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福建福州三坊七巷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福建福州三坊七巷概况
福州三坊七巷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的电表
三坊七巷之塔巷——福州市区南后街
三坊七巷19
福建-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之宫巷
福州三坊七巷之安民巷
福州三坊七巷之黄巷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ying_ying(啦啦) 2005年9月8日 21点50分 评分:10
我觉得福建概况还挺详细的,如果有更多的就好了.



 
→回复
lianghaifr(海阔天空) 2005年11月22日 08点51分 评分:10
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街区,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因为它是三坊七巷街区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据说,当年西湖的潮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后来明朝王益祥当了更大的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

文儒坊

  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

光禄坊

  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

杨桥巷

  今天的杨桥路在扩成马路之前,叫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因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冰心小时侯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郎官巷

  杨桥巷之南的郎官巷,街巷窄而短,两侧的土墙和板墙民居在古朴中含着纯真。宋代筑成小巷之时,有刘涛一家数代世袭郎官一职荣耀乡里,故有此名。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院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五代闽国之时,这里的居民住宅刚刚构筑成小巷的模式,王审知的部将便在此募缘建造木制佛塔,并建有附属的寺院。后不知毁于何时。虽然官方曾给它定名为"修文巷"、"兴文巷",后又改为"文兴里",但老百姓始终称之为"塔巷"。他们将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结晶。清代,在巷内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实。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至巷口。

黄巷

据今1600多年的晋朝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乃是迁徙入闽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择居,有一黄氏家族落户于次,故有了黄巷名字的由来。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

安民巷

千年之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也许是义军首领亲自择址,也许是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作为城乡交接处部的一条无名小巷承载了这段历史,它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元时代,多少官人为它改名换姓,最终仍以"安民巷"传名人间。

宫巷

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巷得名,是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

吉庇巷

吉庇巷俗呼"急避巷"。明嘉定元年进士郑性之未发迹时,受屠户的凌辱。衣锦还乡后,为泄私愤而仗毙奚落过他的屠户。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生怕冲撞郑性之而急避门户,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


福州的古建筑很有魅力,原因何在?宋代曾任过福州知州的散文大家曾巩在他所撰的《道山亭记》中,已为我们道出了个中的缘由。" 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然而三坊七巷,正是福州古建筑的代表。其中,有许多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三坊七巷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等方面也独树一帜。

马鞍墙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
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建筑门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

 
→回复
lianghaifr(海阔天空) 2005年11月22日 08点57分 评分:10
三坊七巷文物点简介

  光禄吟台 又称“玉尺山”,位于光禄坊东北口,宋代法祥院遗址。宋熙宁三年,光禄卿、福州太守程师孟常游此,篆“光禄吟台”。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并有宋至民国十余段摩崖题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大院 位于光禄坊中段,为清道光间轰动福州的“同榜一胎两进士”刘齐衡的故居,原为四座相邻的清代建筑,占地4000多平方米,俗称“半条街”。筑有12大厅、6座花厅、3口水池、假山,6座亭阁、48间厢屋。现存较为完整的有13号的三进大院。

  早题巷 光禄坊中小巷,有清乾隆学者黄任的故居、郁达夫的暂住处、林觉民“与妻书”的发现处。大光里,又称三官堂。光禄坊与文儒坊的小巷,有“福建通志”主纂陈衍、清学者何振岱、林觉民岳父、粤东候补县陈元凯故居。

  陈承裘故居 位于文儒坊西口。陈承裘官刑部浙江司行走。祖陈若霖刑部尚书、父陈景亮云南布政使。陈承裘生六子皆中科甲。长子陈宝琛为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老师。住宅为晚清建筑,门、窗、梁、架雕刻精美,有很高艺术价值,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张经故居 建于明代,共三座,均坐北向南,主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双坡顶,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现除木构架外,其余厢房、门窗等都已改建,东西侧两座房屋,亦已改建为新房。故居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闽山巷 是文儒坊与衣锦坊之间的小巷,清时,社火、花灯在此举行,有“闽山巷里看花灯”之说,巷道院墙古色古香。

  郑孝胥庭院 位于闽山巷洗银营。郑孝胥,伪满“总理大臣”,生于苏州,长在福州。保留有客厅、花园等建筑。

  水榭戏台 位于衣锦坊东口,始建于明末,清道、咸间有过重修。三座连体,共九进,俗称“九落透后”。分别为主大院、别院、花厅。花厅由园林、楼阁组成,保留有假山、云洞、水池、谯楼。池上建有戏台,是福州地区唯一的民居戏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 位于郎官巷中段,为清“绥安会馆”附属建筑,祀“天后妈祖”,临街辟三门,墙额造型独特。内有戏台、藻井,木构件雕刻精美。郎官巷西接大小水流湾,内河与闽江相通,是早期水上交通道口。天后宫成为三坊七巷历史地理位置变迁的标志性建筑。

