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天津 → 天津城区风光 → 广东会馆 → 概况 |
|
现已辟为天津戏剧博物馆,位于天津老城中心,南开区南门里大街。建于1907年,由当时的天津海关道唐绍仪倡建,是广东旅津人士设立的集会、寄寓机构。现为天津市规模最大、装修最精致的清代会馆建筑。它既体现了我国岭南的建筑风格,又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的特点,是中国罕见的木结构建筑艺术珍品。这座建筑由门厅、正房、配房、戏楼和跨院、套房组成,占地面积约1.5公顷。主体建筑为戏楼,设计独特。看台分楼上下二层;坐席分散座、茶座和包厢三种;戏台为伸出式,无木柱,观众可从三面观看演出;藻井高悬在戏台正上方,重约10吨,外方内圆,圆心用变形斗拱堆砌接榫,螺旋而上,不仅造型别致,还起到音箱效果。戏台上饰有各种彩色木雕,无不刀法精细,栩栩如生。后台亦两层,楼上为化妆室。院内四周有铺房、住房三百数十间,其间栽花种树,清新幽雅。辛亥革命后,该馆是多次重大爱国进步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中,1912年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演讲。 五四运动期间,邓颖超同志和觉悟社部分成员在此演出过革命戏剧。“五卅”运动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这里成立了“天津市总工会”,领导工人的罢工斗争。
天津广东会馆位于天津旧城鼓楼南的广东会馆是天津市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它既体现了我国岭南的建筑风格,又凝聚着旅居天津城的广东人创业的艰辛。 大约300 年前,广东商人就和福建、潮州的商人结成商船队到天津经商。他们的商船,船头油成红色,上面画有大眼鸡,被称做"大眼鸡船"。每年春天,当季风刮起的时候,他们便满载货物,浩浩荡荡,沿海北上,顺海河进入天津。日久天长,这些商人就形成了建帮(闽帮)、潮帮和广帮 3大派系,为了营业、团聚方便,他们集资兴建了"闽粤会馆",3帮轮流值年管理会馆。 道光末年,正赶上广帮值年,因为一个经手人亏欠公款造成矛盾,建帮、潮帮拒绝广帮值年,并且不许广帮查看帐目,广帮在闽粤会馆陷入被排斥的境地。 光绪末年,天津海关道广东人唐绍仪,为了发展巩固广帮势力,倡议集资重新修建自己的会馆,并且带头捐献白银4 千两。这个倡议受到广帮商人的热烈响应,很短时间内就集资9 万多两白银,在天津城内鼓楼南大街购置了原盐运使署旧址的土地开始兴建新会馆。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1 月14日新会馆落成,取名广东会馆。会馆象一座大四合院,砖瓦木料大多从广东购买,院门宏阔,罗汉山墙高耸,厅堂都出廊厦,内部装修华丽,很有岭南特色。会馆周围还建造了铺房、住房300 多间,并且在会馆东南面修建了"南园",栽花种树,设立医药房,供广东同乡休息养病。当年南园里有桃花林、葡萄园,景色十分优美。 戏楼是天津广东会馆的主要建筑,前面有悬挂着"岭渤凝和"巨匾的宽阔的四合院,穿过夹道,是一座可容纳7、8百人的木结构室内剧场,楼上观众席为包厢,楼下是散座。戏楼舞台深10米,宽11米,顶部是用细木构件榫接而成的螺旋式藻井,雕花工艺精美,音响效果良好。前台横眉以透雕技法刻成狮子滚绣球图案,两角雕成荷花含苞欲放状的垂花柱,舞台正面镶嵌着巨幅《天官赐福》木雕,天官、童子、猿猴、松柏、云气和4 角的蝙蝠,构成活泼、协调的画面。戏楼的门窗也雕有狮、凤、牡丹等传统纹饰。 在这座北方少见的戏楼上,1911年就演出过革命新剧。1912年8月24日,同盟会北方支部曾请孙中山先生在此演讲。"五四"时,这里经常举行群众集会或演出,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杨小楼等人都曾在这戏楼上演出。 1925年。共产党人安幸生组建天津总工会,也以广东会馆为会址。天津沦陷时,会馆一度成为日本侵略军开办的警官教习所。 →回复
天幕正中镶嵌"天官赐福"镂空彩色木雕:天官、仙童立于祥云之上,群猴嬉戏于松柏灵芝之间,四角浮雕口衔仙桃的蝙蝠,构图精巧匀称。戏台四周的华板楣子和悬空垂莲柱,以浮雕龙凤彩云或圆雕狮子绣球装饰,包厢栏板和隔扇门窗亦雕刻凤穿牡丹、松鼠葡萄、四季花卉等图案,刀法精细,栩栩如生。后台亦两层,楼上为化妆室。院内四周有铺房、住房三百数十间,其间栽花种树,清新幽雅。辛亥革命后,该馆是多次重大爱国进步活动的主要场所。建国后,四周房舍改建中学,其余殿宇、戏楼于1986年辟为天津市戏剧博物馆,成为兼有陈列展览和演出等多种功能的文化场所。 →回复
