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新疆 → 哈密旅游 → 活动 |
|
米丽斯麦西来甫 在婚礼、孩子出生、满月、割礼等喜庆活动迎接贵宾时,也要举行麦西来甫,通称为“米丽斯麦西来甫”。晚会开始时,由乐器开始,一人手持鲜花或手绢花,邀请一人上场,互相行鞠躬礼,互相交换位置三次后,一人将手中花交给另一人而下场。后一个继续邀请一人,方法同前,如被邀人不答应而起步跳舞,另一人便随之而跳,舞时时间可长可短,停止后,复行礼三次,前者退下,后者继续邀请。直到最后阶段,持花者不只请一人,而是在场人员都请,大家都起身,舞蹈进入高潮,鼓手改变打法,变成一手持鼓,另一手全手掌猛击鼓面中部,发出震耳的声音,男女舞者越跳越快,歌者此时大声吼叫歌唱,全场情绪达到了狂欢的地步。
每年冬季来临,第一场瑞雪下过后,要举行卡尔麦西来甫活动。卡尔,维吾尔语,意为瑞雪。活动举行以前,有一位热情凑趣的人,将一块噶拉哈尔(羊前腿小关节骨)悄悄放在他所到的人家中任何一个不易被发现的地方。若要被主人发现,当场抓住,则凑趣者必须自己举办麦西来甫。若主人未发现,凑趣者出门后,便大声呼喊,主人必须举办晚会。 →回复
开斋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也是我国回族人民的年节。时间伊斯教历的十月初。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在我国新疆地区,开斋节称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有的民族称开斋节为“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节日”。 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称为斋月。封斋的天数有时为二十九天,有时为三十天。斋日期间,穆斯林们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的整个白天,无论怎样饥饿,不准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平时抽烟折人也要暂时戒烟,谓之封斋(或把斋)。此外,还要求穆斯林在斋月期间禁房事,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以示笃信真主安拉。小孩和老弱者可以不封斋,妇女在经期中也可以不封斋,但要节制饮食,绝不能在公开场所吃喝。有病、赶路的人可以不封斋,但日后要补斋,不能补的以交纳财物作为罚赎。到了晚上,当封斋将要结束时分,清真寺开斋的钟声当当响起,情况就与封斋时完全不同,人们可以饮食说笑,左邻右舍可以团聚一桌,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饥饿时,随便走到素不相识的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 开斋节的庆祝活动,盛大隆重。早在开斋节到来之前,人们就粉刷房屋,打扫庭院,理发洗澡等。青年男女常常选择节日期间举行婚礼。 →回复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前就有的;与哈萨克族纪年法有关的节日。在哈萨克族自古相传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中,把农历正月春分那天(阳历三月二十二日前后)作为元旦。这一天昼夜相等,被看作为"交岁"的一天因而称作"纳吾鲁孜"。"纳吾鲁孜"为哈萨克语,有辞旧迎新之意。 纳吾鲁孜节日的起源与旧历十二地支有着紧密的联系。十二地支即十二年,每年以动物命名。相传,在很久以前,许多动物聚集在一起,想知道即将到来的年份发好坏,并对新年开头都感兴趣。他们商议进行一次比赛,看谁先看到新的一年的到来。骆驼因个子高大,是最有希望先看到的了,其它动物还得翘首张望,这时老鼠偷偷地窜到骆驼的耳朵上,于是它比别的动物都先看到了新年的开头。骆驼一生气走了。从此以动物先看到的开头命名,老鼠排第一,其余牛、虎、兔、蜗牛、蛇、马、羊、猴、鸡、狗、猪等,按顺序排列。哈萨克族有句谚语:"骆驼只凭个儿大,十二属相里却没有它。" "纳吾鲁孜节"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为了欢度节日,家家户户在节前都清扫屋内外,修整棚圈,准备过节食品。