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山西运城开元铁牛与蒲津渡遗址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山西运城开元铁牛与蒲津渡遗址概况
山西 运城 开元铁牛与蒲津渡遗址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二年(724),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1989年8月在蒲津渡遗址上经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墙51米,距西城门110米。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高1.5米,长3.3米,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四牛四人形态各异,无一雷同;铁牛雄健壮硕,头昂角矫,目似怒,耳如听,造型逼真;铁人体格健壮,英勇魁伟,形象动人。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从出土铁牛的位置推测,河西岸也有同样的4尊铁牛、铁人、两岸由每根长约540米、直径30毫米的铁链锚在牛柱之上,由铁链数根连接架设浮桥,浮桥在河心诸岛上经过,成为两岸经济往来的重要交通要道。据文献记载,蒲津桥,是我国黄河上创建最早而又延时最长的一座浮桥,也是唐代黄河三大桥梁之一。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据记载当时冶铁结链为揽,熔铁铸牛做墩。竟用去17万多斤的生铁,相当于当时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宋朝黄河水泛滥成灾,将浮桥冲断,八只铁牛被冲到下游的泥沙中。有一个怀丙和尚在两艘大船上装满泥沙,然后将船开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让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结实的绳子,潜入水底,将绳子绑到铁牛上,绳子另一端栓在船上,怀丙和尚指挥众人把船上的泥沙铲入河中,河底的铁牛依靠大船和自身的浮力,逐渐离开河底悬在水中。人们奋力划船回到浮桥处,将铁牛拖回原处,使两岸的浮桥重新连接起来。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



  今蒲津渡遗址,西距黄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遥望陕西省朝邑县,东距古蒲州城西墙约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门(即蒲津门)近百米。1988年、1991年对蒲津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根据发掘结果,唐蒲津渡遗址最深处距今地表 6.5米。在靠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贯注有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缝隙, 十分牢固。这道石堤明确地可以看出系分两次砌筑。在紧靠石堤处发现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还发现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坎向东,当是管理渡口之所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开元通宝、宋天圣元宝、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十余枚铜钱。



  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地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从而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用资料。   
                       






原址提升后的黄河铁牛
出土后的开元铁牛
山西 运城 开元铁牛与蒲津渡遗址
发掘过程中的开元铁牛
开元铁牛与蒲津渡遗址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kevin_chen(西门) 2005年12月4日 22点20分 评分:10
有句古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专门描述蒲津渡和饱经沧桑的唐开元铁牛。如今这里一片农田荫荫,四只铁牛重见天日,四只铁牛仍然沉埋沙中,黄河已经易道而去,浮桥也踪影全无了。翻看蒲津渡的历史,这里在秦朝时就曾建过“蒲津桥”,但河道不停左右摇摆,总是将浮桥冲垮,然后又将繁重的盐铁商贸任务交给摆渡。到唐朝,李世民重令之下,竟然熔了17万余斤生铁铸成八只铁牛作桥墩,那座浮桥如何地气势如虹也就可想而知了。

让我关注出土的这四只唐朝铁牛的并不是枯燥的文物数据,反而是新闻媒体上“救救铁牛”的大声疾呼。当站在暴露于风雨之中的文物面前,看到锈耳掉眉的国宝,不由有一种辛酸。它们89年出土的时候,头西尾东,面向黄河排成两排,两眼圆睁,伏卧着,奋力负重的样子,那么雄健壮硕,每一个都有30吨重,但饱经10年风霜,仿佛苍老了很多。和10来尊英武魁伟,造型各异的牵引铁人一起,被摆放得象废铁回收站。问及博物馆的筹建,总是进行时。
 
→回复
whowhowhowho_1983(whowhowho) 2006年3月23日 23点19分 评分:10
蒲津渡遗址博物馆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口,黄河岸东侧,东3公里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依,西1公里与全国四大名楼鹳雀楼相望,处于旅游黄金线上,蒲津渡遗址博物馆所遗存的为唐、宋与明时代文物,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翻阅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当地老人,并探用探杆控测,发现并发掘出土了唐代大铁牛等文物。1991年、1999年省、地、市联合考古队两次对蒲津渡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完整地出土了唐开元12年(724年)铸造的铁牛4尊,铁人4个,铁山2座,铁墩4个,七星铁柱一组(7根),明代防护石堤约70余米,明正德16年(1512年)记事碑一通。蒲津渡源远流长,蒲津浮桥始建于公元前541年,毁于公元1911年,在漫长的2400余年中,数兴数衰,历尽沧桑。它的兴衰演变,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属于临时一次搭用的浮桥。春秋鲁国昭公元年(前541年),公子在秦国无法安身,随从资财,其车千乘,靠舟渡要 用很长时间,于是搭起浮桥,使车辆连贯通过(〈左传〉:“秦公 子出奔晋.........造舟于”)。这座浮桥比西方波斯军队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浮桥(前493年)早48年。
   第二时期,属于第一次在黄河上修建起固定式的浮桥。秦昭 襄王在任国君二十年内(前297-283年),在蒲津渡两次造桥,用以进攻韩、赵、魏诸国。桥址即今山西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西接陕西省朝邑东境。“初作浮桥”,乃是指第一次在黄河上修建起固定式的浮桥。
   第三时期,从北魏(386年)到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前后约337年,蒲津桥是竹缆连舟的固定式曲浮桥。据史载,汉高祖刘邦定关中,魏太祖英曹操西征马超和韩遂,刘王高欢进攻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大统四年定秦州,隋文帝下河东,都不断维修竹缆连舟的蒲津浮桥。
   第四时期,唐开元十二年到金元光元年(1222年)前后约500年,蒲津桥是铁索连舟的固定式曲浮桥。唐开元八年,蒲州与陕、郑、汴、绛、怀并称为“六大雄城”。开元12年,蒲州河中郡对蒲津桥进行了彻底改建,变“ 竹缆连舟”为“铁索连舟”,且铸地锚铁牛、铁人和铁柱。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力谋富国强兵的皇帝,熙宁元年(1068年),他多次诏令护修蒲津桥;金时,有专管浮桥的官员,金元光元年十一月,金、元争夺河中府(蒲州城),金将侯小叔纵火烧绝蒲津桥。
   第五时期,明洪武二年(1369年)到民国初年(1911年)前后约542年,由于黄河不断倒岸,加之维 修不善, 蒲津桥走向毁灭阶段。期间,明洪武二年,明将徐达率10万大军取陕西,最后一次修复蒲津桥 (《明史》)载:“洪武二年,大兵会于蒲,渡河西定关中,都督康茂材策划为浮桥,逾日而成,民不告苦,师徒毕济”。)1886 年,舟桥已毁,只留东岸铁牛、铁人和铁山。1911年,“牛、人、山”钱被泥 沙埋没于地下。
 
→回复

邻近景点
云冈石窟
晋祠
王家大院
代王府九龙壁
恒山
五台山景区
壶口瀑布
五老峰风景区
天龙山石窟
霍州署
常家大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