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浙江 → 台州 → 天台山 → 国清寺 → 概况 |
|
座落在华顶山麓,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被中、日两国佛教奉为发祥地。与齐州灵岩寺(在今山东长清县)、润州栖霞寺(在今江苏南京市)、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并称天下“四绝”。 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岂页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 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现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国清寺究竟何时移到现在的位置,并形成现在的布局已很难查考。但从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纪略》一文中提到的国清寺“最后委藏处石泉,名锡杖泉”句分析,可见当时锡杖泉已在寺的最后,即今位置。那么说明至迟在明代,国清寺已移至今址,并基本完成现在的布局。另外,而今梅亭的位置上原建有迦蓝殿三间,系明代建筑,也可从旁说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国清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清寺了。在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老梅一株,苍老挺拔,传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这大概是我国现存最老的一棵梅树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数度枯萎;解放后,经过精心照料,隋梅转青,当花开时,疏枝横空,暗香浮动。 国清寺的选址和面局很有意思的。宋人夏竦写诗赞道:“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虚楼半落晖。”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县城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国清寺的山门,也很有特色。国清寺象其他寺庙一样面南而坐,具有正规的建筑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山门处理上,却陡然转过九十度,朝东而开。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于匠心独运。因为这样一变化,便给古寺增添了无限生趣。游人过寒拾亭,越丰干桥,见到的不是一般常见的寺庙建筑前方方正正的大广场,而是完全自然的缓冲地──长12米、宽25米的空地。由此给人悠然自得情趣,产生绝妙建筑效果。 纵观山门外各建筑物,莫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顺地势安排,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非常和谐协调。加上青山绿水,古松曲径,给人们高雅的美的享受。 山门之内,给人们似小不小,似封闭而又不封闭的特殊空间。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黄绿相衬,色彩和谐,人行其中,有一种轻松自然、亲切舒适的感觉。 国清寺建筑雄伟,庄严,形成了四条建筑轴线。正中轴线为山门弥勒殿(门神殿)、钟鼓楼、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罗汉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国清寺现有6000多间房舍、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达7.3万平方米。寺中每一殿堂楼舍的建筑都十分精美,是祖国古代建筑的珍品。