广东会馆是天津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修最精美的清代会馆建筑。整个建筑融合了岭南与北方的建筑风格,而且其砖雕和木雕艺术中,加之“木雕刘”(刘杏林) 、“砖雕刘”(刘凤鸣)等雕刻名家手笔 ,堪称巧夺天工之作。广东会馆还凝聚着旅津粤人创业的艰辛。大约300年前,广东商人和福建潮州的商人满载货物 ,顺海河结队来津经商。日久天长,这些商人形成了闽帮、潮帮和粤帮三大派系。为了营业团聚便利,他们集资兴建了“闽粤会馆”,三帮轮流值年管理。 清道光末年,适逢粤帮值年,因一经手人亏欠乡款造成矛盾,以后粤帮在“闽粤会馆”陷于被排斥的境地。天津海关道唐绍仪(广东人)为了发展巩固粤帮势力 ,倡议为来津同乡和津门粤商集资重修会馆,并带头捐款4千余两,受到粤帮商人的热烈响应,很快集资9万余两,购得盐运使署基地23余亩 ,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十四日新会馆落成,取名“广东会馆”。会馆建成后,成为在津广东客商议事、宴集和娱乐的场所。同时也作为革命先辈活动的重要场所,“五卅运动“期间,“天津总工会”成立于此,因此也是一处值得纪念的革命遗址。1937年到1948年曾先后为警察教练所、训练所、新兵训练所占据。 解放前夕由于广东客商顿减,经费短缺,楼舍经年失修,已渐衰颓。1949年以后改建成学校,初为“天津私立普育女子中学”,后改为“天津市立第三女子中学”和“红军中学”,1953--1975年扩建,将东院、南院拆除,建成教学楼,为“天津市第九中学”。196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戏剧博物馆的建筑群体以四合院和戏楼为主。馆门前置一青砖照壁(现已拆除),门厅为砖石结构,青瓦硬山墙,两端山墙砌成岭南地区常见的阶梯墙,上下五级,称做“五岳朝天”,与北方的屋瘠溶成一体,风格独特。门厅正中悬挂“广东会馆”匾额,大门内置镂空木雕屏风,上悬“粤声津度”匾额。 步入四合院内,北面即为正堂,东西配建厢房,均由回廊将正房、配房、门厅的廊厦连成一体,方砖墁地,环境幽雅 。正堂原为拜神议事的厅堂,为繁荣中国戏曲之大业,于2001年10月1日改建成国内首家“中国戏曲拜师堂”,供奉先师,并集列京剧、粤剧、二人转等300余种剧目的发源地,以为众览 。东西厢房最初为往来广东会馆的客商休息的场所,为迎合戏剧博物馆主旨,长期以来为发展中国戏曲事业,积淀传统文化所用。曾举办过多次专题和临时性展览。现西厢房已开辟为“中国戏曲发展简史展览馆”,介绍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萌芽、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剧种的特点及代表人物。如:越剧的袁雪芬;粤剧的“红线女”;豫剧的常香玉等。西厢房已开辟为“中国京剧发展简史展览馆”,介绍国粹——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及一批戏曲名家梅兰芳、程砚秋、谭鑫培等。并配以文字、图片和相关实物,图文并茂,堪为一观。穿过四合院,两侧也有环接回廊,遮风蔽日,活动方便,穿过回廊即为天津戏剧博物馆的主体建筑——戏楼。戏楼座南朝北 ,南房为戏楼后台,分上下两层,为演员演出准备之用 。舞台是戏楼的中心,早期许多政治活动都发生于此,一直以来是国内著名京剧 、昆曲等表演艺术家的重要演出场所,如 :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龚云甫等均曾在此献艺。台下配以听戏用的八仙桌椅,可从三面清晰观看演出,是国内仅存最大的古典剧场。10多年来,天津戏剧博物馆着力于戏曲艺术的研究、推广,组织了“天津戏剧发展史陈列”、“全国戏剧名家书画展”、“全国戏剧剪纸展”、“北方戏剧文物展”等20余个专题和临时性展览,并突破陈规,推出“津沽老戏园堂会戏复原动态展演”,对戏剧界、艺术界有较大影响。馆内现收藏有关戏剧方面的文物及藏品四千余件,其中包括早期戏曲艺人的演出手抄本,京剧大师梅兰芳、尚小云等人的书画珍品,马连良等艺术家的演出服装等。 该馆全年开放,为旅游者服务,并在馆内展销戏剧艺术品、博物馆简介及旅游纪念品等。 天津戏剧博物馆,即原广东会馆,是天津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修最精美的清代会馆建筑。广东会馆建在天津,而建造者却是南方的广州人,所以,它便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建筑手法,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形式,而又具有广东潮洲建筑的特点。 