兰州百合、陇东黄花菜、陇原花椒等。甘肃有很多珍贵药材,黄芪、大黄、甘草、麝香、牛黄、冬虫草,以及岷县当归、文县党参等等,都很有名。甘肃还是驼绒、羊裘的产区之一。甘肃风味美食有敦煌雪峰驼掌、兰州百合桃、涮羊肉、烤小猪、手抓羊肉、红烧羊肉、陇西腊肉、静宁烧鸡、高三酱肉、拔丝白兰瓜等;风味小吃更是琳琅满目,有平凉羊肉泡馍、兰州牛肉面、酿皮子、平凉酥饼、泾川“罐罐馍”、静宁锅盔、天水呱呱、兰州五色凉粉、浆水面、兰州热冬果等等。传统手工艺美术品有甘肃地毯、酒泉夜光杯、兰州雕刻葫芦、洮砚、天水雕漆、保安腰刀、嘉峪石砚、黄河卵石雕、临夏砖雕、陇南根雕等等。
  7.人口、民族与宗教
  甘肃省东西狭长,南北跨度大,自然及人文条件复杂多样,人口分布显得很不平衡,总趋势是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全省共生活着45个民族,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575.24万,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1.7%,少数民族占8.3%。在44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10个民族,其中又以回、藏、东乡3个民族为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5%。东乡、保安、裕固3个民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甘肃虽然民族众多,但只有汉、蒙古、藏3个民族有2000年以上的互相杂居或轮流占据省境的历史,其余各少数民族都是近数百年间由省境外迁入的。他们在宗教信仰上既保持了各民族自己的特色。又与这3个较老的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流与融合。少数民族中,回、东乡、保安、撒拉、哈萨克等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藏、裕固、蒙古、土等民族多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汉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信仰伊斯兰教的,这些人多与信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姻亲关系;有信藏传佛教的,有信道教的,绝大部分则为无神论者。各民族在饮食、服饰、婚丧、节日庆典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如藏族著名的香浪节、未花节、浴佛节等,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的花儿会,裕固族的婚礼仪式,土族的“嘎尔”歌舞,哈萨克族的库尔班节等。
  甘肃是一个多宗教、多教派的省份。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信奉上述五个宗教的信徒遍布全省各地,甘肃宗教具有以下特点:
  信徒多,分布广。据1996年全省宗教活动场所登记统计,全省有信教群众261.2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154万多人,信仰佛教的有77万多人(藏传佛教43万多人,汉传佛教34万多人),信仰道教的有21万多人,信仰天主教的有2.8万多人,信仰基督教的有5.8万人。信教群众的分布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全省有宗教活动场所5011处,其中,伊斯兰教3731处,佛教682处,道教212处,天主教83处,基督教304处。全省有宗教教职人员1.5万多名,有各级爱国宗教组织167个。
  教种齐,历史久。全国五大宗教甘肃俱全,有的传人甘肃千余年。其中,伊斯兰教传入于7世纪中叶,长达1300多年。佛教在甘肃传播历史更为悠久,东汉时期,河西一带已有传播,公元69年,成县已塑有佛像。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在此之前,甘肃已发现神仙家修炼的遗迹,平凉崆峒山在秦汉时期建有修道场所。最早在元代时,张掖就建有天主教堂,但是天主教的大量传入是在公元1840年以后。基督教的大量传入是在19世纪后半期。
  教派杂,影响深。伊斯兰教“四大教派”,即格的目、伊赫瓦尼、西道堂和色来非耶在甘肃皆有;“四大门宦”,即哲赫忍耶、虎夫耶、库布忍耶和尕德忍耶在甘肃颇有影响。其中伊赫瓦尼、西道堂、色来非耶和哲赫忍耶等教派和门宦的创始人均在甘肃。“四大门宦”又下辖30多个支派。佛教分汉传、藏传两支,藏传佛教又有红教、黄教等派别,黄教拉卜楞寺系全国六大宗主寺院之一。基督教和道教在甘肃也分若干派别。这些教派和所属支派相互尊重,各行其事,正常开展各自的宗教活动。

  甘肃的历史沿革  
  甘肃省简称甘,又因为省境的大部分区域在陇山之西,所以也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远古时期,甘肃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个林木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丰富的水源,高山上茂密的灌木丛,台地上疏松的黄土,灌木丛、草地上生活的多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因此,这里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在大自然中求生存。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庆阳县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等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后来,甘肃省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东部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并挖掘出了一处堪与西安半坡村遗址相媲美的遗址,为研究史前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字起源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自194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发现了距今5000—4000年,标志着母系氏族文化没落和父权制萌芽的马家窑文化遗址;还发现1000多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已经创造铜器,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的辛店、寺洼和卡窑文化。甘肃的古老居民,用勤劳的双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丰富的原始文化遗址就是证明。
