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野马山北麓和马宗山一带,分布着大量的古代民族的岩刻遗址。大黑沟、野牛沟、灰湾子和七个驴四处岩刻遗址共发现画面55组,图象300多幅。大黑沟岩刻,是肃北县内目前发现岩刻画最丰富的一处。共发现画面34组,图案190多幅, 画面的大部分内容为射猎、放牧、练武、乘马作战等场面。各类画面多以凹刻和凸刻形式,刻画在避风向阳的山坳陡峭的花岗岩和石灰岩上。肃北境内的这些岩刻画,年代虽有早晚之分,但人物的服饰和反映的射猎游牧生活基本相同。据文物工作者考证,这些岩刻画当是春秋、战国至西汉期间,这一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它对于研究这期间劳动生息于河西走廊西段的乌孙和大小月氏等古代游牧民族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orienta(青梅) |
2006年6月6日 15点44分 |
评分:10 |
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人类就在肃北境内的党河、疏勒河流域及马鬃山一带生息,留下了大量的古代民族的岩刻画遗址,其中大黑沟岩刻,是肃北县内目前发现岩刻最丰富的一处,岩画主要分布在别盖乡大黑沟布背哈达(佛山)半公里长面东南的峭壁上,少量的分布地沟口的河岸两边。共发现画面34组,图案190多幅,画面的大部分内容为射猎、放牧、练武、乘马作战等场面,图中动物梅花鹿、大角羊、野牛和野骆驼外,还有象、虎等动物,在岩刻画的旁边又有晚于岩画的隋朝“开皇”年号和一些人名题记。这些画面上人物和动物的形象都是用某种工具敲打出来的,没有发现刀刻的痕迹。
其次有野牛沟岩刻画位于盐池湾乡东南的小阿尔格力太,岩刻画面分布于沟口两边的南崖和北崖典有画面九组,图象20余幅,画面中有放牧人、骆驼、大角羊、野牛等。其刻制方法是打出的。主要反映了古代游牧民族的游牧生活。
灰湾子岩刻画。该刻画组位于石包城乡东北的灰湾子,岩刻画面分布于沟口南,虽只有两组画面,但画面较大,如第一组面高1.6米,宽3米。两组画面共有图象22幅,有骑马人、骆驼、羊只等。画面也是打出的,方法是四周打,画面不打。主要刻画了古代游牧民族的游牧生活。
七个驴岩刻画。该刻画组位于石包城乡东北18.5公里的七个驴沟。碉刻画面主要分布在沟中段北壁,共15组画面,图象74幅,画面雄伟壮阔,有的画面高4米,宽3米,其中最大的骆驼图象达94厘米。图象中以骑马人和骆驼最多,还有梅花鹿、大角羊、牦牛等。也主要反映了游牧生活。
上述各类画面多以凹刻和凸刻形式,刻画在避风向阳的山坳陡峭的花岗岩和石灰岩上。此种山坳可能为古代的冬春牧场或畜圈所在地,人口相对集中,或是古代游牧民族集会的中心。在多处画面上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就是没有发现飞禽,可能与古代作画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关。
除以上四处岩刻画遗址外,在肃北县马鬃山的黑山梁;别盖的月牙湖、查干尕奴、大泉、红柳峡、鱼儿红的坑子、八个峡等处也有古代游牧民族的岩刻画遗址。
肃北境内的这些岩刻画,年代虽有早晚之分,但人物的服饰和反映的射猎游牧生活基本相同,尤其是在佛山发现了晚于岩刻画的隋“开皇”年号,可作肃北南山境内岩刻画的下限,据文物工作者考证,这些岩刻画是春秋、战国至西汉期间,这一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它对于研究这期间劳动生息于河西走廊西段的乌孙和大小月氏等古代游牧民族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回复
|
|
|