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江西 → 赣西风景区旅游 → 活动 |
|
赣西风景区传统节庆活动 节日庆祝时节表演傩舞 始源于清道光二年(1822)间。相传当时大地干裂,万物枯萎,虫害成灾。为避免粮食绝收,村民百姓自发组织一支“乞神保收”的民间鼓乐队来乞求五谷菩萨天降雨露,驱除病虫,驱邪镇魔,祈盼五谷丰收,久而久之形成现在的民间民俗活动——傩舞。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开展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傩舞的表演形式是以大众组合而成。主要有七人领头表演,一人扛百家伞,六人戴六种颜色的面具,即六个扮相,代表双、福、禄、寿、喜、全六位神仙。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担子,一头是线毯,一头是鼓。当地人把毯喻为“坦”,意即平平坦坦,风调雨顺,无病无灾;鼓:比作稻谷饱满,也能用来击鼓助威,增加气氛。百家伞是各家的媳妇和姑娘自作各色布条系上铜钱缝合而成,布条上均写各自姓名、年份、吉祥词。百家伞紧随六位神仙其后,一人撑伞,并不停地转动、跳跃,表示给菩萨跪拜。随后是乐队。乐队共有八人组成,鼓、锣、钹、唢呐、笛子。调门不一,吹奏《五谷祭》。 傩舞的表演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祭祀队伍串村走田埂来到田间路边,旗分二路,中间表演,随鼓声响起,由观音菩萨(白色面具)引导(手敲木鱼,挥动须杖)排成纵队(表示福禄寿喜各路神仙降至人间,驱除妖魔鬼怪,保丰收),而后变化成一字形,阴挡鬼怪,驱邪镇魔,并不断击鼓,喊声震天,反复数次。另一种是由白观音引路,按顺序福禄寿喜各神在先,百家伞、乐队、竖旗、三角旗其后,边走边喊,绕田埂而行,所走过的田块都能天降雨露,五谷丰收。活动时全村男女老少倾村出动,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表演时,傩舞威威,喊声阵阵,锣鼓喧天,彩色旗飘动,鞭炮齐鸣,场面极为壮观。(来源:金狐旅游网) 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矿13000人的大罢工 1922年9月14日,震撼全国的安源路矿13000人的大罢工爆发了。 大罢工爆发后,俱乐部发表了《萍乡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宣言》,提出了承认工会(俱乐部)有权代表工人向路矿两局交涉之权;改善工人待遇;增加工资等十七项条件。工人们坚持不答应条件决不复工和先谈判,后复工,粉碎了路矿当局破坏罢工斗争的种种阴谋,迫使路矿当局于9月18日答应条件,签订了十三条协议。安源路矿大罢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实在是当时幼稚的中国劳动运动绝无仅有的事。 1923年“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安源工人遵照毛泽东同志巡视安源工作时制定的“弯弓待发”的策略,团结起来,开展保卫俱乐部的斗争,使得安源工人俱乐部在全国各地工会陆续遭到封闭和遣散的形势下“巍峨独存”。1925年9月,路矿当局勾结地方军阀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九月惨案”,俱乐部被武力解散,工人消费合作社和工人夜校被洗劫一空,全矿停工,万名工人失业。面对反动派的镇压,萍乡煤矿工人没有屈服,他们革命精神仍未萧条,继续坚持革命斗争。一部分人奔赴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在第四军的叶挺独立团中,萍乡煤矿工人就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另一部分人回到农村,领导和组织农民运动,当时分散在湖南各地从事农民运动的萍乡煤矿工人共约千人。(来源金狐信息网) 快乐民俗:正月十五看花灯 “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是我们常听乡下老人春节时说的一句话。下午在返家的路上,听锣鼓喧天,见一五彩龙灯正走村串户乐着呢,车上人都笑了:“后天就是正月十五了!”这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 元宵,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故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约会,望眼欲穿的有趣场景。 花灯的品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座灯:安放在地上或是特制的架上,灯体庞大,气势宏伟,灯光明亮,并配有走马灯,并以声、光、电动集于一身,远观近看皆宜。挂灯:该灯体积相对较小,做工却特别精巧,色彩鲜艳,图案优美,“料丝灯”、“针刺灯”便是其代表作。水灯:即放于湖面之上,放灯者许下心愿,随波而荡,预示着心想事成;该灯采用防水材料制成,光的明亮和形的美观倒映水中,色彩流漓,波光粼粼,龙灯、鲤鱼灯、荷花灯是常见的水灯。提灯:即孩童提在手上玩耍的灯,此灯小巧玲珑,星星点点,造型大多模仿十二生肖动物,如:玉兔灯、戏猴灯、公鸡灯等。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