会馆的瓦顶和墙体为青砖灰瓦的厚重风格,而不采用南方黛瓦粉墙的轻透作法。但是进入大门之后,乡人乡情由此引发,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正是优秀建筑魅力所在。 会馆的戏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在我国传统戏楼中,天津广东会馆是最好的。整个戏楼内不见一根柱子。巧妙的是戏楼为一座二层楼的四合院。四合院围合的天井之上,构筑高大的罩棚顶。它使用南北两根跨空枋,东西一根额枋,分别长达21米和19米,承托起棚顶,高达11.2米。因此,观众席间没有殿堂梁枋用材和殿堂空间跨度方面,都是少见的。 坐在会馆的戏楼里看戏,视、听效果很好。伸出式舞台顶部安装了华丽的“伞式”藻井。这种巧妙利用力学原理的建筑技巧,妙不可言。藻井并非装饰品,经科学设计,斗瘩参差,螺旋而上,起到拢音、扩音和装饰音的作用,再将清晰的声音传回剧场的各个角落,不用扩音器也可使观众听清唱词,而且还保持原声,实为独到。戏楼的观众席和舞台上没有立柱,观众的视线不受任何影响。会馆的戏台藻井作挑悬结构,前台两角两根垂莲柱挑悬空中,既美观又不遮挡视线。戏楼舞台高1米,散坐席观众观看演出是平视的。包厢楼座高4米,俯视台上的角度为10—15度,符合人体的视觉生理。观众视力,一般20米以内可看清演员的面部表情,戏楼内最远视距14米,恰到好处。 广东会馆的建筑又一精美之处在于雕刻艺术。会馆用材,以木为主,辅以砖石,工精料实,堪为佳作。“木雕刘”刘杏林、“砖雕刘”刘凤鸣等雕刻名家之作,更是为广东会馆的建筑添了重彩。 会馆的正门入口处有一镂空木雕屏风,上悬“粤声津度”匾额颇为引人注目,而戏台的木雕更是精品中的上乘之作。舞台的天幕位置上方 ,悬挂黑漆地石绿字“薰风南来”匾额 。额下正中镶嵌“天官赐福”巨幅木雕。天官、童子、猿猴、松柏、灵芝、祥云和四角浮雕口衔桃枝的蝙蝠,构成了活泼、协调的画面。藻井工艺细腻高超,斗拱玲珑,涂金漆绿,光彩照人。前台两根倒垂莲柱,采用圆雕手法,上部雕成狮子滚绣球图案,柱头雕刻卷曲的荷叶和含苞欲放的莲蕾。藻井的吊顶华板和楣子,雕着龙凤飞翔在彩云之中。广东会馆的砖雕工艺也随处可见。戏楼外山墙之上的菱形《牡丹》与六角形的大型《正龙戏火珠》尤为突出。菱形《牡丹》采用了蔓草图案做底层砖雕,蔓草延伸不断,含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蔓草形象很美,隋唐时期最为流行,后人称它为“唐草”。在这层砖雕的上面 ,五朵立体牡丹,花瓣层次分明而流畅 。牡丹被视为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下方为《正龙戏火珠》砖雕。它用六角边的蔓草与牡丹花装饰成花边纹样,中间底层刻有祥云、祥云伴随着龙。龙形成S形,雕刻得栩栩如生。 这座建筑引起了各国建筑专家的极大兴趣。它是目前世界各国现代舞台设计师所追求的艺术效果。1999年出版的《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中国卷》收入了这座建筑精品,它也是天津惟一入选的20世纪建筑精品。 →回复
中国戏曲是由各民族长期以来共同创造的一门多彩的艺术,自十二世纪形成完整形态至今已历时800多年 ,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 为了便于了解每个历史时期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以及其间的渊源、继承和发展关系,展览馆设制了中国戏曲艺术形成发展线索示意图,将中国戏曲艺术分为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南戏和北杂剧、昆山腔与弋阳诸腔以及花部乱弹及其它共四个部分,使观者可纵览中国戏曲的萌芽、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歌舞,其雏形是歌舞戏和参军戏。为了加强艺术效果,展览馆内除对公元前到公元12世纪戏曲萌芽期间产生的各个戏种进行文字介绍,还配以新石器时代、宋代等各阶段艺术图片,而且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规模——南戏和北杂剧的形成时期,也将产生于当时的川剧、北昆剧等戏曲剧照与文字并列于展览馆内。沿着展览馆内的这条戏曲发展轨迹,还可以了解自明清以来,随着南北戏曲不断交流,带来昆山腔和弋阳腔的繁荣和花部乱弹的勃兴,而不断派生出许多新的戏曲门类,如:昆曲、粤剧、河北梆子等百余剧种。涌现出的众多戏曲名家,如:“南洪北孔”(即洪升、孔尚任)、“红线女”、常香玉、袁雪芬等名躁一时。 