节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麦、面粉、奶酪、盐、肉等做的粥状的"纳吾鲁孜饭",还有储存的冬肉,如马肥肠、马脖子,马肋条灌肠,马碎肉灌肠,马盆骨包肉等。 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时,宾主互相拥抱,祝贺新年,一起吃"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歌的曲调是固定的,歌词可即兴自编,内容多为祝愿乡亲们在新的一年里,老幼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话。 哈萨克人在尊老敬老的美德。在过节的这一天,要把羊头奉献给老人,老人在接受羊头时,要口念祝词,祝愿家人平安,牲畜满圈,奶食丰盛。 节日期间人们欢聚一起,还要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如弹唱,对唱,摔跤等,做绕口令、猜谜语,圆梦等游戏。孩子们则玩踢毽、放风筝、捉迷藏等。 →回复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解放后,为了照顾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度节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月12日颁布了《关于伊斯兰教的人民在其三大节日屠宰自己食用的牛羊应免征屠宰税并放宽检验标准的通令》,允许他们免税屠宰自己的牛羊。 →回复
柯克麦西来甫又称玛依萨麦西来甫,俗称为青苗麦西来甫。柯克,意为青蓝色。玛依萨,意为青苗,实则都是青苗的意思。秋收结束了,严冬来临,生活在广大农村或半农半牧地区的维吾尔族群众,经常常举办柯克麦西来甫。开始是由最先发起者,将一些麦种分种在两只花瓷碗里(或葫芦里),待长出幼苗准备邀请亲朋参加柯克麦西来甫时,用一棍红绸条轻轻地束住青苗,用红纸剪一对公鸡、母鸡面对面地插在麦苗中间,用苞米花去掉苞米皮插在野刺上,围在麦苗周围,象征白雪皑皑。将麦苗盘放在一个大盘中间,周围摆上葡萄干、杏干等9个干果盘,整个盘子用薄绸头巾罩住。一切准备就绪后,便邀请本村及附近的亲朋好友参加柯克麦西来甫。麦西来甫的东道主一般来说要宰羊待客,也可以量力而为地为客人准备饭食。在哈密的天山、西山等地的偏僻山区的柯克麦西来甫上;有时还用葫芦盛酒供客人饮用,甚至长者也不例外。 夜幕降临,男女青年、老人小孩,穿着新衣服,纷纷来到主人家,开始时,由民间艺人手持哈密艾介克奏起木卡姆序曲(散板序曲),由2—3人合唱散板序曲1—2段后,手鼓开始有节奏地打起来,笛子、哈密热瓦甫等乐器响起,参加者齐声高唱哈密木卡姆中的歌曲,此时主人起立手托盛有青苗及干果的托盘,边舞边唱。 东道主唱完之后,将托盘双手敬给选中的人,他就变成了下次办柯克麦西来甫的东道主了。接盘者躬身行礼,大家高喊“巴力卡拉”表示谢谢,然后东道主和接盘者再次向大家抚胸施礼,邀请大家跳舞;圆圈里同时出现4位(或2位)舞者,各自手持手绢花点请被邀请的人(一般是男请女,或女请男),当被邀请者起身跳起来后,鼓声、乐声便格外响亮,助兴者不时高呼“卡依纳”(加油的意思)”。这时舞者越来越多,自由地形成了一组组、一对对,恋人们互表爱慕之情,挚友们畅叙往日友谊,积怨者重归于好,误解者重结友谊,欢声笑语、热烈欢腾的气氛一直延续至半夜,最后跳起诙谐风趣的“那孜尔库姆”舞蹈。 柯克麦西来甫上的舞蹈动作具有独特的哈密地方风格,节奏缓慢、步伐稳重、脚步动作多见于踏步。最常见的步伐是走两步,起步脚踮两次脚,节奏加快时,走四步,起步脚第五步踮地,同时身体微微颠动。 哈密柯克麦西来甫就这样一户户传递举行下去,一直到春播前,最后一户东道主将青苗献给明年冬天的第一位东道主。 哈密柯克麦西来甫体现了当地的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作为哈密市、伊吾县农村的一种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东疆维吾尔族的乡土气息。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