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北京门头沟琉璃渠村过街楼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交通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北京门头沟琉璃渠村过街楼概况
北京门头沟的琉璃渠村过街楼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琉璃渠村过街楼在门头沟区永定河边琉璃渠村东口。俗称灯阁,亦称三官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创建,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过街楼下部为城台状,由砖石砌成。东额"带河",西额"砺山",皆是琉璃烧制。城台券洞上有殿堂3间,东向,建筑精良,为硬山琉璃瓦顶建筑。正脊内外侧均是琉璃五彩花卉,檐下悬琉璃匾额,西为"三官阁",东为"文星高照"。前后栏墙由六角形几何图纹"龟背锦"琉璃面砖装修。琉璃饰件皆为本地烧制,是北京地区琉璃烧造业历史悠久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琉璃渠关帝庙
北京门头沟的琉璃渠村过街楼
三官阁过街楼
琉璃渠万缘同善茶棚
琉璃渠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gflong(龙卷风) 2007年1月12日 13点57分 评分:10
京西有个琉璃渠村,背靠九龙山,前临永定河。别看村小,名气却不小,该村烧造的琉璃制品享誉国内外。琉璃,古代称溜离,药玻璃。琉璃是一种用铅当作助熔剂,以含铁、铜、锰和钴的物质为着色剂,配以石英制成的一种低温釉器。烧造琉璃一般采用二次烧成工艺,首先选用坩子土经过粉碎、筛选、淘洗,炼泥成型,晾干后入窑素烧,其烧成温度在1000至1100度之间,然后根据需要施彩釉,二次入窑彩烧,其烧成温度在660至990度之间。
要说琉璃渠村烧造琉璃的历史,那可以用“历史悠久”四个字来形容了。据《元史·百官志》载:“大都凡四窑场,秩从六品。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领匠夫三百余户,营造素白琉璃瓦,隶少府监,至元十三年置,其属三:南窑场,大使,副使各一员,中统四年置;西窑场,大使、副使各一员,至元四年置;琉璃局,大使、副使各一员,中统四年置。”元代建都北京,由于兴建宫殿、园林、陵墓、佛塔、庵观、坛庙等需要大量的琉璃制品,为此设立了专管窑务的官员,隶属于少府监。由于琉璃渠村周围盛产烧造琉璃所需的主要原料坩子土和煤炭,交通便利,加之离辽金时期就已烧造琉璃的龙泉务窑场较近,但龙泉务窑场濒临永定河边,易受洪水泛滥之灾,琉璃渠村相对来说,条件比龙泉务窑场好,为此在元代初年即在琉璃渠村设立了琉璃窑场,属于琉璃厂窑的分厂。据考证,其余三个窑场烧造琉璃的原料坩子土,也是从琉璃渠村运去的,到了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建京城宫殿所用的大量琉璃砖瓦、构件主要是琉璃厂和琉璃渠两个窑场烧造的,当时窑场隶属于内官监。到了清代乾隆时期,由于城市的发展,琉璃厂已成为繁华的市区,琉璃厂窑撤销,后来琉璃渠与当地窑场合并,从此,琉璃渠窑场兴盛起来。自清代乾隆年间开始,皇家园林大规模修建,所需琉璃均产自琉璃渠窑场。当时的琉璃渠琉璃窑窑主姓赵,乃山西人氏,是烧造琉璃的世家。祖籍山西榆次县南小赵村,明代来到北京烧造琉璃。清同治、光绪年间赵氏第二、六代孙赵华农主持窑场事务,受封三品兰顶子, 成为显赫一方的皇商,专为宫廷烧造琉璃。进入民国后,窑厂则自谋生计,工艺技术及规模锐减。解放初期,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曾任该厂厂长。后窑厂归属几经变异,古法尽失。

