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南宋(1169年),是县、府学考试场所。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乡试、会试都集中在南京举行,回此,县学、府学必须另建考棚。当时东边营的下江考棚,原为江宁县学考场,鸡鸣山下南京市政府大院是上元县县学考场。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为陪都,而江南又是人文荟萃之地,考试仍在此按期举行。这时成祖又继续派人建造江南贡院。明清两代对贡院均有扩建,到清光绪年间,贡院占地达数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庞大,为当时全国23个行省的贡院之最。至同治年间,已建供考试用的“号舍”20644间,还不包括司考官员办公住宿用房在内。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贡院也随之失去作用。1919年开始拆除贡院,除留下贡院内的明远楼、衡鉴堂和一部分号舍作为历史义物外,余下部分全部拆除,辟为市场。
明远楼是贡院内栋宇之一,楼凡三层,作四方形,四面皆窗。位于贡院中心,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十子人贡院考试的行动和院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明远”是“慎终迫远,明德归原”的意思。楼下南面曾是有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碑文最后叹道:“今则数百年文战之场,一巳尽归商战,君子与此,可以观世变矣!”
如今这里摊贩栉比,行人熙攘,十分热闹。
kevin_chen(西门) |
2005年12月19日 23点46分 |
评分:10 |
江南贡院位于夫子庙之东,是整个夫子庙建筑群的一部分,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9年),当时叫做建康贡院,是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规模不大,应考人数也不多。明太祖定都南京后,乡试,会试集中在南京进行,因此,县学、府学必须另建考棚(下江考棚建在门东边营,原为江宁县县考场;鸡鸣山麓的考棚是上元县县学的考场)。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国都北迁以后,南京仍为陪都,而江南又是人文荟萃之地,考试仍按期举行。明代中叶和清代,贡院均有扩建。到清光绪年间,占地相当广大,东起姚家巷.北至奇望街(今建康路),西与夫子庙毗邻,正门在现在秦淮剧场大门前面。其间考生号舍两万四百多座,主考、典试、监临、监试及职事人等的官房教百间,规模之大,占地之广,除北京外,为全国各省乡试考场之冠。今日市中医院南大门的"明远楼"就是江南贡院的中心。每临考试之期,执事官员驻比发号施令,并负责警戒,明代的明远楼为三层,四面皆有窗户,居高临下,昼夜值班了望,以防考生私自走动及执役人等有无代为传递舞弊,另外,贡院围墙四隅也各筑"了望楼"以助观察。
在明代,江苏、安徽是南京近畿,清初称"江南省".康熙时始划分苏、皖两省,而政治、军事还是一体,乡试仍沿用明制,两省举子都来南京应试。所以,东南贡院的名称一直保留。举子来南京应试,不是各县所有的秀才,廪生都可以参加考试,而是要事先通过预试录取的。开科这年二月,安徽省的考生到上江考棚(现市立六中);江苏省的考生到下江考棚(现市立第一医院)。三天三场考试及格,领取乡试文凭,方可参加乡试;乡试等于现在省考,也是三年大选一次。江南乡试多于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闹"。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炊煮茶饭完全由考生自理。号舍一律南向成排,一个宇号长的近百问,短的也有五、六十间。两排之间留约四尺宽的长巷、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举子按号入座,号舍无门,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号舍内宽三尺,长四尺,伸手可及屋檐。离地一,二尺的墙上有槽,两块木板可以抽动。白天上层木板作案写作,下层木板可坐;的确是非常艰苦。而科举这条路又是非常狭窄的,能够由此显贵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学子终身徘徊于殿堂之外,皓首穷年,蹉跎一世。俚也有富家子弟,自知功力不济,难以问津,索性玩个痛快;更有利用圣谕"凡举子赴京应试,沿途关卡免验放行"的机会,贩运大批货物,偷漏关税,到南京寻花问柳,游乐一番,然后又带货而归。所以,南京每届大比之年,市面热闹非常,贡院周围和夫子庙一带摊贩栉比,行人熙熙攘攘,犹如过年。
民国七年11918年),因科举久停,贡院空废,政府决定拆除,辟为市场,遂成为夫子庙的闹市区。现在,贡院原建筑仅存一座“明远楼”。近年来,政府拨款在楼后仿建一小型"贡院",供游人参观了解。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