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丹霞寺又名仙霞寺,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霞寺“山峦重重环绕,水流曲曲迂回,松竹丛茂,佛殿高耸,实为南阳之古迹,南召之胜地是也。”寺院建筑分为四重,整个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有东西廊房、藏经楼、膳房院等,均为清代硬山式建筑。有“八百里伏牛山、五百里丹霞”之称,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lantianbaiyun(蓝天白云) |
2006年2月9日 16点35分 |
评分:10 |
南召丹霞寺石人山南麓景区内层峦叠嶂,古木参天,流泉飞瀑,碧水幽潭,集北雄南秀于一体,被誉为“中原胜景”。整个景区有:真武顶景点,百尺潭瀑布景点,丹霞寺景点。
真武顶景点险峰奇石,雾托云衬,名木名花遍布。千姿百态的树木及青藤、杂草等,构成了万亩原始森林的佳景。青龙岭、竞秀峰及青松崖等处,连片生长着青翠挺拔的古树,它们或如伞张举,或如塔耸立,或如龙腾飞,或如鸟展翅。真武顶景区的另一个特点是峰峦多姿,怪石林立。手抓铁链,沿梯登上2102米的真武顶后,顿觉寒意袭人。环顾四周,千峰竞峭,云涛翻卷,如江海奔流。
景区内最具有吸引力的是流泉飞瀑、碧水幽潭。百尺潭瀑布,上边树潭相连,连续飞泻,最高处达四十多米,似巨幅匹练,蔚为壮观。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瀑布大观。
丹霞寺又名仙霞寺,为河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霞寺“山峦重重环绕,水流曲曲迂回,松竹丛茂,佛殿高耸,实为南阳之古迹,南召之胜地是也。”寺院建筑分为四重,整个主题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有东西廊房、藏经楼、膳房楼等,均为清代硬山式建筑。有“八百里伏牛山、五百里丹霞”之称,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景区附近还可游览南召猿人遗址、鸭河口水库、玉葬溶洞群、五朵山等。
→回复
ly3636113(ET) |
2007年4月26日 21点37分 |
评分:0 |
丹霞寺原名仙霞寺,古称西霞寺,是豫西南地区现存三大千年古刹之一,与淅川香严寺、镇平菩提寺齐名。位于留山镇北士里的群山丛中,因"每日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故名。整个寺院座北向南,依山而建,背靠大芒山,左邻青龙山,右接白虎山,气势力雄伟,环境幽静,青石板河从寺前潺潺流过,山青水秀,为该县佛寺之冠。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清道光十三年(1834)碑记:"南召县城(今云阳镇)西四十里许,有山曰留山,又号丹霞山,碣曰丹霞古寺......",《元通志》:"县(南阳)北二百里,万山重重,到此平坦......每至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故得仙霞之名,俗呼曰\'留山\'"。又据《南召县志》载:"灵昭仙女一掌度丹霞"。相传这里叫"丹霞坡",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岗峦起伏,地形险峻;周围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彩去时聚时散,风景极其优美。唐长庆四年(824),天然禅师于此建寺。"天然禅师色如渥丹,灿如明霞,与丹霞山遥相映辉,故名\'丹霞寺\'"。
自天然禅师在此开创僧寺,至北宋崇宁四年(104),禅僧德淳又将寺院翻新增高,且购置田产,据山占水,日渐兴盛。元朝末年,因遭兵乱,被焚殆尽。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禅僧谭宽,又在寺院的废墟上修建庙宇一间。明正统元年(1436)自然禅师又竭力筹划重修。明嘉靖二年(1523)僧性寿又加以扩建,丹霞寺得到了中兴,面貌焕然一新。"南北营殿,东西构堂,中则巍然耸出山巅,又塑三大佛像和十八尊罗汉。昔之漫延荆榛今则巍巍殿宇,临之者悚敬,游之者畅怀。"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兵乱迭起,寺院再次被毁。清初,流散各地的僧人,相继归来,寺里的砥中和尚,披荆斩棘,清理遗址,重修寺院。接着静庵、冕珠二和尚继其志,焚香修道,竭力劝助,经过重修,庙宇更加辉煌。寺院内外古木参天,翠柏成荫,郁郁葱葱,景色宜人,被列为南阳八大景观观之一。丹霞寺从此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僧众达300多人,寺产也大大增加,在豫西南佛教事业中的影响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清光绪皇帝赐给了"万岁牌"一面。民间至今流传着"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说。
丹霞寺现存殿宇为清代建筑。全寺占地面积达50余亩,有殿堂房舍140多间。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山门、伽兰殿、大雄宝殿、毗芦殿、藏经楼、方丈室、后祖堂。两侧有石狮、廊房、膳女院等。其布局严谨合理,错落有致。寺内有直径两米多的大牛皮鼓一面,古钟一座,钟声能传十里之遥;两座高两米的石狮分立山门两旁,底座上分别镌刻着"丹霞禅寺"和"十方丛林"八个大字;近旁有两棵古老的白果树,植于门前两侧,高约数丈,径粗三围,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寺旁有柏、栗树两株,分翼并长,粗数抱,高数丈,参天入云,树下一丛葡萄架,盘绕在两树之间,俗有"百(柏)里(栗)葡萄架"之称;寺院西南面400米处,有一片面积达几十亩的古柏林,整齐划一,纵横成行。丛林深处,为历代禅僧之墓葬地。现存元代砖塔八座,清代石塔四座。这座历史悠久(已传至57代)的古寺,有严格的佛规、戒律和完整的组织系统,及周祥的佛事礼仪,因之影响深远。民国初年,全国高僧曾云集于此,举行过一次历时达一月之久的盛大受戒仪式。
寺内现存有宋、明、清等朝代的碑碣数通,上面记载着丹霞寺的沿革变迁。清道光十三年(1834)碑记"......寺之初始于唐,盛于宋,兵焚于元,迄明中兴,清朝重建至今"。丹霞寺几经废兴,历经沧桑。到民国时期,兵匪交加,战祸连年,寺院多年失修,残缺不全。特别是,清风禅师与静观和尚因门户之见、财产之争,闹得两败俱伤。后来,明新和尚在当卖庙产中被人杀害,玉普和尚也相继被捕入狱,佛寺从此败落。解放时,仅留觉来、觉先等三名和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保护下,不少房舍进行了翻修。1960年,在此设立了县人民疗养院,又新添了一批房舍。至1963年寺内共有殿房、僧舍141间。其中三座殿堂、厢房,以及东西两个跨院中的佛像保存完整,色彩灿烂。1982年,政府拨款三万元,进行修缮,并派出专人看管保护。
该寺所处环境清幽:"寺后一峰风兔岩千仞,左右两峰夹立,旁近诸峰朝拱";"山峦秀丽盘旋,状若凤翅,清泉环绕其麓,如急湍声......";"山峦重重环绕,水流曲曲迂回,松竹丛茂,佛殿高耸,实为南阳之古迹,南召之胜地也。"唐代孟效有诗云:"松色不肯秋,玉色不肯柔。登山须正路,引水还直流。白鹤负书信,索云作衣裘。仙村莫道远,策杖相交游"。至今仍不失为一处很好的游览胜地。现存的楼台殿宇,在研究古建筑工艺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