琉璃渠窑厂烧造琉璃工艺流程,首先是将采用的原料进行检选配料,然后进行粉碎和淘洗、炼泥,制模成型,待坯胎晾干后,入窑素烧,再根据图案需要进行施釉,入窑彩烧,这样一件件成品就算完工了。根据已发现的琉璃构件上文字,可知有“天字十号”“地字六号”“西山”“王录”“萧为配殿黄”等,有的用朱砂书写,有的为墨书题记,有的为划刻。通过了解和分析上述文字内容,可知琉璃渠窑场在烧大路货时按“天字X号 ”“地字X号”编号,而定制的货则根据部位标明用途,并标明工匠姓名。琉璃制作分上三作,下三作。上三作是烧造琉璃的主要部门,它们是:吻作(负责设计、制模)、窑作(烧窑看火候)、釉作(负责配制釉料)。下三作主要是粉料、沤料、装窑、出窑,供应燃料等。据琉璃渠村琉璃业行内人士讲,在民国至解放前初期上三作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吻作郭万隆,朱启录,武文志;窑作肖瑞稳;釉作朱庆元。现在的吻作后起之秀是刘成厚。解放后烧制琉璃的助熔剂采用了对人体无毒害的硼砂以替代铅。其素烧温度在1100度至1200度之间,彩烧时由于釉色不同而彩烧温度也各不相同,如绿釉在880度左右,黄釉在980度左右。而孔雀蓝则还要高一些,在1000度左右。

近十几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旅游业和文物保护工作日渐被人们认识到其价值,也给琉璃烧造业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村办厂,个体厂,国有厂百花齐放,争相斗艳,采用新工艺从事生产,其产品种类繁多,釉色亦佳,产品行销国内外,为祖国增辉,为世界添彩。

中国独有的琉璃艺术

  琉璃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国粹,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历经千百年,至今不衰。琉璃的艺术美来源于自然和生活,是人对社会生活审美判断的表现,是审美意识的物化。琉璃所代表的传统风格是不可取代的。从大型宫殿建筑群到小巧的琉璃饰件,无不体现出它其外在的美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有人说:西方人着重“美”,中国人着重“品”。着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体现,是中国古今美学思想的精髓。我们先人通过“火”的艺术完成了陶与瓷的衍化,给我们留下了高品位的艺术精品,创造出璀璨的琉璃文化。

  琉璃,古时称做流离、留璃、青玉石等,古人对人造及天然的宝石、料器、玻璃器等称琉璃,随着古代陶器的发展及瓷 器的产生,琉璃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衍生品种,大量应用于建筑装饰以后,历经千百年逐渐成为一个专用名词。

  琉璃渠村历史上是以烧造琉璃瓦而闻名,其烧造业早在元代初期就已形成。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城,匠师多由山西迁来,山西的赵氏匠师进京后主持经营所建西窑就是琉璃渠窑场,历经700余年相承不衰。今天保留的琉璃厂商宅院就是历史的见证。时至今日也是民居中的上品。
  北京地区的古代陶瓷业,宋、元以后已有多处,如辽、金时期的小水务窑,窑址位于北京密云县小水峪村,生产器物多为日用盘碗。金元时期的磁家务窑,窑址位于房山县河北乡磁家务村,生产器物多为日用盘盆等。辽代的龙泉务窑,窑址位于门头沟区龙泉务村,生产辽三彩,白瓷等。元代的公主坟窑,窑址位于海淀区公主坟,生产琉璃砖、瓦等。元初建,明、清时期专造宫廷用瓦的琉璃厂,窑址和平门外海王村,同时还有京西琉璃渠窑厂(西窑)。今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一脉相承,保留至今的只有琉璃渠窑厂。历史上工部曾在这里设“局”监造琉璃瓦,后村名改为“琉璃局”。公元1954年收归国有。

  琉璃渠村因山产高品质的页岩石料(坩子土),加之明、清紫禁城的大规模建造和佛教寺庙兴盛,促进了该村窑业的发展。坩子土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琉璃的质地。元代以前,琉璃多用陶泥粘土,胶泥土等制坯,颜色呈红砖色,坯胎粗松,但此时出现的近似瓷土的坩子土作为胎料,颜色为月白色,且质地紧密,釉色艳丽,烧造温度达到1150℃。至此,琉璃以其高品质产品成为明、清皇宫的专用制品。由于宫廷御用,所以不惜工本,其胎骨釉料全部精选,所采矿料经夏日暴晒,秋雨侵润,寒风冰冻及春暖软化,然后再用永定河水经工匠炼泥、制坯、精雕、烘干、烧造、施釉等二十余道工序方可成器。在形制与色彩上,尤其注重装饰和色调的运用,所制产品,绚丽斑斓,每件制品都力求形制与色调的统一。这一时期是琉璃业的鼎盛时期。

  琉璃的出现,可追溯到商周时期,从釉陶器逐步过渡到建筑琉璃上,并广为应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所以琉璃不仅仅是由一些艺术构建在建筑上得到应用而体现出来,同时它还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艺术、宗教、考古等众多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应当说,琉璃这一艺术品之大,大到一个建筑群体,大到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紫禁城。

