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江苏 → 吴县 → 甪直 → 保圣寺 → 概况 |
|
到了古镇,遐迩闻名的保圣寺不可不看。 从甪端广场向东,沿西汇下塘街到香花桥,经香花弄就到寺前。 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创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 503年)。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兴寺庙。保圣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在历史上几废几兴。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O13年)再次重建。经一代代主持僧如维吉、法如、志良等人的先后努力,寺院及庙产不断扩大,最盛时据称殿宇有五千多间,僧众千人,范围达半个镇,甪直几乎成了和尚世界。到民国初年,寺内殿宇坍塌殆尽,废墟杂草丛生,部分寺基改建了学校。后经蔡元培等人倡修,于1932年改建为古物馆。 1949年后,人民政府为保护文物古迹,多次拨款对保圣寺作了整修和维护。寺内天王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约十一米多,气宇轩昂。进深二间,约七米余。石拱殿门左右各有圆花窗一轮,屋顶作单檐歇山式,屋脊两端均有鸱尾吻兽的装饰,戗起翘采用立脚飞檐式,完全是江南佛殿的风格。 从天王殿北行,即是庭院。庭院里有两大宝贝,一是青石经幢,一是铁钟。 经幢是唐代创始的一种佛教石刻,由盖、柱、座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经咒。 铁钟悬搁在庭院东侧,高约一点五米,直径一米。钟顶是龙钮,钟身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庭院之北,就是在大雄宝殿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内有世界闻名的"塑壁罗汉"。民国初期,保圣寺已颓败不堪。经蔡元培等人的努力,成立了"保存直唐塑委员会",存放九尊罗汉。成为著名的"天下罗汉两堂半"中的半堂。 寺西有唐末名贤、诗人陆龟蒙隐居时遗迹,斗鸡池、清风亭、垂虹桥等。
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遭了殃,至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再次重建。最盛时据称殿宇5000多间,僧众千人,范围达半个镇。 但到了元末又再衰颓。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新振兴,当时规模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时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堪与杭州灵隐寺媲美。 现在的保圣寺山门是按乾隆年间的原貌重修起来的。走进二山门,所见的天王殿巍然屹立,则是按明代原貌所重建。殿内可看到有明代建筑特点的昂嘴门拱结构。 梁式为前后三步梁,上加驼峰。柱础为覆盆式石础,刻有“压地稳出童子牡丹”图案,这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遗物。此外,殿内设“历代佛像展”,陈列有铜、石、玉、瓷大小佛像56尊,反映北魏、六朝、明、清各代佛像的不同风格。 天王殿北行,即是庭院。院内有两大宝贝,一是青石经幢,一是铁钟。青石经幢立于西侧,它的全称叫“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经幢是唐代创始的一种佛教石刻,由盖、柱、座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经咒。保圣寺原有唐宋经幢各一,现只存下这一座和另一座的一块八角形刻经石了。 →回复
元代书法家赵盂颗曾为寺题抱校联:“焚宫救建梁朝推甫里掸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 寺内西院筑有晚唐诗人甫里先生墓,墓前还保存“斗鸭池”,池中建有“清风亭”,以垂虹桥两座相通。千年古银参天耸立,浓荫蔽日景色幽绝。 唐代诗人杜牧诗《江南春》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能保存到今天的已经屈指可数了,例如,南京的鸡鸣寺,杭州的灵隐寺,苏州的寒山寺等等,甪直的保圣寺也是其中之一。 →回复
元代书法家赵盂颗曾为寺题抱校联:“焚宫救建梁朝推甫里掸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 唐代诗人杜牧诗《江南春》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能保存到今天的已经屈指可数了,例如,南京的鸡鸣寺,杭州的灵隐寺,苏州的寒山寺等等,甪直的保圣寺也是其中之一。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