  商代,还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居住在泾河、渭河流域,他们改善耕作,开拓了我国早期的农业。周文王灭商以前,把境域扩展到密(今灵台县)。这一时期,甘肃境内有羌方、共(今泾川县北)、密(今灵台县西)等方国部落。西周时期,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今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居于主要的地位。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当时,甘肃省境行政区划为郡、县两级制,共设陇西、北地二郡。陇西郡郡治为狄道,故治在今临姚县东北,辖区约相当于今甘肃东南部地区;北地郡治在义渠,故址在今宁县西北,辖区约相当于当今甘肃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今甘南东南隅的一部分地区属于当时的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武帝增置武威、酒泉二郡,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又增置天水、安定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武都郡,又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形成河西四郡。同时迁徒内地贫民到河西四郡,广泛实行军事屯田。河西四郡的设置,对于切断匈奴与西羌的联系,开辟保障内地通行西域的走廊,对于开发河西,促进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从天水、陇西、武威三郡中各分出两个县建立金城郡。这样,省境内郡的数目由秦代的2个增为10个,共辖115县、10道(与县平级,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东汉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当时甘肃属凉州,治所在陇(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区约为于现在甘肃大部分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另外,省境南部边缘的一小部分地区当时属于益州。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的辖区比较混乱。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省境共置凉州1州(另有一部分地方分属雍州和益州)、12郡、77个县,大部分地区属魏国,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国。西晋时,省境设凉州、秦州,兼属雍州,统12个郡、72个县。进入东晋,社会动乱不安,北方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秦、后秦、前凉、西秦、后梁、南凉、北凉、西凉。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成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区。这一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分裂,州县林立,政权更替频繁,“百户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的情况比比皆是,行政建置十分混乱。北魏,甘肃境内设置8州、35郡、91县。北周,甘肃境内设22州、56郡、104县。
  隋初,隋文帝为改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裁并州郡,取消郡一级建制,以州统县,使东汉末年以来实行的三级地方政制,重新恢复为州、县两级制。经裁并,甘肃省境内共设16郡、76县。同北周时相比,裁减了22个州、40个郡、28个县。唐朝初改郡为州,唐玄宗时又改州为郡,肃宗时再改郡为州,终唐之世,仍为州、县两级制,郡只是地理区域的名称。按照唐朝的定制,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县分上、中、下三等。类似这样的划分,一直延续到清代。当时省境共设22州,辖67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依NJH形势分全国为10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增为15道,甘肃境内置陇右道,治善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兼属关内道(治长安)、山南西道(治梁州)。后来唐朝政府调集西北戎军平定“安史之乱”,汉唐以来成为东西交通咽喉之地的河西走廊空虚,吐善乘机占领河西,先后攻陷甘、凉、肃、瓜、沙和监、河、洮、岷、宕等州,控制河陇地区八九十年之久。五代时期,后梁占有甘肃一部分地区,后唐占据秦、阶、成、泾、原等州,后晋据有武州(今环县),后周占有秦、阶、成州,前蜀占据甘肃的东南部。
  北宋初,分全国为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10道为15路(后增为26路)。甘肃属陕西路。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鹿延4路,前3路在今甘肃境内。后几经变化,省境共置永兴军路、秦凤路2路,辖21州(府、军)、51县(监、尉司)。11世纪初叶,党项族倔起,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建国,都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辖区有22州,其中在甘肃境内的有甘(西夏改为宣
