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海南 → 定安 → 见龙塔 → 概况 |
|
是海南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时间较早的古塔之一。始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定安知县伍文运和乡绅林起鹤等捐资创建,未竣,至乾隆三十三年(1765年)再由知县吴先举等捐资继成。塔高20余米,八角七层仿楼阁式,塔砖有《千字文》的单字印记,底层正面额上刻有"见龙塔"三字,塔顶覆盆上树铁刹竿巅插蓝天,游人可从内壁砖梯螺旋登至塔顶,远眺建江南岸,观赏江边及远处绮丽景色,贻情悦性,心旷神怡。 1956年人民政府拨款修整见龙塔,使古塔仍然保持昔日风姿。
这就是定安有名的见龙塔。行至塔下,仰目而视,七级高塔使人颇感渺小。青灰的塔砖、古朴 的塔基、褐色的葫芦顶以及塔身上随风摇曳的杂草,让人顿感岁月流逝的沧桑。 听说以前岭上原本无路可行,见龙塔就处杂草和坟冢中。经过当地政府近年的修缮和保护,眼下,四周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见龙塔恢复原本真面貌,成为定安一景。 “见龙”一语出自《易经》,其本意是祈求出人才。久而久之,定安人根据塔名赋予它颇有神奇色彩的传说 塔本是一种风格独特的佛教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原名Stupa。传入中国以后,被译为“浮屠”(因为是音译,所以也有译为“浮图”)。佛教中所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的“七级浮图”就是七级佛塔。到明清时代,塔被完全中国化,已不再是高僧的坟墓,而成为地气、灵气增加的象征物。 见龙塔又名仙沟塔,位于定安县城东南约7公里的龙滚坡上。塔由砖石砌成,共7层,高25米。依《易经》八卦设计为八面体,墙上分别纹印着“日、月、星、辰、天、地、玄、黄”等字,底层正门刻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今仍清晰可辨。见龙塔共设有28个实门,门的设置很科学。每层有8个实门和假门,其中第1层实开东、西、北3个门,其它5个门都为假门。第2层则与第1层刚好相对,实开5门,虚开3个假门。这样虚虚实实交错而上,预防塔身纵向开裂。楼阁式塔的内部是空心的,塔内壁设有砖梯,通向各层。整个塔并无任何现代建筑材料,没有水泥、没有铁钉,没有支架。一块块塔砖在糯米等原始建筑材料的粘合下累叠成塔,200多年来,任凭狂风、雷电的肆虐,屹然矗立。 据史料记载,见龙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 1751年),知县伍文运、绅士林起鹤等捐资建筑,因资金缺乏,半途停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吴先举邀请绅士捐资续建而成。塔名“见龙”,是据易经“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句而命,其本意是祈求出人才,显而易见是风水塔。久而久之,定安人赋予它颇有神奇色彩的传说:塔竣工时,一条巨龙驾着五色云彩出现在龙滚坡上空,兆示此地风水极佳。 对于此传说,气象专家解释说,定安龙滚坡一带是我省有名的雷电频发地区,由于该地区多坡岭和湖泊,在其上空容易形成水雾而导电。每年6月至8月,雷电很多,史志上有关人畜被雷电击毙的记载很多。因此,建塔时出现所谓的龙滚风现象,可能缘于该坡地雷电较频繁的闪现。而电闪雷鸣在民间往往是传说中的巨龙正在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增添了见龙塔神秘色彩,文人墨客每到定安,无不登塔领略奇观妙景,挥毫作颂 有人说,见龙塔与南面的文笔峰遥相呼应,构成定安的文脉。从见龙塔建造人林起鹤这首诗中,看得出定安人对人才祈求的热情: 擎天一柱突崔巍,耸入云霄接紫微。 文笔南离先焕彩,浮图东巽复光辉。 神龙应运腾空见,阳鸟乘时渐陆飞。 瑞兆题名欣叠叠,人才蔚起绍前徽。 走进塔中,古人高超的建塔艺术将塔的文化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塔身中空,站在塔基正中间抬头仰视,一眼可望至塔顶,有“通天”之感。 见龙塔建成后6年(公元1773年),在定安高林村,海南探花张岳崧降世了。而定安历史上仅有的2对父子进士——张岳崧与张钟秀、王映斗与王器成也都出现于见龙塔建成后。并且据史料记载,父子进士在海南历史上仅有7对。 文化研究专家关万维称,塔是一种外来建筑,因此修建塔的地方,说明该地区文化较为开放。明清之际,海南建有古塔的地区也正是海南能接纳岛外特别是内地文化的地区。无形中便形成一种巧合:那些修塔的地区由于能接纳较先进的内地文化,该地区文化也发展较快,于是在科举中较有成果。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增添了见龙塔神秘色彩,文人墨客每到定安,无不登塔领略奇观妙景,挥毫作颂。 200多年来,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沐浴着见龙塔的灵气,青年求读者,不惜跋涉,纷纷登塔远眺,虔诚祈祷,接收洗礼,渐成习俗。延至今天,县内学生也喜登见龙塔。 经过全面的规划和开发,历尽沧桑的见龙塔修复如旧、重现真颜 据《定安县志》记载,定安县原有4座古塔:明代王弘诲告老回家后,建藏经塔来收藏图书,抗日战争期间,藏经塔被日寇拆除,将塔砖用于修建碉堡。王弘诲玄孙王展在文笔峰之巅建文笔塔,清代已坍毁。在定安县居丁镇,有一个小塔,解放后被拆除。现仅存见龙塔于风雨中。 1956年,经历了200年风雨的见龙塔西南角坍塌严重,附近农民将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砖拆回家建房,以沾灵气。当时,广东省文化局拨款对塔进行大面积修缮,见龙塔才得以保全。但“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时期,见龙塔再遭劫难。“那时候,见龙塔成为乞丐与流浪人的居住点,附近一些居民还在塔内养鸡鸭,整个古塔内臭气熏天。”定安县博物馆原馆长许荣颂心痛地告诉记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见龙塔才得以重新保护。 1986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着手进行抢救和保护。1996年,定安县文化馆集资15万元对见龙塔进行修缮。但见龙塔上仍有人到处涂鸦,塔上自生的杂树根系也逐渐长大,严重威胁着塔体,令人心痛。 2000年,定安县人民政府决定改变由政府一手包办保护文物的局面。实行与社会力量合作,对见龙塔进行全面规划、开发,发展旅游业,以开发促进保护。 2000年8月起,海南塔岭旅业开发有限公司斥资6000多万元对见龙塔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开发,清理坟冢、铺草植树、修缮古塔,历尽沧桑的见龙塔重现昔日风采。 无论如何,见龙塔毕竟走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也许让这种新保护方式真正体现出功效来,还需要更多时日,历史的目光将继续审视这一切。(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