为生动再现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丰富展览的文化内涵,展览馆内还精心摆放了各个时期的相关实物及20余种戏曲书籍,与图文并茂的中国戏曲发展简史展览相得益彰。 中国京剧发展简史展览馆位于天津戏剧博物馆 (原广东会馆)内,与“中国戏剧拜师堂”相邻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展览馆”对望。最初为会馆的东厢房,是供来往天津的广东客商和在津的粤商休息的场所。1986年在广东会馆原址改建了天津戏剧博物馆后,在有关领导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精心筹划下,推出了一系列繁荣发扬戏剧艺术的展览活动,如: “天津戏剧名家书画展”、“全国戏剧剪纸展”、 “天津戏剧发展史陈列”等,对艺术界、戏剧界有较大的影响。为了弘扬京剧艺术,光大国粹 ,2001年10月1日起将这里辟为“中国京剧发展简史展览馆”。 中国京剧发展简史展览馆以开放式橱窗,通过历史沿革线路图,向人们展示了京剧的孕育与形成、兴盛与变革以及发展的新阶段三个不同时期的京剧艺术特点及代表人物、剧照。 京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 。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 ,通称为皮簧戏。后因京剧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悦耳动听,遂为区别称之为“京调”。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演唱“京调”的京班所掌握,正式称为“京戏”。在皮簧戏演变为京戏的过程中,一批著名演员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其他地方戏的优点,艺术形成上进行不断革新尝试,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在第一个阶段“京剧的孕育与形成”中,展览馆内不仅将上述京剧的沿革作了说明,还展示了许多名噪一时的杰出演员。如“京剧老生三杰”(或称“三鼎甲”)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其中程长庚还是第一个以徽剧演员总管京师梨园的领袖人物;并称“京剧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京剧的创始人之一)、孙菊仙、汪桂芬,并配以人物照片及剧照,文化内涵颇为丰富 。与他们同时代的王瑶卿 、王九龄、杨月楼、龚云甫也都颇有影响。因为京剧是从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在第二个历史阶段,中国京剧发展史展览馆向人们系统介绍了京剧的兴盛与变革,并将在京剧的创新和尝试过程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 、荀慧生各自作了生平介绍 ,并展出了京剧“四大须生”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初期)、谭富英(后期)的人像及剧照若干。同时把京剧的其他行当丑行、老旦、小生、净行、武行也一一作了展示。京剧在广大人民中也得到了普及推广,因此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一些京剧票房票友及戏曲教育内容的展览。随着京剧的不断发展、不断革新,在展览馆的第三展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京剧发展尤其建国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陈列展出的这一时期代表人物和剧照以及各种京剧研究组织机构成立的照片达几十余幅。生动地再现了京剧这一华夏艺术瑰宝的魅力所在 。展览馆内还将各个时期的唱片 、戏单、剧本以及其它种类的音像资料等相关实物分列其中,更加提升了中国京剧发展史展览馆的文化品位。 →回复
