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上海 → 松江风景区 → 松江方塔 → 概况 |
|
亦名“兴圣教寺塔”。位于松江城厢镇东南的方塔寺内。寺建于五代后汉乾佑枯二年(公元949年),北宋熙宁、元丰、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造塔,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在形态结构上,应袭唐代砖塔风格,砖身每层四面辟壶门,门内通道上施叠涩藻井,内室用券门。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方塔顶上的塔刹高7.85米,由覆盆,相轮,宝瓶及四根浪风索(均铁件)组成.方塔因年久失修,底层围廊全毁,各层腰檐、平座、栏杆、楼板均残缺零落。1975一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 方塔周围辟为“古典园林”,园内文物较多,如宋望仙桥、明兰瑞堂、清天后宫大殿以及五老峰、美女峰等名石。方塔地基下有一地穴,内有石匣、银匣、宋代钱币、铜佛、铜卧佛及象征佛牙的动物骨骼的化石等. 松江方塔形体优美,玲珑多姿,为我国南方古代建筑中所少见,是国内保护最好的古塔之一。
抗战期间,日寇对松江进行狂轰滥炸。方塔周围的古建筑也难免于难。当日机轰炸时有目击者看到方塔被日机炸弹的气浪震出 50余米,在空中猛烈摇晃着。当气浪过后,尘土落定,方塔又巍然屹立在原来的地方。这到底是视觉错位还是神灵扶持,至今仍在争论着。当然,答案是很清楚的。轰炸过后,除了方塔与照壁幸免于难以外其他古建筑都荡然无存。 1978年,以这座兴圣教寺塔为主体景观,利用了一大片古遗址,集中了一大批古建筑,重新建立了方塔园,占地面积173亩,在当时是上海地区最大的公园。并按照秦汉时代的园林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宁静、明洁,形成了妙趣天成的风格特点。整座园林,以石铺广场为中心,四周布满着古建筑古文物,有宋代的方塔、望仙桥,明代的砖雕照壁、楠木厅,清代的天妃宫等。园内共有10个有名的景点。为了使方培园别具风致,自然多趣,1980年在园内开湖叠山,一条方角弧型的镜水平湖横卧在方塔南面。湖水明净,塔影明朗。湖边散植着一组组花坛式的荷花、菱花,夏秋之际,将湖面点缀得格外绚丽。湖的南面是平坦开阔的草坪,缓坡入水,岸边疏植丹枫,由此北眺,丹枫丛中露出了方塔的倩影,格外富有诗情画意。园的东部的一大片竹林,占地 25亩。从东大门入园,在一片翠绿的丛竹中露出方塔的雄姿,特别引人入胜。竹林中有石砌小道,四通八达,道旁有茅亭,小河,以及古朴有致的长条石坐凳。再看竹园,品种繁多,形态各异,有凤尾竹、燕笋竹、湘妃竹、紫竹、圆竹、蔑竹、淡竹等。看着这些姿态迥异的竹子,会使人想起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著名诗句。 →回复
砖木结构,楼阁式,九层,逐层收缩,内置扶梯。登塔远眺,松江美景尽收眼底。此方塔历经八次修葺。 1974年,松江县对方塔进行了大修。修复后的方塔高42.5米,塔身分9层。 有4条铁索从尖顶分别系向9层的四角塔檐,名“浪风索”。2000年12月再次大修。 今外墙已恢复北宋建筑特点,并配置灯光照明,使其更显窈窕玲珑。1974年修塔时,发现第三层的侧壁石灰层内有一幅壁画,画的是一尊新色佛像打坐图,佛像清晰,色彩鲜艳,这是上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的最早壁画——宋代佛像。 经专家鉴定,系建塔时的原画。修缮时还发现在塔的底层1.5米处,有长方形地宫,砖室高约3米,中间横卧着一尊涂金的释迦牟尼铜佛像,在汉白玉石匣顶上是尊涂金供养人铜座像。 在铜佛像旁的两只银匣子上一个铸有追荐之母,一个铸追荐之妻的图样。可见唐宋时期佛教已在松江相当盛行。 地宫中还有用象牙化石替代的“佛牙”和100多枚唐开元钱币与宋代钱币。方塔及照壁周围已辟为“方塔公园”。 园内文物较多,如宋望仙桥、明兰瑞堂、清天后宫大殿以及五老峰、美女峰等名石。 →回复
京官为示清正,限令华亭知县年内造起宝塔,逾期杀头论处。华亭知县不肯拿出贪污的纹银,又要在限期内建塔,就用斧头吃凿子的方法,限兴圣教寺当家和尚三个月内筹齐建塔银两,否则杀头示众。时过两月余,正值如来佛生日,当家和尚在兴圣教寺内做三日三夜法事,第三天法事高潮,善男信女如潮,当家和尚持剑步上法坛,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右手举剑将左臂砍下,又念“布施造塔”四字,人昏了过去。当时善男信女见当家和尚断臂建塔的决心,人人慷慨解囊,你一吊我一两,写满愿簿。当家和尚断了左臂,解决了建塔纹银。建塔限期紧迫,马上请来了一位本领很高的老木匠设计宝塔,他跑了全国许多地方察看取经,还是设计不出一张理想的建塔图纸。