  琉璃,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的文化蕴藏在建筑实物本身和琉璃匠师心中。琉璃的传统技法,传承方式,一直是匠师们口传心授,师承关系多为子承父业,世代相传。它那厚重的文化,完美的艺术,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当您走进古代建筑群时,一定会被精美的琉璃艺术所吸引,我们的前人把琉璃的功能性、实用性与艺术性作了最完美的结合,注入了生命力。它的寓意,它的故事也随同流传至今。当你看到檐角最前端的装饰物时,人们会叫它仙人指路,也有叫走投无路的。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一次齐国国君齐泯王带兵打仗遭到失败,他只身逃到一条大河边,在后有追兵,前有大河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突然天降大鸟,齐泯王骑鸟飞越大河方逢凶化吉。从此人们为祈求吉祥,便将仙人骑凤放在最前端,以示常能逢凶化吉。依次后面的各有功能。龙:帝王的象征。凤:和谐祥瑞。狮:勇猛威严。天马、海马:吉祥化身。狻猊:传说中的猛兽,日行五百里。甲鱼:灭火防灾。獬豸:勇敢公正。斗牛:除祸灭害。行什(猴):太和殿独有,独尊。到这里,我们可以说,琉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建筑的范畴,琉璃赠与了中国历史一个多彩的世界。

  中国的官式琉璃

  中国的官式琉璃就产生于琉璃之乡——琉璃渠村。元中统二年(1261年)十二月,“初立宫殿府,秩正四品,专职营缮。”宫殿府后改为修内司。其职专掌营修内府宫事等事。凡经营兴作之事,由营缮司计算工料,监督工期。其中储木料的神木厂,大木厂,黑窑厂,琉璃厂,台基厂,亦由营缮司管理。这就是当时人们常说的北京城五大御厂。清朝顺治六年还设宫廷事务的总管机关内务府,下设七司,营造司为其一,掌本府修缮事务,如紫禁城岁修,材料供应等,为便于管理和规范,清工部会同内务府主编《工程作法》作为宫廷房屋营造的定式条例而颁布。为一代官工营造规范。其中琉璃的使用规范十分明确。琉璃渠窑厂生产的瓦从故宫修缮的旧瓦中还可查到“京西琉璃窑赵造”、“工部”等铭文印记。有官窑,也就出现了官式琉璃的叫法。

  明清两代营造都城和宫殿的数百年活动中,匠师们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建筑艺术风格,融汇了各地区的优秀做法,形成了一套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做法,因此,官式建筑最能代表中国建筑的艺术风格,官式琉璃所沿袭成俗的风格被记录在清《工程做法则例》上,以及琉璃窑的民间秘本中,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和演进。“官式”一词为官方的,标准定型化的意思。它既指符合朝廷颁行的规范的建筑式样,也包括那些未规定但一直被匠师世代奉为规矩的标准样式。 明清官式琉璃非一般官府和民宅所能使用,它的法式和操作程序也就更加严格复杂。其中每件琉璃饰品都有尺寸、纹饰的规制,各部位均有严格比例关系,以口诀方式传授,如几进几出法,拨(剥)皮计算法等,自成体系。历史上有父传子、子传孙,琉璃不传外乡人的说法,世代严守。“口诀”成了他们便于记忆和传授之法,且不被外人所知。这种行规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官式琉璃在清代王府建筑制度最详细、分明。建筑如越制,人即犯上越礼《大清会典事例?工部》:“禁令:顺治初年定,王府营建悉遵定制。如基址高或多盖房者皆治罪。” 《大清会典事例》对建筑台基、房屋高度、开间、屋面油漆、琉璃瓦数及颜色等都有详尽规定。这个时期的王府规制规定了亲王府和郡王府可以用绿琉璃,但不准用黄琉璃,而贝勒、贝子府连绿琉璃也不许用。这说明清朝在入关前就以效仿明朝,将琉璃看作划定等级的重要标志。

  琉璃之乡的琉璃渠窑厂按清工部规制烧造琉璃,一直被视为传统琉璃之正宗。形成了中国标准的官式做法,可以说远观有势,近看有形,线条优雅,装饰精巧,寓意深刻,色彩秀美,刚柔相济,形神兼备。


 
→回复

邻近景点
故宫
颐和园
八达岭长城
香山公园
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
人民大会堂
中南海
箭扣长城
司马台长城
毛主席纪念堂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