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榆社县城西南五公里的庙岭山。北魏至唐时依山造像,随之即像造宫,建成寺院,明清重修。现寺宇已毁,佛像尚存,并有千佛洞一区。
今存摩崖造像一尊,高3.3米,面形方圆,肩披袈裟,罗纱透体,结迦趺坐,周围配有美丽的花纹,雕琢精细,形态逼真,确为唐代石刻造像之精品。
寺东北隅,有千佛洞,又名“石室方丈”,窟近方形,其状如瓮,西南角辟门,面积约15平方米。初入甚小,愈进愈大,石声峥峥,故名“石室寺”、“响堂寺”。前洞洞内石壁环列,窟内有较大佛像六躯,四周千佛围绕,其高者1米许,低者8、9厘米。达一千零九十尊,高鼻深眼,宽衣博带,沿袭印度佛教艺术风格,为北魏之作。粗看似千人一面,细观则各有千秋。洞顶成轿篷状,绘有4幅山水画,图案鲜明,艳丽生动。后洞位于其东北5米处,大小与前洞相似,洞内有8幅生动幽美的山水、飞鸟图案。
石窟东北山巅有方形唐塔、单层,高约4米,名禅师塔,建造规整,形制秀美,是响堂寺一建筑遗物。
oma_lebonbon(ella) |
2005年11月19日 21点00分 |
评分:10 |
在邯郸市西南的鼓山上。因在鼓山洞穴中谈笑拂袖,铿然有声,故得名“响堂”。响堂寺石窟建于北齐文宣帝时期,集中在鼓山南麓和山腰,分别称为“北响堂寺石窟”和“南响 堂寺石窟”。两窟相距约15公里,石窟16座,大小造像4300余尊。北响堂寺石窟位于鼓山之腰,山势高峻,多峭壁悬崖。石窟筑于山壁,分南、北、中三组,每组有一大洞,共9洞。其中“释迦洞”前有拜殿檐阁,窟外两侧各雕一高大天王。“大佛洞”雄伟轩昂,回廊宽阔幽深,坛上坐佛高4米,肌肉丰满,线条柔和。“刻经洞”内外壁上刻满经文,笔锋犀利,刚劲挺拔。
南响堂寺石窟 位于鼓山南麓,殿宇楼阁依山而筑,参差错落,颇为壮观。石窟上下两层,上层5窟,下层2窟。其中“千佛洞”保存沿好,1028尊窟 像济济一堂。洞 顶浮雕飞天、伎乐天,雕刻精致。响堂寺石窟上承云冈塔柱式石窟的风格,下开隋唐三壁三龛式石窟的先河,石窟造像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