与其他名刹相比,国清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具有地方特色。 从自然景观来看,国内大部分古刹均选址于三面环山的谷地(如宁波天童寺、普陀法雨寺、杭州灵隐寺、嵩山少林寺等),而国清寺却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出城关三五里,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达59.3米的隋塔忽隐忽现,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窥塔身全貌。而国清寺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转过寒拾亭,只见“隋代古刹”一照壁,古刹山门不知开于何处。等过丰干桥,向东数步,方见古刹山门。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开而不朝南开。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进弥勒殿,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 除了自然景观外,国清寺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更主要的是陈隋之际,智者大师(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至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建了日本天台宗。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回复
据僧传载,南朝陈太建七年(575)秋,高僧智者进山不久,宿在石桥旁,见有三人皂帻绛衣,由一老僧绅进,说:“禅师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待三国统一后,自有大贵人来建造。”并预言“寺若成,国必清。”相传他们就是罗汉和定光禅师。 智者经过实地考察,果然是一块建造丛林的风水宝地,不禁魂牵梦萦。但直到临终,才画图立桩,致书杨广:“仰为立一伽蓝。”翌年(598),杨广派司马王弘督造,灌顶主持修建。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殿宇初成,称“天台寺”,智越(543-616)任住持。大来元年(605),赐额“国清寺”。义宁元年(617)竣工。翌年就是唐高祖武德元年了,故李邕《国清寺碑记》有“事属皇运,言符圣僧”之句。 五峰山:国清寺四围有五座山峰,寺前祥云峰,寺后八桂峰,寺东灵禽峰,寺西灵芝峰,寺西北映霞峰。寺座山峰古木参天,小径纵横,山花烂温漫,林鸟争鸣。游人沿小径拾级而上,随处都可驻足赏景。五峰胜景白天秀色如画,晨昏婆娑多姿。每当清晨,雾岚笼罩,人穿雾中,空气清新。夕阳西下,暮色降临,另有一番神韵。及至三五之夜,更可领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妙境。灵芝峰巅近年建有一亭,立亭中可鸟瞰国清寺全景。八桂峰上,有西漳曲折,飞湍直下,沿途小潭清洌,潭畔多平坦岩石,可坐可卧,足供徘徊赏玩。 双涧回澜:国清寺山门外面的“双涧回澜”,是天台八大景之一,所谓双涧,是指发源于天台北山的北涧和发源于灵芝峰黄泥山岗的西涧。两涧水汇合于寺处的丰干桥畔,向东流去,入赭溪。北涧自北山而下,曲折奔流几十里,始至国清;而西涧从灵芝峰上直湍而下,流程仅二、三里。因此北涧之水常清澈,西涧之水常浑黄。特别是多雨季节,一清一黄,交相激荡,蔚为壮观。加上拱桥、古木、黄墙、青峦陪衫,就形成“双涧回澜”一大景色。 隋塔:国清寺的标志之一,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塔。塔身黄褐色,高59.3米,六面九级,空心,砖壁。壁上的佛像栩栩如生,极为精美。 寒拾亭·丰干桥:从隋塔下方过七佛塔进国清寺,必经一亭一桥。亭名“寒拾亭”,桥名“丰干桥”。这是为纪念唐代国清寺内寒山、拾得和丰干三位高僧而命名的。 相传唐代时,隐居在天台寒岩的诗人寒山(也称寒山子),一天离寒岩到国清寺,半路上听到有婴儿的啼哭声,闻声寻去,只见路旁草丛中遗弃着一个婴儿。寒山将他抱在怀中。说来也怪,这个婴儿见风就长,一条岭还没有走完,婴儿已长成了小孩。寒山问他为何被弃路旁,小孩说等候诗仙。问他的名字,他说没有名字。寒山因其拾自路旁,就给他取名为“拾得”。以后,这条小岭也叫做“拾得岭”。寒山和拾得来到国清寺...... 一行到此水西流:国清寺外,七佛塔上方,古木浓荫之下,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写着:“唐一行禅师之塔”。 一行禅师姓名遂,河北巨鹿人。据记载:“一行,唐高僧,张公瑾之孙。武三思慕其学行,请与结交,一行逃匿,寻出家。开元中,玄宗强之至京,置于光太殿,数访以安国抚人之道。有《摄调伏藏》、《释氏系录》、《开元大衍历》、《大日经疏》等书。卒谥大悲禅师。为中国佛教密宗之祖。历数、天文,并为大家”。 