化府)、凉(西夏改为西凉府)、肃、瓜、沙、会等6州。西夏的统治约有190年之久,后为蒙古所灭。南宋时,甘肃大部隶属金朝;金朝在甘肃境内置4路、16州(府)、50县。
  元代,甘肃行政区划大体上是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元朝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除设中央直辖区外,分全国为11个行中书省,管辖所属路、州、府的政务。在我国行政史上,首创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甘肃正式设省,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长官为平章政事,简称甘肃行省,“甘肃”的称呼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当时的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即今张掖市。省辖7路、5直隶州、4府、22属州、24县。今省境东部地区属陕西行省。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今甘肃)。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明太祖鉴于行中书省职权太重,为防止唐末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废除行省制,在原行省的基础上,设承宣布政使司,实行司法、行政、军事分立。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原甘肃境内共设置5府、9州(隶属于府)、50县。除府(直隶州)、属州、县外,还设有卫、所。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也在边境地区兼理民政。甘肃境内共设21卫、9个千户所。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清初全国分为18个行省。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设陕西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巩昌(今陇西)。后改陕西右布政使为巩昌布政使司,又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同时将治所从巩昌移至兰州。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裁甘肃巡抚,以陕甘总督行巡抚事,并迁陕甘总督府至兰州。当时甘肃辖区除今新疆、青海、宁夏一部分,大体上和今甘肃的境域相同。清德宗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从甘肃分出新疆单独建省。分置以后的甘肃省辖8府6直隶州、1直隶厅、61县。除了直隶厅,全省还设8个属厅。另外,青北部的额鲁特蒙左部5部29旗,南部藏族40个土司,由西宁为事大臣管辖。西宁办事大臣受甘肃省节制。清朝在地方设有监察区,甘肃省的临察区为6道
。可以说,今天甘肃的行政区域,奠定于两汉,正式建省于元代,完成于清朝。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了清代的府、州、厅制。民国初期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甘肃共设7道,下辖77县。1914年,改省级长官民政长(民国初期称都督)为巡按使,道的长官道尹为观察使(后改称道尹),次年,又改巡按使为省长。北伐战争以后,废除道的建制,改县的行政长官知事为县长。随着军阀混战局面的结束,国民政府对行政制度作了一些调整。1928年,民国政府从甘肃省中划出青海省和宁夏省。区划调整分置以后,甘肃省辖64县,1929年增置到68县。从1934年开始,甘肃省在县的行政建制之上,又新设立行政督察专员,作为省的辅助机关。至解放前夕,甘肃省共设9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71县、1市(兰州市,1941年正式设市)、3局。
  早在大革命时期,甘肃就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华池县荔原堡诞生。1935年11月,根据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陕甘边区根据地划为陕甘省。1936年7月,改陕甘省为陕甘宁省,驻地迁往甘肃曲子,辖区在甘肃境内的有华池、环县、曲子、固北、赤庆、定环等县。1949年8月,甘肃省解放以后,即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岷县、定西、临夏、酒泉、武威、张掖、兰州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撤销)。
  1950年,成立甘肃省人民政府。1954年,根据内务部的通知精神,将撤销的宁夏省合并于甘肃省。195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更名为“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此后,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定,1958年划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文化大革命”中,省人民委员会更名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1979年复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现在设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武威6个省辖市;酒泉、张掖、定西、平凉、庆阳、陇南6个地区;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86个县(市)。首府兰州,是西北第二大城市。