一天,老木匠回家,见芳龄十八岁的女儿蹲在灶边烧饭,就随口喊了一声,女儿急忙站起来,扭转身来应答,穿在身上的裙子便随风飘了起来。老木匠发现女儿苗条的身材和宽敞的裙子显得十分得体秀美,顿生灵感,就根据其女儿苗条的身材和宽敞的裙子设计一座大出檐,瘦塔身的九级方塔。塔造好后名扬四方,被誉为江南造型最秀美的塔。松江竹枝词中写道:“巍巍楼阙梵玉宫,金碧名蓝杳霭中,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 兴圣教寺塔位于松江区中山东路方塔园内。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因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年),邑人张仁舍宅所建的兴圣教寺内,故名兴圣教寺塔,又名兴圣塔、吉云塔,形呈平面正方形而俗称方塔。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3年)建成此塔。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僧人行高募款修葺。大德六年(1302年)飓风吹落塔刹相轮,毁栏杆,僧清裕募款修理。元末,寺遭兵燹,殿宇全毁,仅塔与钟楼独存。明洪武三年(1370年),寺僧在塔旁建忏堂,额曰“兴圣塔院”。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巡抚周忱捐款修葺。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为募款修塔,僧大振断臂以示虔诚。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和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迭次修葺。尤其至道光年间已隔半个多世纪,尚需更换塔刹等进行大修,但无钱修葺,松江有个和尚咬破手指,用血写了一卷佛经,募款修塔,虔诚者见血书纷纷捐钱,塔大修时将血字的经卷藏在最高处的塔刹上端瓶内。1963年勘查时取了出来,因久遭雨水侵蚀,血色易褪,血字已褪尽,无法辨认。据史志载这是历史上第七次大修,也是古代兴圣教寺塔的最后一次大修。辛亥革命后,塔的砖身出现裂缝,下层围廊全部毁坏,塔内各层木结构亦大多损坏,楼板扶梯仅剩一层。1958年,由江苏省文管会拨款为方塔安装了避雷针,7月又抢修顶层、墙身及塔顶屋面,并更换顶层西南角支柱一根。 1973年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批准,进行建塔以来的第八次大修。是年10月,清理塔基浮土,了解塔的平面、基础、结构损坏情况,确定围廊廊柱的地位以及历代修缮时所用砖瓦等。1973年测量了塔的回廊、平座、塔檐榫眼位置、尺寸、角度等数据,摸清了底层扶梯入口处,通过对塔的考证,修正了原设计图的偏差,经领导小组与陈从周教授等专家的审定,于4月通过了《松江兴圣教寺塔修缮方案》。1974年在揭剥墙面石灰时发现两幅宋代佛像壁画,并挖掘了方塔地宫。1975年开工修缮,底层扶梯改为外扶梯结构,木结构按宋代做法,因平座、勾栏已失缺无考,根据陈从周教授意见,参照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寻杖式栏杆制作。塔檐四角下的风铃(惊鸟)原物失缺,由上海博物馆提供的唐代风铃实样,在修塔工地浇铸。塔刹已损的生铁铸件,委托松江县城北农机厂按原样铸造,修复每层塔檐上的角脊兽时,因没有实物依据,只能参照古代螭虎脊兽塑形并翻模烧制。塔檐的出檐比原尺寸有所加深。修缮所用木材分别为江西景德镇樟木,安徽黟县的青刚木及建杉100多立方米。苏州吴县陆墓砖窖厂定制了砖瓦。在大修中更换腐蚀的塔心木,用老式巴杆安装了重6吨的塔刹,补换相轮。恢复各层扶梯、楼板、平座、腰檐和寻杖式栏杆,重建了围廊。历时4年,于1977年5月竣工,投资20.8万元。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认为方塔是全国古建筑修缮中的成功范例。 传说方塔又是藏宝的地方。宋时方塔被一只老猴精所盘踞,它每天夜里到塔方圆数里人家中偷窃金银财宝,拿回藏在塔内砖壁中,老猴精还在塔外侮辱妇女,吸婴儿的血,闹得华亭城夜夜不宁。据传海瑞在治理吴淞江的同时来到松江府城查案,随身所穿大红官袍,晚上睡觉时被老猴精偷走,藏在方塔中,海瑞经过侦查得知详情,请来一位高僧降妖。高僧来到方塔下,从宽大的袖子里放出两只老鹰,双鹰绕塔飞翔。老猴精见势不妙,躲在塔内不肯出来。夜深人静,老猴精机警地跳了出来,双鹰飞速从高空中冲过去,用锐利的尖喙,啄瞎了它的双目。老猴精失明后又痛又饿,悄悄爬出去觅食,由于看不清方向,从塔上摔到地面死了。塔中有宝的传说引起了历代修塔人的重视。1974年修理方塔时也想塔中找宝,但未找到金银财宝,却发现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壁画。