国清寺:国清寺座落在华顶山麓,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被中、日两国佛教奉为发祥地。 门神殿·雨花殿·大雄宝殿:入山门首先看见的是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的门神殿。殿前一对汉白玉的石狮分列两旁,增加了佛殿的庄严肃穆的气氛。殿的门楣上写着“国清寺”三个楷体大字,落款上书“雍正十二年□月”。 妙法堂.文物室:大雄宝殿左侧淡妙法堂,这是一座两层楼五开间的精舍。堂前芭蕉茂盛,玉桂常青,环境十分清幽。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开敞明净,阁的周转排列着百只木箱,珍藏着《妙法莲华经》、《大藏经》等经籍。 方丈楼.修竹轩:方丈楼在国清寺建筑群东部的中心位置上,前有“聚贤堂”后有迎塔楼。楼前有一个很大的方石铺地的院子,院中花木繁茂,五光十色,特别是一株大牡丹更显秀姿。方丈楼廊下宫灯高悬。修竹轩是一幢五开间画阁雕梁的精致小楼。这里是国清寺招待中外来宾吃素斋的地方。 碑亭.观音殿.报恩塔:国清寺主建筑群后的小山坡上,在苍郁的松林中有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铺地的碑亭。亭额上写着“法乳千秋”四个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着三座长方形的石碑。 正中的丰碑为“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碑座高0.86米、宽0.86米、长1.86米、碑身高2.6米、宽1.26米、厚0.11米,十分壮观。长篇碑文和诗赞颂佛教天台宗创造人智者大师。 鱼乐国:国清寺内有著名庭院──鱼乐国,在寺的西南角。从“双涧萦流”的小门进去,只见古木苍郁,鱼池如镜,乾隆御碑、清心亭、鱼乐国石碑、放生池等小品布置得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宁静。 隋梅:国清寺有隋梅一株,在大雄宝殿右侧,相传是智者大师弟子灌顶法师手值。从圆洞门进去,即可见到这株苍老遒劲、冠盖丈余的古梅,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梅树之一。 独笔鹅字碑:国清寺内还有著名的“鹅”字碑,为游人向往。碑在三圣殿左边,字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相传他曾入天台山华顶峰旁灵墟山中向白云先生学书,后定下此字。现存鹅字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天台山人曹抡选补写的,两边浑然一体,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五百罗汉堂: →回复
相传,陈宣宗太建七年(575年),智顗带慧辩等二十余名徒到天台,结茅成庵,遍植松柏,数年之间,规模扩展,竟成街衢,陈宣宗对智顗十分礼敬,为智顗在天台山上敕建寺院称“修禅寺”、并“割始丰具(即今天台县)调(赋税)以充众费,蠲两户民(劳役)以供薪水”。智顗在修禅寺坐禅修行,前后十年。此后,在陈后主的恳请下,下山到金陵讲经说法,但正值陈末陈末战乱之时,智顗即离开金陵云游,先后至庐山、南岳、荆州、扬州,最后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回到天台山,前后又。余年时间。此时,修禅寺已荒废了,智顗发愿要在天台山另建佛刹,但未能如愿即去世了。智顗圆寂后,弟子灌顶遵循智顗遗愿,得到晋王杨广的支持,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开始建寺。寺成,初名天台山寺。大业元年(印5年)杨广称帝,尊智顗“寺若成,国即清,当呼国清寺”之遗言,而赐额“国清寺”。国清寺是在灌顶主持下兴建的,他也是国清寺的第一位住持。灌顶(561-632),俗姓吴,字法云,祖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移居临海章安(今章安镇)。七岁从摄静寺慧拯出家,二十岁受比丘戒。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到天台山修禅寺拜智顗为师,禀受观法,精心研究,遂为侍者。智顗平生著述,多由他集录成书,是智顗创建天台宗的得力助手。智顗圆寂后,他一方面整理智顗的著述,另一方面修国清寺,并以国清寺为基地传弘天台宗教法。天台宗是由智顗开创,而后由灌顶继承并发展起来的。 自灌顶建寺以来,国清寺时有兴衰。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时,寺宇全毁,僧侣还俗。