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江西 → 九江 → 浪井 → 概况 |
|
所谓浪井,妙在江面兴波,井里起浪,堪称一绝。此井,传为西汉名将灌婴于高祖六年掘凿,故又称灌婴井。壁铭:“颖阴侯所开。”靠近江边浪井巷内,是九江历史悠久的古迹。一度井迹塞没,直到东汉末年才被孙权发现,喜命重开,视为祥兆,改名瑞井。如今,因江边筑堤防汛,堵住两水相通,奇观不复可见。但古井保护良好,设有护井亭和碑记。苏轼诗云: 江波浮阵云,岸壁立青铁。 胡为井中泉,浪涌时惊发。 水性本无定,得止自澄澈。 谁为女娲氏,补此天地裂。
浪井之上有一四角方亭相护,亭壁嵌有李白、苏辙关于浪井的诗文,亭内为浪井与碑记,浪井的井口直径不足一米,井深约15米,井口圈沿上绳痕累累,井壁上青苔斑驳,但井底泉水依然清澈可鉴,其出名之处在于,据传井底有泉眼与长江相通,有“江面起浪,井底扬波”之妙,堪称一绝,惜此景今已不复。 据史书记载,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名将灌婴筑九江城时,曾在庾楼侧,开凿一井,因井水应江浪而动,名为“浪井”,亦称“灌婴井”,一度井迹湮塞,不复见,后至东汉末年,孙权驻九江时,令人凿井取水,恰好在浪井遗迹上发现了“汉六年颍阴侯开”的石函井铭,孙权大喜,命人重开,以为祥瑞,遂取名为“瑞井”。 关于“浪井涛声”的奇妙现象,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李白为代表的相信井底与长江相通,江面起浪,井底扬波,李白诗曰:“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另一种则不信此说,以苏辙为代表,认为泉水上涌,才有涛声,苏辙诗曰:“江波浮阵云,岸碧立青铁。胡为井中泉,浪涌时惊发。水性本无定,得止自澄澈。谁为女娲氏,补此天地裂。”到底孰是孰非,至今仍无人深入考究,不得而知。 →回复
据晋张鉴的《浔阳记》记载:此井是西汉名将灌婴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领兵屯扎九江时开凿的,故称灌婴井。后年久湮塞。三国时,孙权曾驻九江,令人掘井。适得故处,并有石函井铭,文曰:“汉六年颍阴侯开。”下云:“三百年当塞,塞后不满百年当为应运者所开。”孙权大喜,以为瑞兆,遂名瑞井。 瑞井与市内诸井不同之处在于,“每遇江涛汹涌,人闻井有浪声”。李白颇信此说,他在《下浔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一诗中写道:“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宋代诗人苏辙不信此说:“胡为井中泉,浪涌时惊发。”“浪井涛声”旧时是九江十景之一。 李白的说法,认为是井近长江,地下有泉眼相通,因而江上有浪,井中有涛。苏辙的说法是:井底下有泉眼,地下水上冒,井水才有涛声。孰是孰非,千余年来无人深入考究。明代桑乔在《庐山纪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嘉靖年间,浔阳北门内有人掘井挖到了泉眼,井水涌现波涛,汹汹有声,且与江涛相应。其势泛溢不可止,此人惧而将井填塞。看来,如能挖到泉眼,就可以形成浪井,浪井之谜似乎找到了答案。 千载悠悠,古井长存,但不知从何时起,井底已听不到涛声了。据说是由于江岸筑堤,垒石护坡,地下通道被堵的缘故;也有的说是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无力翻涌作浪,孰是孰非,又待识者考证。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