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安徽 → 阜阳 → 花戏楼 → 概况 |
|
座落在亳州城北,涡水从其旁流过。为亳州一大名胜古迹,也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由于戏楼砖雕、木雕彩绘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花戏楼建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为山西药材商人筹资兴建,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重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对大关帝庙重修一次。 大门为三层牌坊架式,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满砖雕,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禽兽,琳琅满目。左右为钟、鼓二楼,门前列石狮、铁旗杆,杆高数丈,重15吨,上有悬钟、蟠龙、飞凤。戏楼内装大木透雕和彩绘,内容为三国戏文十八出,配饰垂莲、悬狮、鳌鱼、藻井图案;雕刻玲珑剔透,彩绘堂皇绚丽。有上下场门四。屏风透雕二龙戏珠。戏台前左右各有6间看楼,戏台正面对大殿,大殿前厅彩绘富丽,后厅高大宏伟,供奉关羽像;大殿左右有庭院各一,修竹幽径,清雅宜人,藏有元赵孟顺、清梁献书刻。此楼对研究清代早期、中期建筑艺术和雕、绘、戏曲艺术有着极其重要价值。近年又多次进行修茸,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安徽省重要旅游景点。今为毫州市博物馆所在地。
这里原是祭祀关羽的地方,现已成为亳州市历史博物馆。花戏楼是古药商的娱乐场所 花戏楼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北关老市区的涡水南岸。在打听花戏楼地址时,很多当地人都已经忘记了这座神秘歌台的存在。几经周折,才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离开热闹的新城区,来到一个狭小的土路巷子口。在这里偶尔过往的行人都能引来巷子里孩子的嬉笑张望。穿过花子街,远远望去,花戏楼那300年青砖的颜色,看起来像布满了灰尘,透露着一种繁华落尽后的沧桑与无奈。然而在繁华的明清时期,这里却是整个亳州城惟一的一座娱乐场所,而如今的它寂寞得像个昏昏欲睡的老人。 来到花戏楼,给我的感觉出乎意料之外,隐约回荡着一种让人不敢*近的奇特气氛。我所指的不是建筑、不是雕刻,而是一种躲在一切背后的飘渺浮动。在这里几乎找不到当年的痕迹,原来的戏台现在已经被封死,那个曾经演绎着无数精彩的地方如今布满了灰尘,只有恍如隔世的戏曲、歌声由远处飘荡而来,给戏台笼罩上更加神秘的色彩。 这里是由一座关帝庙改成的戏楼,的确有点偶然。据当地人介绍,当时的陕西、山西商人特别崇拜关羽,在建造花戏楼之前,这里是一座大关帝庙,建于1656年。花戏楼是在20年之后,也就是清康熙十五年,由陕西、山西的药商在关帝庙的基础上修建起来。 由于当时亳州是贯穿南北水路运输的必经之地,山西药材商人的水平有点高,钱多得花不完,于是就筹集资金在这个交通枢纽上建造了这么个为他们提供娱乐、休息的场所。南来北往的药材商人歇息停留时,都爱聚在这里看戏。有画瞧,有戏听,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这里叫做“花戏楼”。大关帝庙既是戏楼、帝庙,又是会馆,因此它具有古代娱乐、宗教、商务三重功能。 强烈的色彩反差恍如隔世 花戏楼的布局非常紧凑,由关羽、张飞、岳飞、关平、周仓五庙和一个戏台组成。而紧凑的布局却给人强烈的反差,色彩对比鲜明,一个仿木土青色建筑,另一个则是涂金描红、龙飞凤舞。 走进大门,映入眼前的是大关帝庙照壁,照壁上写着“中原宝藏”四个泥金大字。穿过照壁拱门眼前豁然开朗,关帝庙前的空地被岳武穆王庙、钟楼、鼓楼和朱公书院等围成一个大院,给人空旷、凝重的感觉。而当你穿过关帝庙前的山门,眼前却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如果说前院是宁静肃远、淡雅平和,这山门后的院落则是光华艳丽。大关帝庙前的山门是极其讲究、别具匠心的建筑,精致的砖雕把原本普通、暗淡的山门装点得蓬荜生辉。能工巧匠们用砖雕表现一幅幅戏文,戏文的出神入化,随风飘摇的柳叶、流淌的溪水就连我这个外行也能絮絮叨叨讲上半天。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要数位于山门正上额的《全家福》,讲述的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有七子八婿都在朝廷做官,画面表现了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他的七子八婿为他祝寿的热闹场景,画面涉及的人物复杂、繁多,可是却各有特点,不失个性。 更让人惊叹的是砖雕最精细处不过几毫米,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完好无损。