这座厅堂最初是广东会馆的主要筹款人 ,旅津粤人唐绍仪为来津同乡和在津的广东客商们聚会 、祭祀的场所。1985年,在有关领导和会馆工作人员的共同筹划下,开办了“天津戏曲发展史陈列展”,将这里作为其中的一个展厅供游人参观。之后为繁荣中国戏曲之大业,弘扬华夏尊师之美德,天津戏剧博物馆利用这座厅堂建成了国内第一家“中国戏剧拜师堂”,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厅堂内正前方为“拜师堂”。正中一刚劲有力的“师”字显示出中国书法的深厚底蕴。中间供奉的神龛、香火及两侧的八仙桌椅,各列其位,以备拜师仪式之用。梨园界戏曲艺术家在课徒授业的同时不忘先师,于堂内供奉了元、明、清及近代四位戏曲名家关汉卿、汤显祖、李渔、梅兰芳大师的画像。并在广泛搜集、整理、考证的基础上,集列出产生于1910年前后河北唐山的评剧、清代初叶形成于广东广州的粤剧、清代中叶发源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东北二人转等366种戏曲门类的名称及发源地,体现出中国戏曲艺术之绵延流长,博大精深。 自创办以来,中国戏剧拜师堂除接待游人参观外,主要是为梨园界拜师收徒、传接薪火提供场所,使中国戏曲艺术传承发展下去。2001年11月18日,天津人大代表、市评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马淑华在此喜收爱徒肖丹红,为中国戏剧拜师堂又抹了一笔重彩。 师为长者授业,承为学者习艺,师承为历史进步之根基。梨园尤意于此。中国戏剧拜师堂能使中国戏曲艺术薪尽火传,发扬中华艺术之精粹,堪为众览。 戏楼占整个博物馆的三分之二,为天津戏剧博物馆的建筑主体。进入戏楼,迎面一对黑漆金字抱柱联 ,给戏楼点了题“粉墨辨忠奸曼舞轻歌皆世态 ,筝笆弹喜怒繁弦急管尽人情”。从平面柱网布局和屋顶来看 ,戏楼似为一座两层楼的四合院,它座南朝北,南房为戏楼后台,面阔五间,上下两层,后台楼下正中置戏神龛,古时伶人演出时都要奉礼拜;两侧摆放演出使用的衣箱,楼上作为演员的化妆室。舞台是戏楼的中心,由南向北为伸出式戏台,台深7.5米,宽8.6米,高1米。台上无柱 ,是用三根主梁两根平行的跨空枋和一根东西向的施额枋架起的,净跨度长达20米。舞台正面匾额书“薰风南来”,天幕位置镶嵌“天官赐福”镂空木雕,使人一望顿感吉庆气氛,从而凭添无限情趣 。舞台顶部平伸,上置“ 伞式 ”藻井 ,其并非装饰品,它是这座戏楼的“秘密武器”,是一个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螺旋状回音壁,由数以百计的异形斗拱组成,直径为5米,可调节音响 ,它将舞台上的声响吸进,再由不同的角度折射到场内各个角落,既拢音又传声,独具匠心。 为使尖拱式藻井外观精美,工匠又将舞台上部设计成垂花门楼,配以隔扇门窗,而后采用悬壁结构从两侧用两根斜向栏杆将它吊挂在额枋上,不设支柱,不影响观众视线,两根栏杆也用木雕花罩遮掩,外观秀美,天衣无缝,令人叹为观止。整个剧场均摆放八仙桌椅,加上台口没有支柱,所以从三面都可清晰地观看演出。二楼原设包厢,现为“中国戏曲音像资料文库”。 舞台的对面为配合戏楼场景,环绕戏楼陈列了“中国京剧人物造型艺术展”。展出了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不同人物造型近百位,其神态栩栩如生,服饰做工精美考究,颇具欣赏价值。 戏楼创建初始是在津的广东客商聚会娱乐的地方。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先生北上路经天津时 ,同盟会燕支部曾在广东会馆召开欢迎大会。孙中山在会馆内的戏楼舞台上发表了“我中国四万万同胞齐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的著名演说。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以邓颖超为代表的“觉悟社”爱国志士也曾利用这个舞台,宣传革命, 为难民募捐义演“木兰从军”“伊藤博文”等新剧,成为该馆的历史珍闻 。因为这里设备良好,所以90多年来,昆曲和京剧的名角如:孙菊仙、杨小楼、尚小云、梅兰芳、谭富英、龚云甫等都曾登台献艺。末代皇帝溥仪也多次在此听戏。沿用至今,多次上演传统、现代戏曲及各门类艺术,收到良好社会效应。 戏楼作为弘扬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动场所,不仅是中国古典剧场的“最后遗迹”,更是天津戏剧博物馆的建筑精华所在,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式戏楼。不仅木结构建筑梁枋用材和殿堂空间跨度国内罕见,而且戏楼内外沿用的雕刻工艺更是精品中的上乘之作。 “木雕刘”刘杏林、“砖雕刘”刘凤鸣等雕刻名家之作无疑为戏楼的建筑增色添彩。1999年被收入《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中国卷》,是天津惟一入选的20世纪建筑精品。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