大中五年(851年)至咸通五年(864年)间又陆续重建,书法家柳公权题“大中国清寺”额。宋景德二年(1005年)改名为“景德国清寺”。建炎四年(1130年)诏易教为禅。元时禅教互争,至正元年(1341年)曾修缮,不久因寺僧相攻而衰废。明洪武十七年(13以年)又毁于大风。隆庆四年(1570年)重建大殿,后又毁。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又重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至十三年八月问又重建,后又有增修。十年动乱中,佛像被砸,文物被抄,法器、石狮毁坏殆尽。1973年对建筑进行全面整修后,重又修复佛事活动,并对外开放。 国清寺坐北朝南,总面积约73000平方米,尚存清代重建殿宇14座。由数十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院落和建筑群组成。近2000米廊沿贯穿全寺,通道廊沿有挑檐廊、连檐柱廊、重檐柱廓、双层柱廊、单层柱廊、双层双檐廊等,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各种廊沿形式。廊沿互应,禅门重重,高低错落,明暗相间,是国清寺建筑的鲜明特色,实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 寺内建筑分布于五条轴线上,还有丰干桥、寒拾亭、七佛塔、一行墓及隋塔等建筑。 隋塔。位于寺东南的山坡上,该塔建于1300年前的隋代,故称。塔高59.3米,六面九级,空心,四周砖壁上雕有佛像,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塔中曾存有石刻七如来和写经碑,现已取出。 一行墓。位于隋塔西北坡下。一行(673-727年),唐高僧,密宗教理的组织者,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巨鹿(今属河北)人。2l岁从荆州景禅师出家,旋从高山普寂学禅,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又参与善无畏译场,翻译《大日经》。精通历法和天文。与梁令瓒同制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发起在全国12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并根据南宫说等一组的测量,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著有《大日经疏》,并订《大衍历》等。相传,武三思独揽朝政时,一行鄙薄三思恶行,为回避武三思笼络落发出家,不远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随一位隐名的大德学习算术。唐睿宗即位之后,曾派东都留守以礼征聘,一行称疾坚辞,却徒步到湖北当阳去从悟真律师学习毗尼。一行墓就是为纪念他而建的。 寒拾亭。为纪念寺僧寒山、拾得而建,故名寒拾亭。亭平面呈长方形,形似南方乡村的路亭(凉亭),南北有门相通,门上横匾题“五峰胜境”和“五松深处”。 丰干桥。为纪念唐高僧丰干而建,桥架于“双溪回澜”之上,是一座造型古朴的石拱桥,两端有特殊造型的石狮守护。 丰干原为国清寺的舂米僧,与寒山、拾得齐名,当时被誉为“三贤”。桥北头西侧有一石碑,高约2.5米,宽约0.8米,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 寺山门。国清寺座北向南,而寺门并非常规的南向,而是东向。黄色的南壁墙南面书“隋代古刹”四个楷体黑字,壁墙东头转弯处才是寺门,斗拱承托歇山顶,檐下横匾是红底金字“国清讲寺”。楹联为:“古刹著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写尽了国清寺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景观。 正中轴线上建筑有: 弥勒殿(山门殿)。进寺门沿石甫道走上台级即是弥勒殿,面宽三间,歇山式,正面端坐袒胸露腹笑脸相迎的弥勒菩萨。背面站着态度恭敬的韦驮菩萨(铜像),两旁各分坐两大金刚。 第二殿为雨花殿(天王殿)。面宽三间,歇山式顶。殿前有石狮一对,系1973年由北京调运至此的。殿内有威严英武的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殿后院东西两例分别为钟鼓楼对称于中轴线,均为重檐歇山顶,钟楼上悬挂的梵钟,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铸造,音响宏亮,每天午夜回荡于五峰幽谷之中。庭院内有古樟(直径约100厘米)、古柏(直径约90厘米)各一对。 第三殿为大雄宝殿。