  甘肃的旅游资源
  甘肃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古代文化遗迹、当代民俗风情,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被誉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黄金路段。石窟寺庙、长城关隘、塔碑楼阁、古城遗址,让人产生不尽的遐想;黄土高坡、大漠戈壁、冰川雪山,以及裕固、回、藏等民族风情,更使人流连忘返。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自然美景交相辉映,人文胜迹引人幽思,民族风情浪漫瑰丽,处处散发着美的气息。这里既有气势雄浑的雪岭冰峰,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既有饱经历史沧桑的古丝绸之路,也有长城巍巍雄关。走进甘肃,美丽的风情使人时而豪情万丈,热情奔放;时而怀古幽思,低首吟回;时而陶醉在绿水青山的画意诗情中,时而感悟于残垣断壁的历史沧桑。目前,甘肃已形成了兰州、河西、陇南、陇东4个风格各异的旅游风景区,开辟了多条旅游专线,是游人西北览胜赏景的好去处。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全国文物大省之一。甘肃省境内历史文物古迹,丰富多样,是甘肃旅游业的重要资源。200万年前,甘肃生存着“黄河剑齿象”,五六千年前,这里出现了仰韶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中国的四大发明、生产技术和丝绸、陶瓷、铁器等输往西方;西方和印度的天文学、数学、宗教和宝石、香料、棉花等传人中原。甘肃段的丝绸之路,遗留下许许多多的城镇、关隘、长城、寺庙、石窟等遗迹,可供后人凭吊、欣赏。它们和绿洲一起成为专题旅游的胜地。省内现已查明的文物遗存共有1.37万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收藏单位近百家,其中各类博物馆58个,馆藏文物40多万件,一级文物1750移件,在全国居于前列。甘肃的武威、张掖、敦煌、天水等城市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75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甘肃境内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寺有: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南石窟寺、马蹄寺石窟群等;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有:嘉峪关、拉卜楞寺、张掖大佛寺、兴国寺、武威文庙、鲁土司衙门旧址等;石刻《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西狭颂》摩崖;另外,还有玉门关及长城烽隧遗址、齐家坪遗址、骆驼城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居延遗址、锁阳城遗址和秦安大地湾遗址等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会宁红军会师旧址等。甘肃境内属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有麦积山风景区、崆峒山风景区和鸣沙山一月牙泉风景区。甘肃还有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和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等多处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它们不仅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也是体验古今文化和大自然美丽风景的好去处,是甘肃特有的旅游资源。
  甘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大类。
  一是古文化遗址甘肃有悠久的历史,遗留下许许多多先民的活动遗迹,人们可以凭此来了解祖先们的生活。甘肃古文化遗址主要有:环县刘家岔遗址、环县楼房子遗址、巨家源遗址、秦安大地湾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玉门火烧沟遗址、辛店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遗址、沙井文化遗址、灵台西周墓葬、平凉四十里铺战国墓、崇信于家湾西周墓地、甘谷毛家坪、陇西西河滩西周遗址、武威磨咀子汉墓群、武威旱滩坡汉墓、武威雷台汉墓、河西魏晋壁画和砖画墓、敦煌佛爷庙——新店台晋墓群、敦煌齐家湾墓群、秦安县唐墓、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兰州西郊明代墓葬。这些年代不一的古遗址是甘肃独有的财富,人们在游历的同时能增加许多历史知识。
  二是古文物
甘肃出土了许多的文物,由此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甘肃汉简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自成特色,尤以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著称。甘肃还有为数众多的古代岩刻画。这些岩画是西北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写照,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集学术和旅游价值于一体。
  三是石窟艺术甘肃有引为自豪的石窟艺术。石窟数目众多,类型多样,是甘肃旅游不可或缺的观赏内容。甘肃有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的莫高窟,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还有炳灵寺石窟、榆林石窟、文殊山石窟、昌马石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马蹄寺石窟群、北石窟寺、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水帘洞石窟群和天梯寺石窟。石窟中有壁画、泥塑、石雕,石雕中不仅有人物、动物、植物形象,还有众多的圆雕、浮雕佛塔,令人叹为观止。