  二梅书屋 位于郎官巷西口,主人林星章,清进士出身,院共五进,后门通塔巷。四进花厅原为主人书房,房前植有两株梅花,取斋名为“二梅书屋”。进与进之间均用高墙分隔,通道 筑假山云洞,富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构思奇巧。保留 有假山、亭、阁、古荔等,第五进设东花厅,开门通塔巷。二梅书屋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麒故居 位于塔巷西口。王麒,民国新编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清代建筑,原为东西两座相连宅院,现余东座,前后三进,第一进为四扇三大厅,过道上施雨盖,厢房、隔扇、门、窗用楠木制。斗拱、雀替、悬钟等构件雕刻考究。严复回榕时曾在此寄居。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葛氏大院 位于黄巷西口。葛氏先祖于明永乐十八年随菲律宾古麻刺朗国国王来华入贡,永乐十九年国王染疾,病逝福州,其先祖作为陪臣留下定居,官府予以优抚,取姓葛。院建于明代,共三进,原有七口水井,一处斗池,称“七星八斗”,建筑上很有明代特色。

  郭柏荫故居 位于黄巷东口。郭柏荫,官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本人进士,四个弟弟具中举人,世称“五子举科”。后裔郭化若为当代儒将。院为明代建筑,共三进。内有仪厅、门房、大厅、厢房、双层楼阁、假山园林等建筑。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 位于安民巷中段。清代建筑,单进单层,俗称“四扇三,七柱出游廊”。1938年,新四军张云逸、闽东特委范式人、统战部长王助设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作为与国民党谈判机构。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小院 位于安民巷中段。清代建筑,单进单层,有大厅、屏门、天井、厢房、花厅、后院等,斗拱、楹联等均保留清代原貌,属“三坊七巷”中完整的典型民居。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鄢家花园 位于安民巷西口,清代建筑,共两座四进,东座为主大院,厅用28根大木柱为架,穿斗式,天井特大,构件雕刻美观,西座园林建筑,内有六角半亭等。

  林聪彝故居 位于宫巷中段。林聪彝,林则徐次子,官浙江按察使,曾随父出关。院为明代建筑,共四进,面积3000平方米,属大型建筑,内有花厅、园林等建筑。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刘齐衔故居 位于宫巷东口,刘齐衔,林则徐长女婿,与兄齐衡为清道光时轰动福州的“一胎同榜两进士”。历官河南布政使。故居一进大厅前后天井,斗拱雕刻精美,门、窗、扇用楠木雕制,二进筑有二层楼房,两侧通花厅,内有假山水池,并有三楹水榭。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刘冠雄故居 位于宫巷东口,刘冠雄,北洋政府海军总长,清代建筑共二进,一进为七柱,三间排大厅,门扇、窗棂花格用楠木制作,二进与一进格局相同,东侧为花厅,内有园林建筑,太湖石假山,中建拜月亭,假山云洞内五个弯曲,有不同的气温感觉。后门通吉庇路。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宫巷18号明代建筑 位于宫巷西口,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共三进,原有园林等建筑。大厅弯梁刻虎头,俗称“虎头拱”,为城区唯一明代工艺。据传此处为五代闽王爱妃陈金凤“宫宛里”遗址。

  施雨盖 墙内一进大厅,用插屏隔成前后,左右厢房。梁、架、枋、柱保存完好,雕刻精美,保留有柱联等。院为长汀商帮购建,为方便长汀子弟上省考试,供学子住宿温课。


 
→回复
izyguest(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2006年4月18日 20点38分 评分:10
刘齐衔不是孤儿。他青少年时父亲病逝,母亲抚养子女,伯父刘家镇“当时福州人称刘百万”教养刘齐衢、刘齐衔兄弟,道光二十一年兄弟二人同榜进士,返回福州向母亲、伯父和族人叩谢养育之恩。刘齐衔到户部主事任上后母亲去逝,才返闽丁母忧。
 
→回复
shixue018(蚂蝗) 2006年7月20日 12点49分 评分:0
那里有很多店店,喜欢购物或喜欢美食的你,千万不要错过哦!
本人是很喜欢那里拉!
 
→回复
izyguest(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2009年2月7日 16点15分 评分:10
建议在三坊七巷四周围,建立一个可登高便于观察三坊七巷全貌的观察看点建筑物,也有利于摄影爱好者的拍照。该建筑物可与三坊七巷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它的建设相信一定能吸引众多的游客。
 
→回复

邻近景点
武夷山风景区
平潭岛
湄洲岛
日光岩
永定土楼
西禅寺
菽庄花园
南普陀寺
三坊七巷
厦门海底世界
开元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