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名钟楼,位于古城宣化正中,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搪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通衡。与城内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楼外观3层,内实2层,通高25米,楼阁高17米,为3开间,6塔椽,前后明间出抱厦,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搪为绿色琉璃瓦顶,腰搪、下搪为布瓦顶。梁架斗拱精巧秀丽,循角飞翘,生气盎然。楼上层搪下,悬挂愿额4块,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颖”,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楼内悬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一口,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钟声悠扬宏亮,可传40余里。该楼造型别致,结构精巧严谨,建筑独具一格,可与武汉黄鹤楼媲美,有“第二黄鹤楼”之称,为我国古代精美艺术建筑之一。
moon1213(海芋之恋) |
2005年11月28日 17点07分 |
评分:0 |
清远楼和镇朔楼,都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城内正中鼓楼北街。清远楼在街之北端,镇朔楼在街之南端,两楼南北对峙,相距仅200米,各具英姿,给宣化这座古城平添了许多情趣。
清远楼,属明代中期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成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它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外观三层,内实二层,通高25米。楼建在高8米、东西长28米、南北长26米的砖砌高台上,高台下有十字形拱券门洞,为宣化城的“昌平”、“广灵”、“安定”、“泰新”四门通衢。
楼体平面布局为亚字形。楼体四面皆出抱厦,周围有游廊,深架斗拱精巧秀丽,檐角飞翘,翼如鸟飞,生气盎然,俏丽异常。
楼顶四面层檐下,每面悬挂匾额一块: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籁”,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除南面匾额外,均为清乾隆朝议大夫、工科给事中吴炜所题。
楼内悬有明代嘉靖都御史郭登庸所铸铜钟一口,名曰“宣府镇城钟”。钟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余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击打该钟,声音清脆宏亮,悠扬动听,可远传40余华里,楼顶北面檐下悬挂的“声通天籁”匾额,就是对钟声很好的形容。因为这钟的缘故,所以清远楼俗称钟楼。被评为中国公认最佳明星啤酒、“河北五大名饮”之一的宣化钟楼牌啤酒,其品牌就是以此钟楼命名的。
清远楼建筑独特,造型精美,别具一格,全国罕见。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我国高超的古代建筑艺术佳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抢救这一罕见的古代建筑,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巨款进行了全面修复,使这一文物古迹恢复了青春。修复后的清远楼碧瓦青砖,金龙玉兽傲首长空,飞檐翘角气宇轩昂,廊柱斗拱披红挂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钟高悬风铃叮当,再现了“碧瓦朱甍,烨然绚彩,斗角璇题,突然凌空”的勃勃英姿。
登清远楼南眺,一座古朴庄重的高大建筑与之遥相呼应,这便是与清远楼产生于同一个时代的镇朔楼。
镇朔楼俗名鼓楼,始建于明代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楼通高15米,楼体分二层,为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建在高大的砖砌墩台上。砖砌墩台东西长34米,南北宽28米,高8米。上有近一米高的雉墙,下有拱形门廊,南北相通。楼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楼体分两层。二层檐下有两块匾额,南曰“镇朔楼”,因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而得名;北曰“神京屏翰”,意为宣化是京城的屏障,乃清乾隆十年(公元1754年)高宗皇帝弘历之御笔,由直隶总督那苏图刊悬。楼内原置有巨大更鼓一面,为当时报时之用,“鼓楼”俗名由此而来。
由于清远楼和镇朔楼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早在50年代,就双双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清远楼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