  四是长城遗址甘肃境内几乎有中国各个时代的长城遗址,存有的秦长城遗迹,历时2200多年,全部由黄土夯筑。汉长城遗迹大部分在河西走廊,还保留有烽火台。甘肃境内最长、最完整、最宏伟的长城遗迹是明长城,全长约有1000公里。这些至今犹存的伟大工程,是甘肃大地上的一道特别的风景。

  五是边关古城遗迹
甘肃著名的边关古城有:玉门关和阳关,它们是汉代建筑,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上的重要关隘;“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沙洲古城,大方盘城,寿昌古城,锁阳城,石堡城和桥湾城等。

  六是名刹古寺及名塔古钟和其他古建筑历史上流传于甘肃的宗教众多,盛行佛教和伊斯兰教,相应的名刹古寺很多。甘肃有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夏河拉卜楞寺,有名扬中外的佛寺,为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天水伏羲庙。甘肃的名塔有武威罗什寺塔、张掖木塔、华池双石塔、宁县政平砖塔;古钟有武威大云寺铜钟、宁县铜钟、慈云寺女真文铁塔;古建筑有酒泉鼓楼、陇西威远楼、渭源灞陵桥。
  七是风景区甘肃的自然景观自成特色,有许多奇山异水。主要的风景区有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崆峒山、兴隆山、莲花山、吐鲁沟、贵清山、五泉山、白塔山、鸣沙山与月牙泉、渥洼池、天池、酒泉、雁滩等。
  八是革命纪念地
甘肃的革命纪念地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俄界会议遗址、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红军干部会议遗址、榜罗镇红军干部会议遗址、会宁会师遗址、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旧址、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校部旧址、高台烈士陵园、华林坪烈士陵园等。
  九是黄河甘肃地处黄河上游,黄河风情线是甘肃旅游的一个亮点,有兰州黄河风情线和永靖黄河三峡风景名胜、景泰黄河石林等。兰州黄河水车和羊皮筏子,展现了古老的文明。
  十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长达7000余公里。自汉代以来,以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为中心,东西相承形成的河西走廊通道,长期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丝绸之路古道上的遗迹,既是世界交通史、贸易史、经济史及民族、语言、考古、文化、民俗和艺术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成为甘肃旅游的主题节目。
  文物古迹是甘肃最大的旅游资源,丝绸之路是全省旅游的主题。甘肃以此与邻近省区紧密协作,推动本省旅游业的发展。甘肃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沿革;它的旅游文化资源有5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是石窟寺优势甘肃境内的石窟寺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分布之广,均在国内首屈一指。全省现存大小石窟寺群近百座,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与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同被列入中国四大石窟。此外,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群、泾川南石窟等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国内外。
  二是长城优势
甘肃境内的古长城纵横交错,累计长4000余公里,包括秦、汉、明三代长城,而且它们的西部终点均在甘肃。河西地区还存有晋代长城和西夏、元代城障,陇东地区布列有宋代城堡和烽燧,甘南地区矗立着明代“边墙”。可以说;凡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修筑的长城,都可以在甘肃大地上找到遗迹。
  三是彩陶文化优势甘肃是我国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距今4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不仅代表了中国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世界古代彩陶文化中艺术成就最辉煌的。

  四是简族优势 甘肃先后出土简牍5万余枚,其时代属秦、汉、晋、唐、西夏等不同时期,内容广博,保存完好,备受历史和考古学界的重视。
  五是古文化遗址优势
甘肃历来是国内外考古学界密切关注的省区之一,目前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命名的古文化类型在全省多达十几个,其中属新石器时期的主要有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属青铜时代的主要有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和骟马文化等,其年代由距今7000多年一直延续到距今2000多年前,成为一部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甘肃旅游资源方面的这些优势,为开展文化旅游、学术旅游、宗教旅游、观光旅游等莫定了雄厚的基础。
 
→回复

邻近景点
莫高窟
鸣沙山
月牙泉
榆林窟
嘉峪关关城
文庙
七一冰川
白塔山公园
滨河路绿色长廊
崆峒山
黑山石刻画像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