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万历《上虞县志》载:“郡功曹王充墓在县西南四十都乌石山。”
王充(27~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所著《论衡》一书,30卷,85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王充死后,葬于上虞乌石山,即今上虞市章镇滨笕枪山上。清嘉庆十二年(1807),邑人林鉴曾修王充墓。咸丰五年(1855),林鼎臣、谢简迁又加重修并立石。1965年扩建茶场时被平毁,仅成咸丰五年墓碑。198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址重修。
重建后的王充墓基,占地110平方米,座南朝北,上覆封土,墓圈用条石砌筑,园形,顶盖草皮。前立长条青石墓碑,高1.75米。上阴刻行书“汉王仲任先生充之墓,清咸丰五年岁在乙卯桂月吉旦”。墓前甬道,用乌石拼铺而成,长15.5米。两旁植柏。原有纪念塔已圮。墓地四周,茶树茂盛,整个环境,肃穆静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kyniecl(颖颖) |
2005年11月21日 18点51分 |
评分:10 |
上虞王充墓(1963年3月11日公布)
王充,东汉会稽郡上虞县人。幼年好学,后到洛阳太学读书,并从大史学家班彪求学。出身细族孤门,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博览群书,成为大学问家。曾任郡功曹和治中。自云:“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锤。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憨)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瑶(多)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虚实。”一生大部分时间居家教授,专力著书,写成《论衡》。汉自武帝擢用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等以来,儒家今文经学派的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措施的指导原则。王充则以扑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极力抨击今文经学派的虚妄。他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否定了天是有生命意志的唯心主义学说,大胆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天人感应”论,“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他驳斥了鬼神之说,认为:“夫人,物也。虽贵为王候,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又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而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还提出了注重效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主张效验是检验认识的标准。诚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王充的思想也存在朴素唯物论者所不可避免的缺点,如对于人生,他却是一个宿命论者。但我们是不能苛求古人的。
王充墓在上虞县章镇区浜苋公社,是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的,后来被毁。一九八一年当地文物部门在原址按原貌重新修复。这座墓座落在河边的小山坡上,呈圆形,用乌石块砌成,通高2米,直径5米,顶部堆土植草,其前立有墓碑一块,系清咸丰五年所立的原物,正中直刻“汉王仲仁先生充之墓”九字。墓的前后簇拥着一片茶树,周围是青山秀水,更衬托出王充生前不与世俗同流的傲骨清风。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