在揭剥墙面石灰至第三屋西壁外檐下,两朵斗栱间栱眼处三角形壁面上,剥去7层石灰后,惊喜地发现了彩色罗汉像,但面部模糊,只见罗汉身穿红袈裟,袒右胸臂,趺坐,颈部较短,为上海地区仅剩的宋代壁画,今将画面加罩有机玻璃予以保护。修塔人员还注意塔下地宫之宝。在离地面1.5米的砖砌小室里,放着一只石盒,盒盖雕龙纹云气,两端镌刻双狮,线条细柔。盒盖上置铜菩萨一尊,面北结跏趺坐,旁散置唐宋钱币42枚。古函内有漆匣已腐朽,匣中有用帛裹着的铜卧佛一尊,完整无缺,这是佛教释迦牟尼的“涅槃”像。左右两银盒内藏动物化石和6粒小石子,可能是信徒们用作佛骨和舍利子的象征物。银盒上镌“蔡溥舍银造匣追荐亡妻俞氏超生”、“郭椿年舍银匣追荐亡母赵氏超生”,漆匣底有钱币97枚,钱币有唐开元通宝和北宋政和、宣和通宝、南宋建炎通宝。 兴圣教寺塔为方型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该塔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引起了国内许多古建筑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当许多古建筑专家来到松江实地考察时,会惊奇地发现塔身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塔体每层墙上都有三道木箍,呈“井”字状镶嵌在塔的墙砖间。这在建筑材料学上是个大忌,用了易朽蚀的木材,九层宝塔用27道木箍,如其中一道木箍腐朽,整座塔就可能倾倒。但迄今为止近千年方塔仍巍然挺立在峰泖大地上。塔内所用木材究竟作过怎样的防腐处理使之千年不朽,上海市木材研究所没有化验出结果。在这座神奇的宝塔中,不烂的木材又岂止木箍呢?修复方塔中发现,塔上古代斗栱保留177朵,宋代原物111朵,占62.7%。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塔的第七、八、九层中心直通塔刹的13米塔心柱腐烂,故拆去重建,斗栱也随之更换。斗栱是古建筑构架中最有特征的部分,古代劳动人民运用杠杆和天平的平衡原理创造出斗栱,置于柱头与梁架之间,起着支撑全塔的作用,既美观又实用。塔的每层都有腰檐和平座,全靠斗栱来承托。塔中还保存了一部分宋代的月梁、撩檐枋等,在多雨潮湿的江南古塔中实属罕见。另外,若绕塔身一圈,仔细观察该塔踢脚线有宽窄,地平有高低,西北角比东南角高出近20厘米。由此可见当时所建的塔略斜,故地坪按塔斜度而产生高差。为何建斜塔?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一位造塔行家,造了一座斜塔,人们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我们这代人是看不见了,我造的这座塔200年后便将成为一座笔直的塔。”但是没过多久,这座塔烧掉了。从上述故事中得到启示,松江常吹东南风,年代久远后,塔就会向西北方向扶正。近千年方塔被东南风扶正后,又向西北偏移53厘米,有明显倾斜感,修方塔时工匠们用每层腰檐平座作一定借转的方法,使东南上部出檐尺寸大于西北部,从而形成一种视觉差,使原本倾斜的塔身,看不出斜度来。几何图型中数方型最不稳定,细长物体也容易倒下。兴圣教寺塔细长方型,但历经灾战,千年不倒。方塔檐出量大,其塔檐比(塔檐出量与塔身宽度比为2∶1),大出檐象船上的帆,吃风力很大。松江为沿海城镇,每年要历经10次左右台风,最大风力10级以上,方塔风吹不倒;历史上松江共发生有感地震80余次,其震中在上海地区的有34次,虽震级不超过5级,但震感很强,方塔震而不倒;日本侵华期间,在古代烧毁的兴圣教寺之地建造的府城隍庙被炸,及塔周围百亩方圆的民居大多炸毁,弹坑累累,惨状中方塔巍然不动,可谓奇事。 秀美的方塔吸引了各界人士,方塔周围成为活动的中心。传说在清代道光年间,有位秀才在元宵灯节那天,爬上方塔顶层点了盏明灯。从方塔北面云间第一楼下看塔上闪闪发光的灯火,他出联:“方塔点灯,光照云间第一楼。”一时无人对出下联,秀才自鸣得意,便在松江岳庙前夸下海口,谁能对出下联,我便将女儿嫁给他。引得众人议论纷纷。忽然听见岳庙钟楼上敲响了大钟,那钟声特别宏亮,传得旷远。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卖竹篮子的青年农夫出来对道:“岳庙敲钟,声闻华亭九重峰。”在场人都说下联对得工整,对得好,要求秀才不能自食其言,秀才只好将女儿嫁给这位后生。 松江方塔在峰泖大地上已兀立了近千年,她像历史老人,在倾诉着昨天的故事,但青春洋溢,在现代建筑林立的都市里,她似翩翩起舞的少女,婀娜多姿。以她秀美的体态,独特的建筑,神奇的故事,每年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专家、学者和游客。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