出雨花殿穿庭院,拾二层24级石阶而上即为大雄宝殿。殿前铜鼎炉高4米多,上铸“沈德龙、沈德凤承造,大清(?)三十五年挂月”。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红墙黑瓦,檐间竖额“大雄宝殿”四个字,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癸丑(即1973年)仲夏所书。殿楹联有:“婆婆教主释迦文殊,于花台上庐啥那佛”;“消灾延寿药师如来,西方接引阿弥陀佛”。殿内正中的莲花宝座上端坐着释迦佛铜像,连座高6.8米,重13吨,为明代所铸。两旁站着阿难、伽叶二弟子,前面站着旃檀佛。左右两壁分坐着元代楠木雕成的十八罗汉,造型生动,雕刻精细。后壁左右两旁分坐文殊、普贤二菩萨。后背正中站着慈航普渡的南海观音,左有善财,有立龙女,壁上有南海普陀的浮雕,右上角有象征性的天台山。 隋梅。大雄宝殿东侧,原有伽蓝殿,现改建成小巧玲珑的六角梅亭,亭前黄墙边有一株苍虬多姿的老梅树。相传为国清寺第一任住持灌顶禅师亲手栽植,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树龄,树杆老似龙爪,但仍枝繁叶茂,近又返老转青,再结新果。每到大雪纷飞之际,暗香浮动,游人在梅亭小憩鉴赏,倍感清新。为国清寺一宝。邓拓有《题梅》诗一首,曰:“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胭粉添颜色,犹忆天台相见时。”三座中日天台宗祖师显彰碑和碑亭。日本天台宗尊奉中国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及其传人道邃、行满大师为宗祖。 1980年,日本天台宗为报祖师之恩,提出在中国天台山国清寺建立智者大师、传教大师和行满、道邃大师的显彰碑。中国佛教协会决定随喜日本天台宗的这一殊胜功德,并商定在显彰碑落成时共同进举行揭幕报恩法会。建碑工程于1982年春季正式开工,10月19日举行了显彰碑揭幕典礼。碑和碑亭座落在国清寺大殿东侧松林深处。碑亭座北朝南,东西宽10米,南北深6米,是一座“双层六角飞檐、朱漆斗拱回廊式”的木结构建筑物,与隋梅成一直线。亭内的三座碑高约丈许,中间是“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东边是“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赋”,西边是“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三座碑正面的碑文和“法乳千秋”的匾额由赵朴初撰写,背面的碑文由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长老撰写。 观音殿。出捲洞门沿石级而上,中间是新建的观音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门口楹联是:“不舍洪慈遍尘刹,常游苦海渡群迷。”殿内横匾书:“慈航普渡”。正中站着千手千眼观世音,两边分坐着维妙维肖的32应身。殿东侧是碑亭,两侧是法华经幢。 锡杖泉。观音殿东有一古泉,周围以石栏,旁立石碑一块,上刻有“锡杖泉”三个字,并有碑文记:“宋僧普明坐禅于此,因寺内取水不便,以锡杖顿地曰:‘此处当有泉!’水即涌出,故名。” 东一轴线殿堂有: 最前面是客堂,正中站着柳枝观音(铜像),这是各地僧人来本寺挂单的地方。接着是聚贤堂(即斋堂)。第三为说法台(即方丈楼),是接待外宾的地方,四周挂满名人字面。最上面就是迎塔楼,匠额为蔡元培手书,是宾客下榻之所。 东二轴线殿堂建筑有: 前面是大厨房,接着是大彻堂,正中坐着毗卢观音(铜像),是僧众坐禅的场所(也称选佛场)。堂前院内东西两角各有菩提树一棵,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木本植物。最上面是修竹轩,为宾客吃饭的地方。 西一轴线殿堂景观有: 鱼乐园。入“双润萦流”小站,门内古木苍郁,鱼池如镜,这便是国清寺名园棗鱼乐园。鱼池是寺的放生池,呈圆形,周有铁栏,各色大色,摇首摆尾,自其乐,投以食饵,群鱼共抢,翻腾跳跃,情趣盎然。池东有一块雕刻精细高约6米的清乾隆皇帝的御题碑,碑文记载着国清寺的秀丽景色和历史沿革。 池西边竖一块高约2米的石碑,上刻“鱼乐园”三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池旁有一小亭,曰“清心亭”,亭居高临下,飞檐翘角,内有石桌石凳,亭柱楹联书:“石上清泉松间明月,山光鸟性潭影人心”。写尽了园内赏心悦目的景趣。 安养堂。堂中有出海白玉观音,是年事已高的僧侣住所,堂前有莲花池。 三圣殿。在莲花池前,殿内有三尊樟木雕的丈六金身的西方三圣立像,正中是阿弥陀佛,左首是观音菩萨,右首是大势至菩萨,他们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者,主司普渡众生。 