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北京 → 东城 → 国子监 → 概况 |
|
在北京城的东北隅,有一条古老的成贤街,在其人口处和中间,矗立着4座完整的过街牌楼,金碧辉煌。人们走进这条古老的街道,可以远远望见牌楼上三个斗大的金字“国子监”。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创建于元大德十年(130年)。明初称“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年),复改称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有集贤门、太学门、辟雍、彝伦堂、敬一亭等,建筑布局相当讲究。 进人学府院内大门--太学门,即可见到一座瑰丽壮观的琉璃牌坊,南面的题字是“圜桥教泽”,北面的题字是“学海节观”。正厅彝伦堂,是监生们会讲的大礼堂,皇帝来国子监讲学时在这里设座。东西两廊各有房33间、设监内“六堂”:东为率性、诚心、崇智,西为修道、正义、广业,是监生课堂。东西两面还有4厅:东为典簿、绳愆,西为典籍、博内,是监内分管文书、纪律、图书、教学的办公处。 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于东西六堂,县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内。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六百年前的三朝最高学府,如今建筑依然,已改为首都图书馆。宽敞的院落,参天的古柏,花木葱茏,清雅幽静,为当代的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国子监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名称,他们的含义和今天的已经大不一样了。 祭酒:以官职而兼师的校长。 司业:副校长,负责全面的教学工作与执法事务。 监丞:教务主任,主管学规,督导教学。 博士:教师,从事阐明经说启迪领悟的教学工作。 助教:教师,以不同科目为分工从事教学辅导工作。 贡生:学生,各省推荐入学的品学兼优者。 八旗官生、监生:学生,花钱捐得就学资格,品学水平参差不齐。 号:学生宿舍。 交趾号:留学生宿舍。 南学:国子监南部助教官员与学生居住之处的俗称。
辟雍殿又称壁雍殿,是国子监建筑的中心,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皇帝来国子监讲学的地方。清康熙以后,第一位皇帝即位,都要来这里讲学。辟雍殿北面是彝伦堂,为元代崇文阁旧址,本是藏书的地方,明永乐年间重建,用于上课的讲堂。堂的东西两面为典簿厅、绳愆厅,西面为典籍厅,南面为博士厅。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