工作人员解开了我的疑惑,原来在烧砖的泥土里掺加发丝、棉絮等调和烧制成的青砖抗腐蚀能力最强。 山门是水磨青砖三层牌坊架式的仿木结构建筑。中间拱门上有泥金的“大关帝庙”四个字,上方高耸着一对铁旗杆。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对铁旗杆每根高16米左右,重达15吨。在铁旗杆的顶端有飞鸟展翅,左边的旗杆预示着太阳升起,右边的是夕阳西下,仔细看来杆柱上有蟠龙绕杆起舞。杆上还悬挂着一幅铁对联,“铁杆颂德高千尺,金柱铭勋参九霄”,一阵风吹过,杆上悬挂的24只风铃迎风叮当作响,甚是悦耳。 在现在看来,这样一对铁旗杆没什么奇怪,可是在明清时期没有举重机器的情况下人们是怎样把这两根15吨重的旗杆竖起来的,一直是个难解之谜。直到去年,考古学家才发现其中的秘密,原来神奇的能工巧匠们是先在地上用竹竿造两个铁杆模型,然后用铁水浇铸而成的。 穿过山门走进坐北朝南的大关帝庙,整个庙堂建筑面积有3163.1平方米,院里大殿是主要的建筑,戏楼是辅衬,戏楼旁边还有供药商们看戏饮酒用的看台。戏楼两侧为钟楼、鼓楼,现在鼓已经遗失了,只有康熙二年所铸造的钟还孤独地躺在那里。钟楼两边有六间两层楼房,是晋、陕商人的临时居所,它们与高大的戏台组成四合院,四周围成封闭空间,声音不容易疏散,甚至还有回音相伴,为戏台增色不少。大殿两侧各有一深径小院,修竹幽径,清雅宜人。西边是禅堂,东边原本是财神殿,现在这里藏有元代赵孟兆页和清朝梁献等人的书刻。 在旁边大殿前的铁鼎旁还立着一对铁鹤,足蹬神龟,高3米,重500公斤,康熙三十三年也就是1694年铸造。10米高的大殿被分成前后两殿,前殿雕绘得富丽堂皇,也是用来观戏的场所。后殿又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山墙开了两个便门,西门是“便禅门”,东门是“通神道”。登四步台阶走入后殿,殿宇高大宏伟,据说后殿所在的位置是亳州城地势最高的地方,风水最好,因此这里原本是敬关公的,是大关帝庙的主神祭位。殿宇高达9.9米,在古代这是一个极限数字,包含着建造者们对关公无限的敬仰。然而遗憾的是,正门前的那对威武的雄狮并没有能完成建造者们的遗愿。正殿中供奉关羽木雕像和两侧而立的关平、周仓像,都不可幸免地毁于侵华日军。也许当时的建造者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关帝庙的主神祭位如今正承担着亳州市的历史博物馆的神圣使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曹操父亲曹嵩的一件银缕玉衣,玉衣由2400多个形状大小不同的玉片用银丝编缀而成。 戏台上的雕刻时光 花戏楼的一半风韵都蕴藏在戏台上玲珑、精致的木雕上了。说它是花戏楼的灵魂所在一点也不夸张。 花戏楼既是独立的建筑,又是大关帝庙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楼坐南朝北,舞台前伸,形如“凸”字状,四方有尖尖的翼角,再加上屋面琉璃作铺饰,如果再配上光怪陆离的戏服,当时的场面会是怎样的一番绚丽景象?由于戏台被封住,无法站在戏台上细细体味,在戏台下仔细观看才发现整个舞台用8根抱柱顶立,没有一钉,300多年来完全依*木与木之间穴巢相卡来支撑这个高达10米的戏台,至今依然坚固如初。 这座舞榭歌台到处雕梁画栋,雕的大多都是三国戏文。檐角下立的8根木柱上也都雕有故事图案。柱基上还刻有石雕,都是浮雕,内容有人物故事、花卉异兽及各种吉祥图案,与砖雕、木雕相比也毫不逊色,只是它并不是花戏楼雕刻的主题。舞台正中屏风透雕着二龙戏珠,上悬匾额写着“清歌妙舞”,中间上下场门二额分别写着“想当然”、“莫须有”的字样。台前还悬挂着一幅“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孔演尽忠*情”的木对联。舞台两旁小台还有二个侧门,额上题着“阳春”和“白雪”。 抱柱之间有两重大枋,枋上垂莲悬狮,隔成两段或三段,每段都是大木透雕,层次非常分明,其精巧与前门砖雕交相辉映。木雕的内容主要是三国戏文十八出,比如《长坂坡》、《割须弃袍》、《七擒孟获》、《击鼓骂曹》、《三气周瑜》、《曹操刺董卓》、《空城计》、《千里走单骑》、《华容道》和《凤仪亭》等等。这些戏文不仅人物形态逼真,战马奔驰如飞,而且还紧紧配合自然环境,或城池、或山野、或室内、或公堂,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像一张永不消失的“戏剧海报”在招揽观众。在众多的木雕中最动人的要算《长坂坡》了,居于舞台的上方中间位置,歌颂了赵子龙救阿斗的英勇故事,同时也赞扬了曹操爱将惜才的品德,画面是用一块模板透雕的,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在长坂坡的战争场景。 细细品味这些戏文却让人不禁发笑,在英雄曹操的故里亳州,竟然有六处雕刻着揭曹氏伤疤的戏文,这又是什么原因?博物馆管理人员王星亮解释说,当时的山西药商财大气粗,推崇关羽的同时藐视曹操,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雕刻着曹氏短处的戏台一度被曹操的乡亲们几欲摧毁,后来在各方努力调和下才得以保留。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