鹅字碑。三圣殿东侧有独笔“鹅”字石碑,黑底红字。独笔鹅字庐山藏鹅洞有、武昌黄鹤楼有、绍兴兰亭鹅池有,不足为怪,但国清寺的独笔鹅字碑倒有独特之处。字分两半,痕迹可见,但又浑然一体,从笔法、神韵上看来,不容置疑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实际上,这个独笔鹅字确实出自两人手笔。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天台人曹抡选补写的。据传,曹抡选发现这半块鹅字碑后,便确认出自王羲之手笔,决心补全这个残碑,他日夜临摹王羲之的碑贴,整整练了七年,终于补上了这个残缺的半边。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文物陈列室。现收藏有古代金玉器皿、佛像、碑刻、经书、字画、印玺等珍贵文物数千件。其中有释迦牟尼玉卧佛、隋塔砖雕佛像、《柳公权玄秘塔》、《天台宗历代宗师道影传略》等。也有日本赠送的部分礼品。文物陈列室东为祖堂。 妙法堂。单据三层,面宽五间。楼下为法堂,横匾书“妙法堂”,是讲经说法和举行一般佛事活动的地方,堂内洁净宽敞,正中置一精致讲座,上悬“台宗讲席”红底金字横匾,下挂智者大师水墨画像,左右两边,分列讲席数排。每当夜晚,红烛高燃,钟鼓齐鸣,僧众在此听讲念经。陈从周于1980年曾写《国清寺夜半参佛事》诗:“暂别尘寰事,空山叩寺门;万松人俱寂,月下几钟声。”楼上是藏经阁,珍藏着钦赐龙藏等珍品。 妙法堂东有三贤殿,殿内有唐代高僧寒山、拾得、丰干形态逼真的造像。西面是静观堂。 西二轴线:前面是伽蓝殿。正中是五百罗汉堂,1990年3月在兴建五百罗汉堂开挖基地时,挖出了北宋时期的铸币“铜钿”、瓷碗。铜钿上铸有“崇宁重宝”四字;瓷碗釉泽光亮,烧制工艺精细,据文物部门考证,这种瓷碗的式样,系北宋时期的造型。 后面是玉佛堂。供奉有台湾佛教界于1990年10月运来的玉佛。玉佛,是一尊释迦牟尼坐像,是台湾法济寺慧岩法师从缅甸请来的。玉佛高达1.3米,重达320公斤。佛像雕刻工艺精细,光泽照人,形象逼真,法相庄严,栩栩如生。 国清寺自1973年整修开放以来,在方丈唯觉法师领导下,香火兴旺,游客不绝。日本、东南亚的善男信女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前来烧香求佛,诵经做道场的逐步递增,影响远播海内外。 1993年6月3日,天台山国清寺为新任住持可明法师隆重举行方丈升座典礼。名山得主,这是天台山佛教界的一大盛事。参加这次典礼的有:中国佛教协会、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和有关地、市、县的佛教协会,国内各名山长老;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佛教界知名人士;浙江省、台州地区和地区各县、市党、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各界人士千余人。来国清寺游览的游客和当地群众万余人,观看这一盛大的典礼,盛况空前。 新任方丈可明大和尚,是浙江省黄岩市人,出生于1928年,1942年出家,曾就读于南京灵岩山佛学院,现是浙江省政协委员、天台县政协副主席、天台山佛教协会会长。他爱国爱教,积极开展同各国佛教界和人民的友好交往;在弘扬佛教天台宗,振兴天台山国清寺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应天台山国清寺的邀请,韩国佛教天台宗代表团一行六人,在团长、韩国佛教天台宗宗务院院长田云德长老率领下,1993年6月3日至5日,前来天台,参加“天台山国清寺大殿佛像开光暨方丈升座典礼”,受到了天台山国清寺僧众的欢迎和热情接待。韩国佛教天台宗,同天台山国清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宋绍圣四年(1097),该国大觉国师来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参学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教义。学成回国后,弘扬天台宗教义,创立了韩国佛教天台宗。因此,该宗尊天台山国清寺的祖庭。韩国佛教天台宗,是该国的一大教派,有信徒百万,在韩国有很大影响。代表团在参加典礼期间,参拜了祖庭,并经双方商定,决定在天台山国清寺建立“韩国佛教天台纪念堂”。 1996年10月,应日本天台宗邀请,国清寺方丈可明法师率浙江省佛教代表团赴日本延历寺,与日本、韩国天台宗信徒一起,参加了智者大师圆寂1400年纪念法会。三国天台宗信徒共祝中、日、韩人民友谊长存,世界万世和平。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